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碩士生創AI教育平台 三大技術破解教學痛點 獲本地學校試用-紫荊網

嶺大碩士生創AI教育平台 三大技術破解教學痛點 獲本地學校試用

日期:2025-08-15 來源:文匯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香港文匯報教育組文教匯萃製圖

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創科發展,透過多項政策措施大力扶持本地初創企業,帶動香港初創生態圈呈現百花齊放之勢。為進一步推動創科氛圍,讓社會大眾更深入了解本土創新力量,香港文匯報特別推出“創領未來”融媒體欄目,深度訪問本地初創的創業故事,邀請一眾具代表性的初創團隊分享他們的創業初心、面對的挑戰,以及如何以創新方案解決社會痛點,全方位呈現本港初創企業的奮鬥歷程與創新成果。

嶺南大學2024級碩士畢業生田皓博於2025年4月創辦“香港智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憑藉大語言模型(LLM)、檢索增強生成(RAG)及自研的語言興趣驗證模型(LIT)等前沿技術,為智慧教學與辦公提供創新解決方案。不同於通用型語言模型,智學科技對LLM進行了教育場景專項訓練,使其能精準識別教師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難點,甚至家長的溝通訴求,讓“用科技點亮教育”從理念變為現實。

產品展示。(嶺大圖片)

公司成立後,田皓博率領團隊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為三大核心技術體系,為教育場景提供底層技術支持。其中,LLM(大語言模型)作為核心技術之一,用於理解教學場景中的複雜需求。不同於通用型語言模型,智學科技對LLM進行了教育場景專項訓練,使其能夠精準理解教師的教學設計意圖、學生的知識掌握難點以及家長的個性化訴求。

RAG則解決了教育領域的“知識準確性”痛點。田皓博解釋:“教育容不得錯誤,尤其是教材、考點等核心內容。”通過將本地教育大綱、教材庫、權威教輔資料構建為專屬知識庫,RAG技術能讓LLM在生成內容時有據可依——當系統生成習題解析時,會同步標注知識點來源的教材頁碼;當推薦拓展閱讀時,會優先匹配教育局認證的資源,從技術層面杜絕“AI幻覺”對教學造成的干擾。

團隊更自主研發LIT模型,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創新思路。過分析學生在作業、課堂互動、線上問答中使用的語言風格、高頻辭彙甚至情緒表達,構建“興趣-能力”雙維度畫像。田皓博舉例,模型會根據學生的學習目標將枯燥的辭彙測試環節自動生成為“智學辭彙礦工”遊戲,通過設定學習目標、自動生成遊戲關卡、升級獎勵等機制激發學習動力。田皓博笑言:“LIT讓教育從被動灌輸轉向主動適配,這是我們最引以為傲的突破。”

憑藉此三大技術,智學科技已推出面向師生的一站式教學平台“智學立方(SE3)”與輔助學校管理的“智雲排課系統”兩大核心產品,覆蓋教學與管理全鏈條,目前已被香港兩所中學試用。

“智學立方(SE3)”的核心功能“動態學習路徑”,在教師通過平台上傳教學計劃後,會根據LIT模型生成的學生畫像,自動為每個學生拆分學習步驟,如基礎薄弱的學生將獲得更多基礎題練習與視頻講解,而學有餘力的學生則會收到拓展性課題與跨學科任務。

此外,傳統排課需協調教師資源、教室容量、課程性質等十餘個變數,往往耗費數周時間,且易出現衝突。“智雲排課系統”通過優化演算法,將排課時間壓縮至24小時內——系統不僅能自動規避教師兼任課程的時間衝突,還能根據學科特點適配教學環境,如實驗課優先安排實驗室,體育課避開高溫時段,甚至考慮學生的注意力規律。

田皓博的創業種子,早在嶺南大學求學期間便已埋下。(嶺大圖片)

田皓博的創業種子,早在嶺南大學求學期間便已埋下。作為健康與社會服務管理碩士課程的學生,他並未局限於專業課堂的邊界,而是主動投身各類創新創業競賽,將理論思考轉化為實踐探索,而AI技術的研發落地曾是最大挑戰,田皓博提到:“一開始我不懂AI,也不熟悉演算法,但是我在學校的引導下,從零開始學習怎麼樣使用AI,以及AI教育需要什麼,依靠這一後盾,慢慢走出屬於我自己的AI初創路。”

從零開始啃下AI這塊“硬骨頭”,田皓博坦言並不容易。創業初期,他從《機器學習理論基礎》到《大語言模型基礎》,從行業報告到技術白皮書,甚至在休息之餘也會從短視頻獲取AI認知。高強度的學習讓他壓力“爆煲”,他憶述:“有一段時間短視頻甚至成了我的壓力源泉,鋪天蓋地的AI、Agent充斥著我的大數據,所有平台都在給我推送AI知識。”他笑稱,自己雖成不了技術專家,卻必須成為“能聽懂技術的教育專家”,才能使技術落地時平衡先進性和實用性。

“我有一個非常棒的團隊。我們一起探索出了一套很有意思的研發模式。我會不斷的與我的導師們聊天,以更接地氣的方式獲取教育需求,再集中整理,打包給技術團隊,他們會生成一份‘技術可行性報告’”田皓博指,亦正是這個團魂,讓研發效率提升了近40%,並在各個比賽之中大放異彩。

在“香港出門三寶”競賽中,田皓博的作品奪得冠軍。(嶺大圖片)

去年,在嶺南大學與北京大學元培學院聯合舉辦的首屆LYSSA競賽中,他與團隊以“數位化AR技術資源整合”的主題,設計出基於用戶畫像的內容推薦框架,憑藉對社會需求的精準洞察與技術落地性的嚴謹論證,最終斬獲亞軍。

此外,在“香港出門三寶”競賽中,他個人參賽的作品“骨傳導智慧眼鏡”專案,因創新性地將骨傳導技術、磁吸充電技術與機械技術相結合,成功奪得冠軍。田皓博回憶,兩次競賽讓他深刻意識到:教育的核心是“人”,而科技的價值在於讓每個人都能獲得適配的支持,於是他畢業後創辦智學科技的核心初衷,就是希望用AI技術構建更具包容性、靈活性的教育生態。

香港智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現已步入穩健發展階段,公司估值突破千萬港元,更憑藉創新商業模式與技術潛力,成功獲選為香港數碼港大灣區青年創業計劃成員,並取得CCMF專項基金支持,為未來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借助數碼港大灣區青年創業計畫的平台資源,智學科技將積極融入大灣區教育科技生態圈,並計劃與深圳、廣州等地教育機構建立戰略合作,將“智學立方(SE3)”與“智雲排課系統”對接大灣區教材體系與教學場景,開創“香港研發、灣區應用”的協同發展模式。

田皓博表示:“大灣區擁有豐富的教育場景與創新土壤,我們希望通過技術輸出,助力區域內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CCMF專項基金將主要投入技術研發領域,計劃擴充RAG知識庫的涵蓋範圍,整合大灣區各地名校的優質教案與特色課程資源,讓技術產品承載更豐富的教育內涵。

在產品矩陣方面,智學科技將基於現有技術框架,開發面向職業教育的“技能圖譜系統”,通過LLM解析行業需求與崗位能力模型,為職業院校提供課程設計與學生能力評估方案。此外,亦計劃免費為學校開展“教育科技創客工作坊”,培育更多聚焦教育痛點的創新專案。

“從嶺南大學校園的競賽構想,到獲得專業平台與基金的認可,我們始終堅信科技能讓教育更有溫度。”田皓博說,未來智學科技將以大灣區為起點,持續用技術創新回應社會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讓“智慧教育”的成果惠及更多群體。

文章作者:香港智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田皓博,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來源:文匯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但紅玲 校對:黃沛臻 監製:廖國良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大會第二次綜合演練順利完成
啟德體育園及大球場將舉行活動 運輸署籲市民留意交通服務
成都世運會無人機競速賽中國香港選手摘銀
李家超:繼續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日常 厚植學生家國情懷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