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嗚:柴米油鹽煙火事 一錘接著一錘敲-紫荊網

屠海嗚:柴米油鹽煙火事 一錘接著一錘敲

日期:2025-08-19 來源:信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 屠海嗚

行政長官李家超施政三年多來有許多亮點,細細梳理這些亮點可以看出,民本情懷始終是他貫穿全鏈條施政理念的重要亮點。近日,有數位局長告訴筆者,她們作為管治團隊成員,對行政長官掌舵三年多的最大感受就是,他能夠精准把脈市民的感受,市民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政府的施政就抓住什麼、推動什麼。

光陰荏苒。又到了新一份施政報告公開咨詢的關鍵時刻,李家超格外忙碌,他已經開了超過60場咨詢會,收到了超過6900份公眾咨詢意見。在一場場咨詢活動中,對於下基層與各界市民代表面對面的交流、膝對膝的座談,是他最為重視的。不僅他利用幾個週六、周日到社區居民之中,每次還會帶來一眾司長局長,僅7月27日的這個周日,隨他到馬頭湧官立學校地區咨詢會的正副司長、正副局長就多達21位。他對媒體說:“我和團隊非常重視每一次與市民直接交流的機會,聽取大家最關注和最希望處理的問題,這對於政府制訂政策和判斷資源運用優次有莫大的幫助。”

李家超17日在社交平台發布影片表示,幾年前的香港,一度不能安全和公開地表達對國家的情懷,有人一講愛國就被起底或毆打,但現時在香港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保障下,特區政府推動愛國主義教育,令愛國精神扎根社會,市民可安心、安全地抒發愛國情懷。

從“上樓”輪候的週期越來越短,到放心地公開表達愛國情懷;從打工仔的權益得到更多保障,到上下班的路上塞車情況得到緩解,一個個民生“堵點”,正是李家超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的重點。

柴米油鹽煙火事,一錘接著一錘敲。透過李家超帶領特區政府解決民生難題的作為,可以看出“以市民為中心”的施政理念,在基層治理中得到充分體現。

解決“住房難”,把握三對關係

李家超在“7.1”前夕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在上任的時候公屋的輪候時間是6.1年,現在是5.3年,減少了大概九個半月。”

如今,“5.3年”這個紀錄再次被刷新。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近日在社交媒體發文,香港房屋委員會公布了2025年第二季公屋綜合輪候時間,一般申請者綜合輪候時間下降0.2年至5.1年,是2018年第一季以來的最低位,而對比今屆特區政府上任前的最高6.1年,更是縮短了整整一年!此外,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公屋綜合輪候時間也較上一季降低0.2年至3.1年;簡約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的輪候時間平均則為2.3年。

“住房難”是香港最大的民生問題。由於多年公屋供應量不足,上樓輪候期限一再延長。“早上樓”,市民翹首期盼;惠民生,中央寄予厚望。李家超及特區政府精准把握三對關係,破解住房難題。

其一,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住房難”的癥結是“用地難”,李家超上任之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政府要重新掌握土地供應主導權,體現出解決“住房難”的堅定決心。結合他提出的“打造有為政府”的理念,可以看出,特區政府精准把握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在市場調節失靈的領域,政府義無反顧地出擊,主動化解難題,而不是以“積極不干預”為“擋箭牌”,體現出難能可貴的擔當精神。

其二,眼前與長遠的關係。從長遠看,開發北部都會區可以徹底解決香港的住房難題;從眼前看,北都區開發期超過20年,“遠水解不了近渴”。於是,特區政府在加大公屋建設力度的同時,又創造性地實施“簡約公屋”計劃,近期策略和長期策略同步實施,讓市民既“看得見未來”,又“感受到變化”。

其三,“做大增量”與“盤活存量”的關係。特區政府在推進公屋建設的同時,重拳打擊濫用公屋,收回約8700個公屋單位;收緊“富戶政策”,讓富戶去購買私宅,積極“向上流動”。如此以來,騰出部分公屋資源,分配給真正實際需要的市民。

主動作為,體現擔當精神;遠近兼顧,體現系統思維;盤活資源,體現魄力與智慧。而在這套“組合拳”的背後,是對市民“柴米油鹽煙火事”的關心,是強烈的民本情懷。

成立關愛隊,體現以民為本

現在,基層市民對地區關愛隊的認可度越來越高,“有困難找關愛隊”已經成為不少市民的第一反應。民青局局長麥美娟告訴筆者,地區關愛隊已經成為連接政府、市民和志願者的紐帶,達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效果。

本港地區治理曾經存在“走偏”現象,特別是應急反應不如人意,令人感覺到政府和市民之間缺少一個有力的“臂膀”,“最後一公里”似乎非常漫長,這也是過往民生訴求得不到及時回應的一個重要原因。李家超及本屆政府就任後,創造性地在18個區建立地區關愛隊,452個關愛隊覆蓋全港。

從縱向看,關愛隊由民政專員統籌,形成“政府+社區”聯動樞紐,把政府的惠民政策轉化為可操作的服務方案,落實到社區;從橫向看,關愛隊吸納多元力量參與,涵蓋青年、婦女和不同族群人士等;同時,向外連接商企、醫療機構、非政府組織等,整合政、商、民三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共同為地區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

關愛隊不僅是“愛心源”,還是“連接器”。比如,在發生火警、颱風等災害時,關愛隊聯繫的大批義工都積極參與救援,形成了救援合力。今年的5場黑雨,不少地區正是關愛隊發揮了積極作用。

關愛隊成立以來,不僅把關愛送到千家萬戶,還逐步形成“服務—認同—參與”的良性循環。比如,有的市民在得到關愛隊的幫助後,深受感染,主動要求參與志願服務,在關愛隊的引領下,自願幫助其他居民,把“關愛”傳遞給更多人。

筆者曾與多支關愛隊有過接觸,發覺他們有兩大特點:一是“接地氣”。每個關愛隊8至12個人,精幹靈活,植根於社區,深諳本社區的“個性問題”,服務社區居民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對症下藥”;二是“強活力”。關愛隊受民青局指導,並得到政府資助,同時,連接社會資源,激發了活力。

特區政府成立關愛隊,是一項創舉,體現了‌“以民為本、多元共融、精准服務”的理念。

提供貼心服務,釋放“銀髮”活力

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最新的人口推算,香港65歲及以上長者人口將由2021年的145萬上升至2046年的274萬,佔總人口的比例將會由20.5%上升至36%,即每三名港人中便有多於一名是長者。

由此可見,“銀髮族”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群體,他們的喜怒哀樂、身心健康,正是民生大事。

以民為本,李家超就任行政長官後,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對本港老年一族的關愛,他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促進銀發經濟工作組;今年5月27日,特區政府公布促進銀發經濟工作組落實推行的30項措施,涉及五個範疇,包括:促進“銀色消費”、發展“銀色產業”、推廣“銀色品質保證”、推廣“銀色財務及保障安排”和釋放“銀色生產動力”。現在看看,這些措施每一項都足履實地、踏踏實實。

香港醫療水平全球一流,人均壽命在全世界名列前茅。65歲以上的“銀髮族”各人情況不同。有的健康狀況良好,願意繼續工作;有的消費能力較強,需要多元消費;有的對養老有多種需求,需要“多項選擇”。特區政府的30條措施,回應了“銀髮族”的願望。

比如,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為經濟能力較佳的長者提供退休理財選擇,包括香港年金計劃、安老按揭計劃,以及保單逆按計劃等,協助退休人士把資產轉化成為長期和穩定的每月年金收入。

又比如,特區政府持續推行多項措施,便利香港長者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養老。如今,參加計劃的在粵安老院增至15家,分布在六個大灣區內地城市。政府還推動跨境醫療合作,去年推行“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擴大長者醫療券適用範圍至大灣區內合適的醫療機構。

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對“銀髮族”的重視和關愛,正是李家超常說的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實事的執政思路。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曾在天津、浙江工作多年,在解決民生難題上擁有豐富經驗和創新思維,他非常關心香港的民生問題,每次來港考察調研,都要與基層市民座談,並深入社區實地查看。他囑咐特區政府官員要多關心市民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步一個腳印,“一錘接著一錘敲”,就能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攻克一個個難關。

夏主任所言,既希望特區政府官員要強化為民初心,也是傳授解決民生難題的“方法論”。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當下,新一份施政報告正在進行最後的公眾咨詢,香港的民生憂難和訴求還有不少,還會不斷出現和發生;相信這份施政報告一定會展現行政長官和管治團隊,對民本情懷的使命之艱、責任之重。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來源:信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梅肯 校對:郭孟琦 監製:張晶晶
入境處:杜絕各行各業非法勞工
陳嘉信:理解事件令社會引發關注及安全疑慮 代表物流署致歉
習近平出席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
【紫荊直播】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隆重舉行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