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尚宏
作為反映特區政府直接投入的民生資源,公共房屋(簡稱“公屋”)是一塊一直受人關注的“蛋糕”。在現時香港經歷經濟轉型期的階段下,只有把有限的蛋糕準確送到真正有需要的人群的手上,才能保障香港基層市民的安居樂業。如何把這個蛋糕做大,又如何把這個蛋糕分配好,一直都考驗歷屆特區管治團隊的政治智慧。
首先,要想更多的人分到蛋糕,把蛋糕做大才是硬道理。早在2014年,特區政府就公布新的《長遠房屋策略》。為了逐步扭轉目前房屋供求失衡的局面,當時的《長遠房屋策略》曾經提及兩個策略性目標:第一是加建新公屋,善用現有公屋資源;第二是加建資助出售單位,豐富資助自置居所(例如居屋)的形式並促進現有單位在市場流轉。在今屆政府的努力下,公共房屋建屋量再次取到進展。
本年度的公營房屋總建屋量預計約為26300個單位。根據2025年6月的預測,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及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於2025/26年度至2029/30年度(五年期)的公營房屋總建屋量預計約為166600個單位,當中包括約110100個公屋/“綠置居”單位和約56600個其他資助出售單位。連同“簡約公屋”類別在內,未來五年總體公營房屋供應量將達197000夥,較本屆政府上任時增加超過85%。
其次,當政府把蛋糕做大以後,就離不開蛋糕的有效分配。能否把蛋糕做出準確的分配,這涉及政策公平。衹有不斷地優化分配機制,才能確保蛋糕沒有送給“錯誤的人”。為了提升市民的信心,今屆特區政府在打擊濫用公屋的層面加強了工作。
由2022年7月至2025年6月底,政府已收回約9000個公屋單位,相當於兩個啟業邨的單位總數目,節省了90 億元以上的建築費用。與此同時,自今年1 月15 日推出“舉報濫用公屋”獎勵計劃以來,截至7月底,房屋署收到約8200 宗有關濫用公屋的舉報,整體舉報數目比去年平均增加超過17%。當中約3500 宗的舉報者參與相關計劃。
蛋糕做大了,蛋糕分配好了,相關成效就會逐漸顯現出來。截至2025 年6 月底,在過去12 個月獲安排入住傳統公屋或簡約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的綜合輪候時間由上一季的5.3 年下跌至5.1 年。自本屆政府上任以來,輪候時間持續下跌,由上任前最高的6.1 年,縮短至5.1 年。長者一人申請者的綜合輪候時間亦下降至3.1 年。政府的目標是將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在 2026-27年度回落至 4.5 年。
期待政府繼續用心經營房屋政策,能讓更多市民受惠。此乃德政,德政自在人心。
(作者係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