
嶺南大學(嶺大)科創團隊首次參加2025年第11屆「矽谷國際發明節」便取得卓越成績,13個涵蓋與人工智能、智能製造及智能交通等參展項目,全數獲得獎項,包括8個金獎及5個銀獎,其中,嶺大協理副校長(策略型研究)鄺得互教授的研究項目「AI擊劍訓練與分析系統」兼獲特別獎⸺國際發明聯盟協會IFIA獎(Prize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Inventors’ Association - IFIA),成為香港獲得最多獎項及金獎的高等院校。
嶺大校長及韋基球數據科學講座教授秦泗釗教授親自率隊參與本屆發明節,對於取得驕人成績深感欣喜。他表示:「嶺大首次參展便囊括多個獎項,反映本校學者的高質量研究成果獲得國際認可,並展現大學在知識及技術轉移方面的實力。這項佳績是繼本校於《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中,在可持續發展目標『SDG 4:優質教育』獲評全球第一後的又一項重要里程碑,亦延續我們今年四月於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勇奪五個獎項的亮眼表現,進一步肯定嶺大在科研創新及國際舞台上的競爭力。我們致力發展成為數字時代領先的文理融合研究型大學,並全力支持校內研究人員追求科研創新及突破。未來,我們亦將繼續推動『產學研』協作,發揮大學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力。」

是次參展的13項發明涵蓋智能製造、智能交通、軟件遊戲、能源環保及人道科技等領域,充分展現嶺大在創新科研方面的卓越表現。
榮獲金獎的研究項目包括:嶺大協理副校長(策略型研究)鄺得互教授的「AI擊劍訓練與分析系統」、科學教研組主任及副教授(校長卓越青年學者)王沛欣教授的「智能交通新方案: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結合實時地理(GeoAI)分析技術」、跨學科學院副教授李佳教授的「智能碳排放追蹤犬和碳清除機械人系統」、跨學科學院助理教授潘飛教授的「基於邊緣運算的即時語音辨識系統」、跨學科學院高級講師職少華博士的「智能工藝與成本分析AI系統」及「針對殘障人士開發的輕量化網路硬盤」、服務研習處及創業行動總監高永賢教授的「CREW - 輪椅控制系統」,以及高永賢教授和服務研習處首席產品設計師盧俊光先生的「PureAura - 便攜式迷你節能空氣淨化機」。
榮獲銀獎的研究項目包括:嶺大校長及韋基球數據科學講座教授秦泗釗教授的「基於人工智能(AI)的流程預測與異常識別系統」、跨學科學院助理教授潘飛教授「賦予用戶選擇權:AI個性化電影推薦系統」及「智能負評過濾系統:基於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預測負面評論」、跨學科學院高級講師職少華博士的「緣分羅盤:AI結合命理的智能配對平台」,以及服務研習處團隊的「Incuvia模組化便攜式可摺疊經濟型嬰兒保溫箱」。
矽谷國際發明節(SVIIF)作為全球性的發明盛會,每年均於美國矽谷這一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舉行,向潛在投資者、企業及行業領袖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新發明成果。今年共展出了來自約25個國家或地區的400多位發明家、逾215項發明,備受關注。

獲獎名單及簡介(按第一發明人姓氏字母次序排列)
獲獎類別 | 金獎、國際發明聯盟協會IFIA獎 |
項目名稱 | AI擊劍訓練與分析系統 |
獲獎嶺大教職員 | 嶺大協理副校長(策略型研究)、研究生院院長、利榮康計算智能學講座教授鄺得互教授 |
簡介 | 該系統結合可穿戴感應器、超高速攝影機與深度學習技術,全面記錄運動員在擊劍時的動作及細節數據,針對弱點進行針對性訓練。 另外,系統運用大型語言模型生成個人化訓練建議,提供具體的改善方案,提升訓練效率和分析準確性。 |
獲獎類別 | 金獎 |
項目名稱 | CREW - 輪椅控制系統 |
獲獎嶺大教職員 | 嶺大服務研習處及創業行動總監高永賢教授 |
簡介 | CREW 將傳統的手動輪椅推行,轉化為流暢的電力輔助,從而減輕護理人員推動輪椅的負擔。該系統會偵測護理者雙手推動的力度及方向,以輔助動力驅動輪椅,從而降低護理者在斜坡等複雜地形上推動輪椅時的體力需求,並減少了受傷風險,為護理者和輪椅使用者帶來更安全且輕鬆的使用體驗。 |
獲獎類別 | 金獎 |
項目名稱 | PureAura - 便攜式迷你節能空氣淨化機 |
獲獎嶺大教職員 |
|
簡介 | PureAura 是一款創新的袖珍空氣净化機,透過其獨特的可摺疊設計和用戶友好的功能,支援緊湊型居住空間、旅行甚至人道援助場景。經過實境測試,PureAura證實可減少室內微細懸浮粒子(PM2.5)濃度,能夠有效改善空氣質素。 PureAura可摺疊收納,便於輕鬆運輸和存放,同時提供免工具組裝,並擁有無需拆卸主機的濾網更換系統。 |
獲獎類別 | 金獎 |
項目名稱 | 智能碳排放追蹤犬和碳清除機械人系統 |
獲獎嶺大教職員 | 嶺大跨學科學院副教授李佳教授 |
簡介 | 由碳追蹤犬和碳清除機械人的智能系統搭載高靈敏度的氣體感測器,能持續檢測環境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自主定位及識別濃度較高的區域。 碳追蹤犬和碳清除機器人亦能發揮協同效應,通過3D雷達導航掃描周圍環境,生成高精準度的三維地圖,自主計算最佳路徑,避開障礙物,安全導航至目標區域進行碳捕捉。除此之外,系統亦配備高效太陽能板,提供持續的電力支援,以進行高效、高純度的碳捕獲。 |
獲獎類別 | 金獎 |
項目名稱 | 基於邊緣運算的即時語音辨識系統 |
獲獎嶺大教職員 | 嶺大跨學科學院助理教授潘飛教授 |
獲獎嶺大學生 | 嶺大跨學科學院2024級授課式研究生周業川、張峻浩、譚昱辰 |
簡介 | 本發明採用一種基於動態音訊分段技術,針對邊緣設備,例如手機、手提電腦等設備,進行優化設計,可提供即時語音辨識,應用於會議記錄、即時翻譯等場景。系統通過PyAudio庫即時錄製音頻,然後以非同步處理的方式,按固定間隔將整個緩衝區內完整的音訊傳遞給語音辨識模型。此過程中,系統使用非流式模型Whisper對傳遞的音頻進行識別並轉換為文字。 |
獲獎類別 | 金獎 |
項目名稱 | 智能交通新方案: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結合實時地理(GeoAI)分析技術 |
獲獎嶺大教職員 | 嶺大科學教研組主任及副教授(校長卓越青年學者)、嶺南教育機構陳斌博士數據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沛欣教授 |
簡介 | 該發明旨在解決香港交通擁堵問題並提升行車安全,核心在於開發一套集AIoT硬體,軟體平台和 GeoAI模型於一體的綜合系統,對實時交通數據和狀況進行處理、分析及預測,並推出「交通擁堵指數」與「交通事故風險指數」,為駕駛人士及車隊管理者提供有價值的即時資訊,説明其優化路線選擇與駕駛行為,從而有效提升安全性並緩解交通擁堵。 |
獲獎類別 | 金獎 |
項目名稱 | 智能工藝與成本分析AI系統 |
獲獎嶺大教職員 | 嶺大跨學科學院高級講師職少華博士 |
獲獎嶺大學生 | 嶺大跨學科學院2024級授課式研究生戴晉堯、劉偉濤 |
簡介 | 該項目開發了一個多模態和多層級的工業決策引擎——「智析(IntelliAnalyzer)」,該系統可以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和知識推理實現對設計方案的自動分析。它通過多模態解析圖文設計稿,自動識別關鍵工藝特徵,推薦最佳設計生產路線,動態計算生產成本,生成工藝優化方案與成本風險預警,並累積企業經驗形成可傳承的知識資產。 此項目面向製造業設計-生產-成本協同痛點,提供SaaS化服務,助力企業降本增效與智能化轉型以應對市場化,解決了傳統分析方法無法處理複雜設計和動態市場需求的難題,覆蓋家具、醫療設備等高端製造場景。 |
獲獎類別 | 金獎 |
項目名稱 | 針對殘障人士開發的輕量化網路硬盤 |
獲獎嶺大教職員 | 嶺大跨學科學院高級講師職少華博士 |
獲獎嶺大學生 | 嶺大跨學科學院2024級授課式研究生張真、黃澤文、蔡嘉琪、王賀、于依桐 |
簡介 | 該系統以 「輕量化架構 + 個性化拓展」為核心,突破了三大矛盾:用戶海量存儲需求與傳統設備容量不匹配、功能駁雜導致存儲效率損耗、複雜操作對特殊群體形成使用壁壘。 該系統創新點顯著:採用「集中式 + P2P」混合架構,兼容低版本操作系統及低配置設備,無複雜動畫設計,降低硬件佔用率且提升運行速度;核心功能輕量化並支持按需拓展插件,基礎功能減少本地資源佔用,第三方插件實現功能靈活調整;集成三大無障礙模塊,為四肢障礙者提供眼球控制與表情識別,為視力障礙及行動不便者配備虛擬鍵盤與語音助手,極簡 UI 設計降低學習成本。其填補了殘障人士專用存儲空白,無需額外硬件投入,維護成本低,支持全場景穩定運行,實現 「零門檻接入」、「有網即用」。 |
獲獎類別 | 銀獎 |
項目名稱 | Incuvia模組化便攜式可摺疊經濟型嬰兒保溫箱 |
獲獎嶺大教職員 |
|
簡介 | Incuvia是一款結合AI技術,專為資源匱乏地區而設計的便攜、可摺疊、模組化的嬰兒保溫箱。它結合人工智能技術,透過多點溫度感測器數據分析,提供精準的溫度監測,大幅降低誤差,可確保保溫箱維持醫療專業人員設定的精確溫度水平,為早產兒創造安全且可控制的環境。 此外,通過AI模型演算,該保溫箱能夠更有效調整功耗,優先保障核心功能(如加熱系統),可提高在供電不穩的地區續航時間。技術亦支援不穩定電壓輸入,並可整合太陽能充電,適應偏遠地區的能源條件。 |
獲獎類別 | 銀獎 |
項目名稱 | 賦予用戶選擇權:AI個性化電影推薦系統 |
獲獎嶺大教職員 | 嶺大跨學科學院助理教授潘飛教授 |
獲獎嶺大學生 | 嶺大跨學科學院2024級授課式研究生郝凱茜、史曉萌 |
簡介 | 允許用戶根據自己的偏好自由選擇三種不同的推薦模式。該系統結合了內容過濾和協同過濾的優勢,提供動態調整的個性化推薦體驗,能夠根據用戶的即時興趣變化進行靈活切換。系統會即時根據其選擇結合使用者的個人資訊以及過往相關的行為選擇,生成專屬電影清單,並展示個性化推薦結果(如電影列表),確保推薦內容始終與用戶的當前需求和喜好高度契合,具有高度的可擴展性,適用於各行業平台。 系統亦允許用戶對推薦結果提供評價,記錄這些反饋並自行調整及優化演算法,確保推薦結果切合用戶興趣。 |
獲獎類別 | 銀獎 |
項目名稱 | 智能負評過濾系統:基於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預測負面評論 |
獲獎嶺大教職員 | 嶺大跨學科學院助理教授潘飛教授 |
獲獎嶺大學生 | 嶺大跨學科學院2024級授課式研究生劉澤豐、宋海莉、馬驍、朱琛楚、黃旻迪 |
簡介 | 本項目是一種基於多模型融合的不當言論智能檢測方法及存儲介質,旨在解決現有內容審核系統面對複雜網絡文本時準確率不足的問題。該技術通過集成邏輯回歸、線性支持向量機和XGBoost三類機器學習模型形成目標分類器,採用交叉驗證機製篩選最優模型組合,並獨創性地運用調和平均數(F1)與曲線下面積(AUC)雙指標評估體系解決數據不平衡難題。對輸入的待預測評論先進行TF-IDF特徵向量化處理,再通過軟投票(概率加權)或硬投票(標籤表決)策略融合多個模型的預測結果,最終輸出包含正常、有毒、淫穢等七類標籤的識別結論。該方法顯著提升了社交媒體中複雜文本和多樣化不良言論的檢測精度。 |
獲獎類別 | 銀獎 |
項目名稱 | 基於人工智能(AI)的流程預測與異常識別系統 |
獲獎嶺大教職員 | 嶺大校長及韋基球數據科學講座教授秦泗釗教授 |
獲獎嶺大學生 | 數據科學學院人工智能學部哲學博士生陳疏梅 |
簡介 | 此系統將來自工業設備和運作過程中收集的多維時間序列數據,包括溫度、壓力及流量等參數進行標準化處理,再透過主成分分析將大數據篩選成關鍵信息,從而快速識別異常情況,並觸發警報系統。這項技術能夠預先識別潛在的危險情況,從而有效提升工廠在各種突發情況下的應變能力。 |
獲獎類別 | 銀獎 |
項目名稱 | 緣分羅盤:AI結合命理的智能配對平台 |
獲獎嶺大教職員 | 嶺大跨學科學院高級講師職少華博士 |
獲獎嶺大學生 | 嶺大跨學科學院2024級授課式研究生馮城、張耘超、蘆子瀟、許世騰、凌溶辰 |
簡介 | 該系統巧妙融合現代心理學、中華傳統文化命理與前沿AI技術,構建 「現代心理學 + 傳統命理 + 行為標籤」的三維數據系統,突破傳統平台僅依賴年齡、職業等基礎資訊進行匹配的局限,提供更為深入及個性化的婚戀配對服務。 系統在收集足夠的用戶資料後,會將這類信息量化,形成統一的數據格式,經過三大創新模組,包括「多維數據量化體系」、「跨領域特徵融合引擎」及「AI驅動智能交互系統」的分析和處理,優化配對算法,從而提升其準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