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網絡平台數據,截至目前,2025年暑期檔總票房(含預售)突破99.50億元。《南京照相館》《浪浪山小妖怪》《長安的荔枝》暫列檔期票房前三名。
數據看國產動畫電影的三重底氣
這個暑期檔,《浪浪山小妖怪》刷新了中國影史二維動畫電影票房紀錄。我們用數據找到了國產動畫電影持續火爆的三重底氣。
首先,第一重底氣從一個你我都熟悉的老故事講起,它就是《西遊記》。《浪浪山小妖怪》其實是西遊記體系下的“番外篇”。唐僧師徒沒出場,主角變成了小妖怪——但這依舊是一個“取經”的故事。

在豆瓣的數據庫中,《西遊記》相關作品有300多部,從六十年代的《大鬧天宮》到八十年代的央視電視劇版、九十年代的《大話西遊》,再到《大聖歸來》、遊戲《黑神話:悟空》,一直改,一直火,《西遊記》可謂是中國最“耐改”的古典小說。
到了今天,為什麼動畫電影還愛拍《西遊記》裡的故事?
因為它已經不只是一個故事,更像一個文化底座:可以在上面加載神話、愛情、荒誕、奮鬥……甚至小妖怪的視角。每當國產動畫電影想往上走一程,就總有人回過頭,重新翻開那些寫在中國人文化基因裡的老故事。它們就像精神富礦,越挖越深;又像文化根系,越扎越穩。

這就是國產動畫電影崛起的第一重底氣——我們的傳統IP從未老去。

說到第二重底氣,我們注意到,《浪浪山小妖怪》600人的主創制作團隊精細打磨1800多組鏡頭,20多位畫師完成近2000張場景。技術上看,《浪浪山小妖怪》好像並不走追求高精建模、渲染質感等“最先進”的路線,而是選擇水墨、寫意、粗線條,甚至保留“稚拙感”,這種看似反潮流、反效率的“不經濟”選擇卻讓觀衆感受到情緒上的信任感,比如這條評論就說“難得看到返璞歸真的畫風,充滿國風色彩的中國風。”

當我們再細看製作信息,就明白了為什麼?顧問團隊裡有不少是上美影的老藝術家,《哪吒鬧海》《葫蘆兄弟》那一代親手把中國動畫送上高光的人,如今把一筆一畫的功夫傳給新一代。這是國產動畫最沉甸甸的底氣——審美自信與工匠精神的代代相傳。

第三重底氣源於年輕人。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浪浪山小妖怪》的觀衆中25—29歲的年輕人佔比最高,達到26%。他們中很多不是陪孩子來看的爸媽,而是自己想看的“核心觀衆”。文化共鳴變成了消費力。
玩偶手辦、遊戲皮膚、聯名咖啡、IP主題活動……國產動畫正從銀幕走進生活,真正成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傳統IP的根、匠人手裡的畫、年輕人心裡的火,三重底氣讓國產動畫電影不只是票房的贏家,更是文化自信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