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抗戰歷史底色——一位“90後”的十年“搶救式收藏”-紫荊網

還原抗戰歷史底色——一位“90後”的十年“搶救式收藏”

日期:2025-08-18 來源:香港中通社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娟妹,倭寇來犯民族危亡,今出滇吾抱必死之決心,希汝另嫁幸勿自誤。”這是一張來自1938年7月11日武漢會戰爆發前青年軍官陳紹武的照片,照片背後是寫給妻子勸她改嫁的訣別書。

香港近日舉辦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大型圖片和書畫作品展,所有歷史老照片真跡的背後,是一位“90後”搶救歷史照片的十年。

2025081886437c687acb

“‘老兵不死’不是一句口號,怎樣才能牢記抗戰先烈的奉獻和犧牲,通過老照片會讓更多人直觀記住這些故事。”年僅35歲的個人收藏家鄒德懷,收藏的數萬老照片中,僅二戰時期東方戰場的相關照片就至少有8萬餘張。

鄒德懷向中通社記者講述青年軍官陳紹武訣別書這張照片的來歷。6年前他無意中買到陳紹武的私人相册,整理掃描照片時發現背後的遺書。根據資料他得知這位軍官是雲南人,於是將故事發到網上,今年4月在昆明做展覽時,希望雲南媒體能找到這位軍官的後代。

“自開始收集照片這10年間,不斷有一個個讓我非常感動的故事出現,有些抗戰後代在看到祖先照片時,一邊撫摸一邊失聲痛苦,這些感動和支持讓我覺得,這是值得堅持一輩子的事。”

鄒德懷的祖父曾在山東參加過八路軍抗戰,或許是血脈相傳,儘管成長期并未聽家人講述過多,但後來在收藏照片中對那段歷史越來越感興趣。

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鄒德懷在一家歷史雜誌社工作,海外留學的朋友把在舊書店發現的老照片分享給他,令他驚奇發現大量老照片其實是在海外。“那時外國人物質條件更好,很多人有相機,拍攝照片戰後都帶回自己國家,很多現在才開始流出來。”

鄒德懷5年前從美國收藏家手裡買到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拍攝的“中國娃娃”,被稱為讓普通美國人站到中國一邊的關鍵照片,照片顯示上海南站被日軍轟炸成廢墟一片時,一個渾身血污的中國嬰兒坐在廢墟中哭泣,為中國抗戰爭取國際輿論支持。

2025081886444f89f335

收藏、處理、保存數萬張老照片是耗費心血的事。鄒德懷介紹,要在黑白照基礎上做高清掃描,再手工著色,從軍服到武器等各種細節,都需考究歷史實物,請教各方面專家。

“有些照片場景非常複雜,在修圖軟件PS裡有近200個圖層,每修復一張照片眼鏡都要再換新的。”

他舉例一張八路軍通訊員的照片,腰間挎了一個巨大的乾電池,跟人手差不多大,請教通訊專家花了好幾天時間,才在美國二手網站找到電池原物,再對它精准上色。

為什麼不保持原始黑白照?鄒德懷認為,就像人選擇看彩色電影而非黑白電影,有了色彩會讓觀眾對照片和背後的故事更感興趣。“希望照片煥發新活力,還原歷史色彩,吸引更多年輕人,把這些故事講給年輕一代聽。”

鄒德懷收藏的照片中,1850年到1940年的有10萬餘張,來自世界各地,不僅從中國人視角,也有日軍視角,亦有當時在上海租界駐軍的各國視角,更豐富全面還原戰役。

不過他坦言,從買之前的基礎研究、到買後的技術處理、歷史挖掘,一個人做很吃力。他曾與海內外高校或機構估算,僅僅幫助他掃描全部照片就至少需幾十萬美元。但未來,他還是希望能與大學或機構合作,共同開發利用。

目前,鄒德懷仍一直用自己的積蓄在堅持,也會有想放棄的時候。他提到近日熱播的《南京照相館》,“有時你無意中選擇做這件事,就有了這份責任。在收集過程中發現,如果我沒有把整本相冊買走,未來可能就不知去向,或被四分五裂賣掉,永遠不會再凑齊,也就再沒辦法拼凑它的故事。”

來源:香港中通社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梅肯 校對:劉雨晨 監製:張晶晶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推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網頁
習近平接見西藏各族各界代表 王滬寧蔡奇參加接見
(有片+多圖)九三閱兵在即 紫荊雜誌記者帶你探訪閱兵村
習近平率中央代表團抵達拉薩出席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