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緯紋
近日筆者偕家人赴華東度假,親歷蘇州與上海兩地民宿的天壤之別。蘇州的民宿前台空無一人,冷不防冒出個睡眼惺忪、衣衫不整的少年,不僅未有任何迎賓之禮,更要求我們14點後才登記入住,人便轉身離開;入住登記手續煩瑣,令主客雙方都焦躁無比;房間雖大卻毫無特色,無法讓我留下深刻印象。而朱家角的民宿雖未見房東真容,卻借由微信高效對接;全屋精緻的橡木家具與古宅風格的精妙融合,令全家人踏入屋內即連聲讚嘆。縱使後者房價高出數百元,那份物超所值的精神愉悅卻是不容置疑。
這鮮明對比,恰似香港服務業現狀的縮影。一邊是高端專業服務昂首闊步,一邊是零售、餐飲在寒風中掙扎。後者業界常把現況歸咎於租金高企、人力成本高昂、北上消費大潮等“不可抗力”因素。香港並非首次面臨結構性變革,在每一次經濟演變浪潮中,既卷走“時運不濟者”,也托舉起“破浪前行者”。後者的成功,除了“時勢造英雄”,更多是他們把目光投向可控領域,成功覓得對的出路。在體驗消費主導的今天,傳統行業能否“換種活法”,關鍵在於能否挖掘並昇華其獨特價值。筆者嘗試從香港特色、社區特色、產業特色與個人特色四個維度,結合企業內在稟賦,探索零售與餐飲業的增值重生之道。
香港特色:深度激活城市的文化靈魂
香港的獨特魅力,絕非僅是購物天堂的刻板印象。其百年中西交匯的歷史沉澱,塑造了無可替代的城市文化肌理。零售與餐飲業者若能深掘這豐富的文化寶藏,應可創造稀缺體驗。可以想像,若藥房不再囿於固化的左右兩排貨架和老中醫應診格局,而是融入涼茶鋪與中醫藥文創,顧客購買的便不只是藥品與周邊,更是享受一份承載街坊情誼的人文關懷與體驗中醫對全人健康的料理。
廟街作為市民的集體記憶與熱門旅遊景點,其夜市可在傳統攤檔和大排檔基礎上作出文化融和。政府與廟街商界和社會人士聯手,精心策劃重現老香港市井煙火與江湖情義的沉浸式場景;甚至進一步突出中西文化交融特色,打造融入大排檔的港式酒吧街。市民與遊客帶走的將不只是紀念品或一頓飯,更是親身感受“港風”的洗禮、對城市脈搏的真切觸摸。唯有深耕本土文化、發掘獨特性,才是對抗同質化惡性競爭的出路。
社區特色:精準捕捉社區的溫度
香港的社區各具特色,例如深水埗的手工匠人精神、赤柱的悠閒濱海風情、西貢的漁村野趣,皆是孕育特色商業活動的沃土。零售與餐飲若能紮根社區脈絡,不只能與街坊建立超越交易的紐帶,亦能從社區特色中獲取靈感與機遇,如九龍城舊機場一帶便成功構建舊機場、本地與泰國文化融合的環境,不僅泰式餐飲已成為該區標誌,更成功建立以泰國新年潑水節為題材的定期活動文化,吸引不少市民參與。
按此聯想,深水埗的文青咖啡館可在地區人士協助下,聯手布行、紮根社區的時裝設計師、時裝店等合作伙伴,一方面在咖啡館內定期舉辦小型布匹發展史或時裝設計等專題分享會與展覽,打造社區文化客廳形象;另一方面策劃串聯這些行業店舖的“尋味深水埗”社區導賞,彰顯地區小店和深水埗的獨有情懷。通過這種“社區共生”模式,為業界和社區尋找出多贏方案。
產業特色:刻意打造場景釋放專業價值
香港諸多傳統行業擁有深厚的專業積累。珠寶、海味、高端訂製等行業,其核心價值在於精湛工藝與專業底蘊。若從業者能善用線上和線下渠道雙線並舉,以權威身份釋放“專業知識價值”,必然極具重大市場潛力,也是活化傳統產業的關鍵。
林立旺角彌敦道兩旁的連鎖珠寶店,可闢出半間店的空間定期開設工作坊,展示鑽石切割的鬼斧神工或珠寶設計背後的文化底蘊,讓客戶更深入了解其心愛寶貝的誕生歷程。同理,上環的海味店可聯手就地開設“識材識食課堂”,傳授辨別乾鮑魚和花膠品質的秘訣,以及如何選擇合適的烹飪方法以發揮食材的最大效益;顧客的購買行為便可昇華為對專業知識的投資。高級餐廳除了立身於優雅環境與高質食材,更可在詳述食材溯源故事與主廚的創作哲學上“大做文章”,讓食客獲取品嚐美食與味覺敘事文化的雙重享受。當消費者為專業背書與獨特知識體驗付費時,對價格的敏感度自然下降。
個人特色:以獨特的人情魅力提升體驗價值
服務業的本質終歸於“人”,電影《洛奇:勇者無懼》中洛奇開設的餐廳正是以他親身分享其過往戰績作為賣點。唯有鼓勵從業者釋放個人魅力,才是塑造店舖差異化之途;在自動化浪潮下,個性化服務反而更顯珍貴。
也許,餐廳小店老闆亦可分享其起起伏伏的創業經歷與貢獻社區、服務長者的故事。10分鐘快剪店的髮型師也不因店舖的特殊性而埋沒其專業審美能力,仍全心全意與客戶溝通、為客戶打造契合個性的形象設計。小書店店主憑藉獨到選書眼光成為讀書人的“知己”,讓書店昇華為精神驛站。這種由“人”散發的真誠魅力,是演算法永遠無法複製的核心競爭力。
面對結構性挑戰,香港服務業的前路在於放下對“不可抗力”的執念,以匠心深耕自身的獨特價值,方能在體驗經濟的浪潮中破繭重生。這蛻變之路雖非坦途,卻是香港服務業重生的必由之徑。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