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嗚:泥沙俱下千萬緒 山高水險不避難-紫荊網

屠海嗚:泥沙俱下千萬緒 山高水險不避難

日期:2025-08-12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屠海嗚

化解“上樓難”取得突破,公屋輪候時間從高峰時的6.1年降至5.3年;政府收緊“本地生”界定標準,“考試移民”將被拒之門外;網約車規管框架提交立法會,曠日持久的“網約車合法化之爭”終於有了答案;“三會”改革提升基層治理效能,“三無大廈”管理試驗探索治理模式創新;“超前部署”應對颱風暴雨,政府精准施策減低損失;打造9大旅遊熱點,“旺丁不旺財”可望破局......

曾經,不少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困擾香港多年,千頭萬緒、困境重重,久拖不決、令人一籌莫展!

解決問題的“金鑰匙”在哪裡呢?怎麼樣刃迎縷解?行政長官李家超曾多次談及“改革治理理念”的話題,筆者作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在深入調研中廣泛接觸本港各界人士,發現政府治理理念之變效果明顯,影響深遠。

泥沙俱下千萬緒,山高水險不避難。除了解決“上樓難”和改革基層治理取得公認的成效,李家超帶領特區政府解決許多矛盾和問題都顯而易見、彰明昭著,不妨觀察分析以下幾個事例。

從網約車合法化看“與時俱進”

上個月15日,運輸及物流局向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提交網約車規管立法框架,提出對網約車運營平台、車輛和司機實施“三證”牌照管理制度,明確平台需按車輛數量繳納牌照年費。——這標誌著本港網約車“合法化”監管邁出關鍵一步。

“時間表”已經清晰:2025年第三季度,提交主體法例修訂;2026年上半年,提交附屬法例修訂,制定牌照條件;2026年下半年,開放平台申請,接受營運牌照審批。

“網約車與的士之爭”長達11年之久!早在2014年,就有首個網約車平台進入香港,的士司機聯合抗議,矛盾糾紛不斷,成為社會熱點。

網約車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顛覆了“應招式”或“巡遊式”出租車模式,給乘客帶來便利;但其“白牌車”的身份飽受詬病,長期游走在政策模糊的“灰色地帶”。

解決這個矛盾,不能簡單地用“合法”與“不合法”的尺子去度量,需要看到兩個核心問題:其一,網約車滿足了市民需求;其二,網約車運營模式代表著發展方向。看到這兩點,施策的方向才變得清晰:不是要不要打擊網約車,而是怎樣規範網約車管理。

從治理理念上看,特區政府推動“網約車合法化”的舉措,科學把握當前和長遠的關係,沒有因循守舊、墨守成規,而是另辟蹊徑、與時俱進。

從拒絕考試移民看“維護社會公平”

上個月31日,特區政府宣佈,自2028/29學年起,通過“高才”“優才”“專才”等人才計劃赴港的家庭,其18歲以下受養人子女若想以“本地生”身份報考DSE並申請資助大學學額,必須在港連續居住滿兩年,並提供在港就讀記錄或出入境證明。——這項新規釋放出清晰信號:香港拒絕“考試移民”!

近年來,香港“搶人才”成效顯著,但隨之而來的“考試移民”現象成為社會爭議的熱點。享受人才計劃人士的子女以“受養人”身份赴港就讀或報考DSE。享受“本地生”身份的三大紅利:通過JUPAS聯招系統申請八所政府資助大學;享受每年僅約4.2萬港幣的本地生學費(非本地生需繳約20萬港幣);錄取門檻相對寬松,DSE考試科目少、形式靈活。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申請人數量從2020/21學年的200人,猛增至2024/25申請年的1048人。

“考試移民”之所以引發爭議,關鍵在於兩點:其一,對本地生不公平。香港資助學額本來就是“僧多粥少”,“考試移民”分薄了本來就緊缺的教育資源;其二,對留學生不公平。本地生與非本地生的學費相差4倍,相差懸殊、泾渭分明。

“搶人才”的力度不能減,“堵漏洞”的工作不遲疑。從拒絕“考試移民”可以看出,特區政府把“維護社會公平”作為修訂規則的立足點、出發點。

從三無大廈管理看“基層治理創新”

本港許多高樓大廈始建於經濟起飛時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高齡大廈”越來越多。據港府統計,樓齡達50年或以上的私人樓宇數目9200幢!其中很大一部分屬於“三無大廈”(即:未成立業主立案法團、無居民組織、無物業管理公司)。

“三無大廈”普遍存在幾個突出問題:其一,設施老化、安全隱患突出,本港已發生多起外牆水泥脫落傷人事件;其二,‌缺乏有效自治機制,日常維護缺失,公共區域髒亂;其三,業主對自治組織缺乏信任,物管公司因成本高不願接手;其四,缺乏保安人員、監控系統及門禁設施,治安風險較大。

“消極自治”、“信任缺失”、“集體行動困境”、“管理負擔恐懼症”——這些詞彙是人們對“三無大廈”的形象描述,“三無大廈”的管理是基層治理的一大“頑症”。

如今,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在油尖旺、深水埗、九龍城及荃灣四區推行“聯廈聯管”試驗計劃,局長麥美娟反復強調其核心是透過整合資源,建立“第三方賦能”機制,改善治理狀況。

筆者最近在調研時發現,“聯廈聯管”是一個不錯的辦法。華潤隆地承接的23幢“三無大廈”聯廈聯管項目頗具代表性。該公司通過聯合管理、資源整合、引入智慧巡邏系統等手段,既降低了物業管理成本,又提升了管理水平。以解決一棟大廈的沙井渠淤塞為例,以前,每次通渠費用就要2000元,最高峰時期,大廈每月需安排三次通渠。華潤隆地接手這棟大廈後,全面排查大廈周邊排水情況,爭取由渠務署安排掘地維修,徹底解決了難題。

“三無”變“三有”,關鍵在於一個字:“聯”。把分散的大廈“聯”在一起,把業主與物管公司“聯”在一起,把社區服務與市政服務“聯”在一起,“聯”出了合力,“聯”出了效益。

迎刃而解,勢如破竹。從解決“三無大廈”管理問題可以看出,基層治理創新是破解難題的“金鑰匙”。

從極端天氣超前部署看“底線思維”

這個夏天,風雨無常,變化莫測。本港應對颱風暴雨等極端天氣,猶如“坐過山車”。

7月9日深夜,受“丹娜絲”殘餘影響,香港天文台的暴雨警告信號在黃、紅之間反復切換,特區政府宣佈次日全港停課,中一入學註冊延期。但暴雨並未如期而至,有人質疑政府“超前部署”的做法失當,抱怨“勞民傷財”。

7月20日,“韋帕”襲港,風雨交加,海浪滔天,香港天文台發出“十號風球”信號維持時間長達7小時。“韋帕”過後,與近十年內的“山竹”、“海葵”相比,此次損失最低,不少人感嘆,特區政府“超前部署”立了大功!

應對自然災害要不要“超前部署”?政務司司長陳國基7月11日在社交平台發佈帖文稱,保障市民大眾的生命安全是政府的首要、根本任務,所以政府選擇提早發出預警,並做好超前準備,形容哪怕“做多”,哪怕安全系數過大,哪怕天氣瞬息萬變而令預測有偏差,認為應該“寧安全、莫後悔”。

當“事後諸葛亮”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人人皆可評頭論足;但要事先做決策並非易事。寧可把不利因素考慮的更多一些、把危害考慮得更大一些、把準備工作做得更充分一些,決不掉以輕心!

未雨綢繆,安不忘虞。特區政府的“超前部署”,正正體現出“底線思維”。

從新增旅遊熱點看“識變應變”

時下,政府“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首階段落實推行9個旅遊熱點項目:香港工業品牌旅遊、維園市集、添馬紫花風鈴木園、特色社區之舊城中環深度游、特色社區之香港龍城深度游、紀律先鋒巡禮、開放舊油麻地警署、“四山”旅遊,以及活化前紅磡鐵路貨運碼頭。

9個旅遊熱點項目遍布港島、九龍和新界,包括特色游、生態游、文化游等,“港味”十足,具備較高“打卡”價值。

“旺丁不旺財”是香港旅遊遭遇的突出問題,引發社會各界熱議。為此,中央也出台多項惠港政策,支持內地居民赴港旅遊、購物。但如何“旺財”,主要取決於香港自身的努力。

行政長官親自主導,特區政府打造9個熱點項目,重在“增港味,強體驗”。以“開放舊油麻地警署”為例,“油麻地警署”是香港警匪片裡面反復出現的地方,令人印象深刻,內地遊客到此“打卡”形成熱點,特區政府順勢而為,將其打造成旅遊熱點,這是“識變應變”的最好體現。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國安法公佈實施5周年論壇致辭中指出:“把依法治理和擔當作為更好結合起來,把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以更大擔當和魄力解決經濟社會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夏主任所言體現了辯證法的真諦,既要依法治理,又要擔當作為;既要善用政府力量,又要善用市場手段。特區政府的治理理念之變,呼應了夏主任的要求,也體現出特區政府解決矛盾問題的理念日漸成熟,更具底氣和信心。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任何社會都有矛盾和問題,關鍵是以什麼理念和思路去解決。特區政府破局之策,折射香港治理進入新境界、開闢新路徑、躍上新台階。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李天源 校對:劉可熠 監製:連振海
梁振英:捍衛誠信基石 嚴打各類失信行為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徵文及攝影比賽頒獎典禮圓滿舉行
外交部發言人推薦中國如意橋引世界驚歎!俄媒:中國式挑戰地心引力奇觀
鄧炳強率跨部門訪深 推進口岸建設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