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屢見不鮮,手法層出不窮,遍及內地、香港和台灣,涉及投資騙局、冒充官員、網購陷阱等,案件數量與損失金額持續攀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為深入了解內地、香港和台灣市民在面對詐騙時的行為模式與風險認知,香港城市大學(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媒體與傳播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黃懿慧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進行了一項橫跨內地、香港和台灣的電信網絡詐騙調查,當中發現香港和內地的受害者均以高學歷(本科或以上學歷)為主;調查結果亦顯示,香港受害者的金錢損失最為嚴重。
研究涵蓋逾 4,000 名受訪者,揭示了網絡詐騙在不同地區所呈現的多重風險面貌,並提供防詐教育與政策制定的參考依據。
調查顯示,超過九成五受訪者曾接觸詐騙訊息,內地(96.2%)、香港(97.4%)及台灣(96.5%)比例相近。然而,在自述曾受金錢損失的人群中,香港受害者的金錢損失最為嚴重,有近五成五(54.9%)受害者損失超過 10 萬港元,比例遠高於台灣(18.9%)和內地(39.7%)。

此外,受害者的特徵在三地有所不同。在香港,以研究生學歷者更易在收到詐騙訊息後作出回覆並遭受損失,其中又以女性以及與詐騙者互動三至六個月者損失金額最高;在台灣,40 歲以上女性群體遇詐騙後損失金額較其他組別高;在內地,本科學歷、50 歲以上群體較多會回覆詐騙訊息並遭受損失,其中以 60 歲以上群體損失金額較高,且互動時間越長,損失越大。
研究亦發現,數碼媒體(如即時通訊軟件)是詐騙訊息的重要渠道。香港和台灣在數碼平台上接觸詐騙訊息的比例明顯高於反詐訊息(香港約五成對四成、台灣約七成對五成);內地則兩者勢均力敵,均近七成。值得注意的是,在對可疑訊息作出回應的受訪者中,僅 35.4% 的香港受訪者會主動報警或求助,明顯低於內地(51.4%)和台灣(51.2%)。
研究團隊同時調查了三地在詐騙類型的差異,當中發現香港與台灣以「冒充型」詐騙最常見,例如假冒官員、銀行或親友等,但真正導致金錢損失的多為「機會型」詐騙,如虛假網絡投資理財等;內地則以「消費型」與「機會型」詐騙類型為主,包括網購後未能收貨、投資騙局等,且造成實際金錢損失的亦以「消費型」詐騙為主,如網絡遊戲產品虛假交易。
三地市民對不同詐騙話術受影響的情況存在差異。香港受訪者較容易受到「稀缺性與緊迫感」(如「限時優惠、手快有手慢無」)和「長期投入」(如「先做小任務,逐步加強投入」)等手法影響,更可能回應詐騙訊息,並因此蒙受金錢損失;台灣民眾同樣受「稀缺性與緊迫感」話術影響較大;內地則受「社會影響」(如「大家都在投資這個專案」)話術影響較大。
在防詐知識方面,台灣受訪者表現最佳,平均得分達 7.1 分(滿分 8 分),其次為香港(6.7 分),內地則最低(5.1 分)。錯誤率最高的題目集中於日常金融詐騙情境,顯示公眾在面對與財務安全相關的詐騙時,仍存在辨識與應對盲點。由於此類詐騙既貼近日常生活,專業度又高,民眾容易在「熟悉感」與「專業盲區」間作出錯誤判斷,因此極需加強金融防詐教育。

黃教授表示:「詐騙不是單純的個人判斷失誤,而是一場訊息與信任的持久戰。詐騙者往往透過長期互動、情感投入與心理操控降低受害者防備 ,因此反詐機構需要持續提升防範與應對機制。此外,我們發現,受害者並不一定是傳統印象中的『弱勢族群』,反而可能是教育程度較高、常被視為不易受騙的人,突顯全民防詐的必要性。」
黃教授續指:「研究發現,與詐騙者的互動時間越長,損失金額越大。此外,在香港和台灣也發現三至六個月的『臨界點效應』。這意味着反詐其實是在與時間賽跑,民眾應盡早中止任何可疑互動,並在第一時間聯絡警方、銀行或反詐熱線。」
黃教授又指出:「強化防詐知識至關重要。反詐宣傳應超越警示與呼籲階段,且最好能貼近民眾的生活情景,提供識別詐騙的簡易方法與應對指引,增強民眾反詐能力。研究結果亦指出,金融詐騙等需要專業判斷的領域仍是民眾相對薄弱的環節。這也說明即使宣傳普及到位,一旦遇到專業度高、情境真實的詐騙手法,仍容易誤判上當。」
她強調:「建立政府、媒體、平台、企業與民間組織共同參與的『防詐生態體系』,能在多渠道同步壓低詐騙訊息接觸率並及時阻斷損失,對提升社會整體防禦力至關重要。」
為推動反詐教育和跨界協作,城大媒體與傳播系今年與多個機構合辦「反詐專題研討會系列講座」,並積極參與國際反詐研究項目。此外,城大與電訊商合作開展的「科技引領,聯通全球」項目,成功運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提升詐騙監測與預警能力,並獲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評選為「攜手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精品案例」。
城大亦與警方和電訊商緊密合作,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推動校園防詐教育和技術應用,展現學術界、執法部門與業界攜手打擊詐騙的決心。城大將持續透過創新科技與社會參與,提升公眾防騙意識,共同守護數碼安全。
是次調查的團隊成員還包括城大媒體與傳播系博士後研究員 Muhammad Masood、博士生蔡親賢、張樂怡、常博、劉昊東、劉若衡、高爽和呂翔新、以及研究助理詹琴惠和梁晉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