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手足口病 守護兒童健康

預防手足口病 守護兒童健康

日期:2025-08-15 來源:紫荊號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於兒童的傳染病。香港的高峰期通常在5月至7月,而10月至12月亦有機會出現較小型的高峰期。

疾病主要通過接觸患者的鼻涕、唾液、破損的水疱、糞便及受污染物品而傳播。患者在病發首星期最具傳染性,而病毒可經由其糞便排放達數星期。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薩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等腸病毒引起,而腸病毒71型引致的手足口病備受關注,是因為它較有可能引致嚴重併發症,例如病毒性腦膜炎、腦炎及類小兒麻痺症癱瘓等,甚至死亡。

手足口病的潛伏期約為3至6天。

病情初期通常出現發燒、食慾不振、喉嚨痛和疲倦。發燒後一至兩天,口腔可能會出現疼痛的瘡,初時呈細小的紅點和水疱,然後會形成潰瘍。手掌、腳掌、臀部及生殖器等部位也可能帶有小水疱的紅疹。

大多數患者病徵輕微,通常在 7 至10 天內自行痊癒,但少部分個案會出現嚴重併發症。

採取預防措施

為提高大眾的警覺,預防手足口病,衞生署一直透過不同的途徑,向公眾、院舍、學校、醫護人員和各持份者傳達預防手足口病的健康信息。家長和照顧者亦可注意以下預防措施,減低感染風險:

  • 保持良好個人衞生,經常用梘液和清水徹底洗手,尤其在接觸口、鼻或眼、處理食物及用膳之前、如廁及接觸水疱之後。
  • 洗手時需搓揉不少於20秒,並用紙巾擦乾。由於酒精搓手液可能無法有效殺死某些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例如腸病毒71型),因此洗手仍是最徹底的清潔方法。
  • 咳嗽或打噴嚏時應用紙巾遮掩口鼻,用後立即棄置於蓋上垃圾桶內,並徹底清潔雙手。
  • 用膳時使用公筷公匙,不要共享食物和飲品,亦不要共用毛巾及個人物品。
  • 避免與患者有親密接觸,如擁抱或親吻。
  • 如感到不適,應避免上學或工作,及早求醫;並避免處理食物、照顧兒童、長者或免疫力弱人士。
  • 保持良好的環境衞生,定期清潔與消毒經常觸摸的表面,如傢俱、玩具和共用物品,使用1比99稀釋家用漂白水消毒,等待15至30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擦乾。金屬表面則可用70%酒精清潔消毒。
  • 若需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嘔吐物及排泄物,先用吸水力強的即棄抹巾清理,再用1比49稀釋漂白水消毒,等待15至30分鐘後清洗。
  • 確保家用漂白水在有效限期前使用。未使用的稀釋漂白水的效能會隨時間減退;為確保有效消毒,漂白水應於稀釋後24小時內使用。
  • 院舍或學校當爆發手足口病期間,應避免安排集體活動,並盡量安排同一組員工照顧相同學生,減少人員交叉調動。
  • 即使患者症狀改善,在病發首星期仍具傳染性。患病的兒童應該避免上學或參加集體活動,直至所有水疱乾涸。如感染是由腸病毒71型引致,患者完全康復(即發燒及紅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乾涸及結痂 )後仍需要在家休息多兩星期才可回校上課。
  • 目前並未有疫苗或藥物能有效應對手足口病,患者應多喝水和休息,並按需要使用藥物緩解發燒、口腔痛楚等不適症狀。

監察手足口病的活躍情況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中心)會持續密切監察手足口病在社區的活躍情況及評估風險。當監察數據顯示手足口病的活躍程度有所上升時,中心會進一步加強風險溝通工作,向醫生、幼稚園、幼兒中心、小學和中學發信及透過網頁、社交媒體等不同渠道發放相關健康信息,呼籲市民加強注重個人衞生並多加提醒身邊的小朋友,以減低他們感染手足口病的風險。

最後,呼籲家長細心留意子女的身體情況,若患病的兒童出現持續高燒、反覆嘔吐、持續昏睡或嗜睡、肌肉抽搐、肢體忽然無力或病情惡化等情況,家長應立即安排患病的兒童求醫。

做好個人衞生,預防手足口病。 

DH WeChat_Banner for Newspaper Placement

來源:紫荊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論壇在港舉行
陳國基:進一步加強香港與內地口岸部門合作
香港保險密度亞洲第一
這幾天,機器人們開了場運動會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