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燕雄
「十四五」規劃收官之際,國家交出的民生答卷溫暖人心。這份規劃中民生指標佔比逾1/3,創歷次五年規劃之最,彰顯出「民生為大」的治理哲學與「群眾所需即政策所指」的實踐邏輯。香港作為國家的特別行政區,在改善民生方面始終不停步,特區政府近年來在基層醫療、房屋階梯等方面持續發力,例如優化公屋輪候機制、推動港九新界設立地區康健中心,這些努力為改善民生奠定基礎。國家的發展經驗,或可為香港民生方面提供更多啟發。
國家在社會保障方面的創新實踐,為香港完善靈活就業群體保障提供了思路。京東、美團為外賣騎手繳納「五險一金」或提供參保補貼的舉措,背後是全國基本醫保95%參保率、失業保險覆蓋2.45億人的制度支撐,這種「政策托底+市場協同」模式頗具借鑒意義。香港可在現有強積金制度基礎上,探索「政府補貼+平台分擔+個人自願」的靈活參保機制,針對「炒散」工人、自由職業者等群體設計彈性繳費方案,讓社會保障網更具包容性,這與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於擴大保障覆蓋範圍的方向相輔相成。
國家「一老一小」服務的融合創新,為香港破解相關民生難題提供了靈感。在北京昌平「一老一小」融合中心,跨代互助的溫暖場景,展現了資源整合的治理智慧。特區政府近年來持續增加安老院舍名額、推廣幼兒中心服務,若能進一步探索「醫養教」資源的社區整合——比如將長者日間護理中心與幼兒託管服務就近結合,通過空間共用降低運營成本,既能讓長者在陪伴孩童中獲得情感滿足,又能為家庭減輕照護壓力,讓民生服務更有溫度。
民生政策的生命力在於精准落地。國家300多個地市建成托育綜合服務中心、護理型安老床位佔比達64.6%的成就,印證了「從問題出發」的施政邏輯。香港可借鑒這種精准思維,在現有工作基礎上持續優化:比如參考內地普惠托育模式,在新建公屋項目中配套廉價托兒所;結合長期護理保險的推廣經驗,完善安老服務資助機制。這些舉措與特區政府「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一脈相承,能讓政策紅利更精准地惠及所需群體。
國家「十四五」的民生實踐揭示,發展與民生始終相輔相成。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特區政府的施政初心與國家民生發展理念高度契合。若能在現有基礎上汲納經驗,結合自身優勢創新實踐,必將讓民生福祉的陽光照亮每個角落。
(作者係港澳江蘇昆山聯誼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