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郭孟琦
在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的歷史性時刻,“跨越山海 以球會友”活動架起了香港與西藏青少年的首座交流橋樑。國際奧委會委員、中國奧委會副主席、薩馬蘭奇體育發展基金會創始理事長于再清接受採訪時強調,此次藏港青少年足球交流活動的核心價值在於開創了兩地青少年直接對話的先河。“這是香港青少年運動員與西藏本地青少年運動員之間前所未有的交流,”他指出,“正因從未有過,才顯得彌足珍貴。”
山海架橋 文化對話啟新篇
于再清將體育交流與文化交融視為此次活動的雙重意義。香港與西藏遠隔千里,日常往來本就不易,而更深層的挑戰在於文化背景的顯著差異。他特別提及參與活動的香港青少年多為香港回歸後出生的一代:“他們是在國家主權回歸後的教育體系下成長的孩子,雖留有英式教育的痕跡,但文化根基已截然不同。”這種時代背景賦予了此次交流獨特內涵——讓成長於不同社會語境下的青少年,藉由體育的紐帶增進相互理解。
當被問及活動設計理念時,于再清着重闡釋了文化體驗的深層用意。本次交流精心安排香港青少年探訪林芝巴鬆措等自然人文勝景,並在拉薩深度接觸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強調:“西藏迥異於內地任何城市,其獨特的語言、歷史與民俗文化,唯有親歷方能深切體悟。”通過品藏地飲食、體驗非遺項目,香港青少年得以親身感知西藏的肌理——酥油茶的醇厚、藏語的韻律、非遺技藝的智慧,這些鮮活體驗遠勝於書本描述。
高原印記 差異孕育包容
于再清希望香港青少年珍惜這次獨特的文化體驗。他坦言:“即便掌握多種語言,藏語亦屬截然不同的語言體系。”這份語言差異恰是認知文化多樣性的起點。當香港孩子品嚐藏地美食時,兩種生活方式的碰撞成為一堂生動的文化課:“藏族飲食承載着傳統特色,香港飲食更具國際色彩,這種鮮明對比本身就蘊含價值。”而在海拔2900米的高原,香港少年首次感受到的呼吸變化與西藏同伴的泰然自若,共同構成了生動的成長教材。他相信,這些具體而微的差異體驗,終將轉化為對多元文化的真切理解與包容。
于再清最後表示,儘管文化適應需要過程,但高原的特殊環境將成為增進理解的催化劑。這場以體育之名開啟的破冰之旅,不僅深化了兩地青少年的友誼,也為未來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堅實基礎。在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的重要時刻,這場以體育為紐帶的交流活動,無疑為藏港青少年交往譜寫了嶄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