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完封”“全面崩盤”“兩度慘敗”……在8月23日的台灣地區第二輪“大罷免”投票中,針對7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均未獲通過,這是繼7月26日針對24名國民黨“立委”以及原民眾黨籍的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都未獲通過後,民進黨當局再度被“剃光頭”,而且這次輸得更慘——同意與不同意罷免票數之間的差距更加懸殊。
新加坡《聯合早報》24日刊文說,民進黨試圖扭轉“立法院”“朝小野大”的政治結構,如今卻陷入“信賴”危機,重創自身領導威信的同時,明年地方選舉的情況看起來也是風雨飄搖。
23日晚,賴清德發表講話稱,罷免投票結果是人民意志的展現,必須尊重並接受。爲了回應“民眾期待”,“執政團隊”將做出“四項調整”,包括調整隊形、調整施政順序、調整“行政”和“立法”互動,以及調整台灣“財政體質”。
親綠的“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23日稱,罷免結果再度傳達一個清晰的信息,即台灣主流民意厭惡“大罷免”。它作為一個政治現象,是過去18個月台灣“朝野”空前政治惡鬥的產物,其沒有正當性,客觀上也做不到,徒增紛擾,“大罷免是衝撞最激烈、最撕裂社會、社會成本最高、也最沒有效率的一招”。針對賴清德的講話,游盈隆稱“他的回應避重就輕”。
資深媒體人單厚之24日撰文稱,“大罷免”之後,“抗中保台”的提款機被提空,甚至成了貶義詞。賴清德及民進黨輸掉的不僅僅是7月26日和8月23日兩場戰役,而是輸掉了整個戰場和未來,“賴清德愈是堅持、愈不認輸,民進黨就離主流民意愈遠,就愈被人民唾棄、厭惡,直至萬劫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