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載仁愛路 三千學子夢啟航
——振東集團第27屆“仁愛天使”助學日活動紀實
8月24日,晨曦微露。振東集團總部禮堂內,一面鮮紅的國旗徐徐展開,三千餘人的合唱聲穿透雲霄——《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在這裡響起,也叩響了第27屆“仁愛天使”助學日的溫暖序幕。27年,足夠一個嬰兒成長為青年,也足以讓一份善舉積澱成一座城市的道德豐碑。

自1999年創立“仁愛天使基金會”以來,振東集團累計資助學子2.97萬名,捐贈總額達4.15億元。本屆助學日再添新篇:879名新生、2166名在讀學子,2482.6萬元助學金,這些數字在賬面上靜靜排列,卻在現實中點燃了3045個家庭的希望。
“這是振東人刻在骨子裡的基因。”振動集團董事長李安平的話語擲地有聲。27年間,企業歷經市場風雲變幻,但助學日的鐘聲從未缺席。從初創時期董事長帶頭捐款,到如今形成“員工—企業—社會”三位一體的愛心網絡,振東用行動詮釋着“仁愛”的深度,它不僅是慈善,更是一種文明傳承的使命。
聚光燈下,來自屯留區的孔同學攥着發言稿的手指微微發白。“2024年2月1日,父親突然離世的那一刻,我的世界崩塌了。”這個即將步入山西師範大學的少年,在短短一年間經歷了父親猝逝、母親重病、奶奶臥牀的多重打擊。當他手握錄取通知書卻無力支付學費時,振東的助學計劃如曙光般照進現實。“這不僅是一筆助學金,更是讓我重新相信美好的力量。”
在左權縣分會場,19歲的劉同學含着淚光訴說她的故事:父親病逝、奶奶患癌離世,如今與年邁爺爺相依為命。“記得爸爸賣燒餅的摩托車,記得奶奶病牀前的45個日夜,這些苦難沒有擊垮我,因為我知道,總有善良的人願意伸手拉我一把。”今年秋天,她將帶着振東的資助走進山西工科大的校園。
這些故事背後,是中國寒門學子與命運抗爭的縮影。振東的助學行動,恰似一雙手,既託舉起他們的現實困境,更撫平了他們心靈深處的褶皺。

捐款環節出現動人一幕:數十位曾受資助的學子專程趕來,將工作後的首月工資投入捐款箱。據統計,目前基金會累計收到學子反饋捐款已達36.2萬元,形成了“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環。更令人動容的是“陪你上大學”行動。今年,126名振東骨幹與學子結成對子,不僅提供資金支持,更承諾全程陪伴大學報到、適應生活。“我們要做的是打破階層固化的壁壘,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一位連續參與9年陪學行動的振東經理如是說。
“為什麼堅持27年做一件事?”面對這個問題,李安平的回答意味深長:“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振東的助學不是施捨,而是與這個時代同頻共振的責任擔當。”作為扎根山西、輻射全國的頭部中醫藥企業,振東集團始終將企業發展與社會責任深度融合,實現了從現代製藥企業向文化傳承者和責任擔當者的價值跨越。從設立“助學日”“冬助日”“敬老日”,到創建“仁愛天使基金”,振東把“與民同富、與家同興、與國同強”的價值理念,轉化成一個個公益行動、一場場愛心接力和一代代人才扶持,接續傳遞着一種“越難越向前”的時代精神和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

27年光陰,振東人用堅持詮釋了“仁愛”的真諦——它不是一時興起的善念,而是代代相傳的使命。正如學子王筱瑜所說:“振東給我們的不是魚,而是漁;不是一時的溫暖,而是終身取火的能力。”今日埋下的種子,正在三晉大地上生根發芽。他日參天之時,必成棟樑之材,廕庇四方。而這,正是振東助學最動人的未來圖景。(文:馬慧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