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宣布,已完成“M”品牌檢討結果,未來會更嚴格甄選,將優先資助國際性公開賽事,又表示會強化監察機制。特區政府授予“M”品牌給在港舉行的大型體育活動,目的是為了培養可持續體育文化並帶來實質經濟效益,建設香港成為國際體育盛事之都。特區政府汲取過往經驗,針對審批制度短板進行優化,理順資源投放,並提高“M”品牌的認受性。放眼長遠未來,特區政府應更全面打造“M”品牌,除了作為批出活動資助的項目,更應賦予“M”品牌本身更多深層符號,使其成為本港大型體育盛事的質量保證。
在“M”品牌制度及支援計劃下,獲授予“M”品牌的大型體育活動,會獲得特區政府資助,包括資金及場地支持,每項活動最多可獲1,500萬元資助,另可申請100萬元場地補助及100萬元市場推廣補助。過去3年共有54項獲“M”品牌認證的國際體育賽事在港舉行,總資助額達6.24億元,在2024至2025財政年度,共有逾90萬人次參與獲“M”品牌計劃支持的大型國際體育賽事。特區政府推出“M”品牌,旨在促進熱愛體育的文化,既能為本港運動員提供在香港主場一展身手的機會,又可吸引境外一流選手匯聚香江讓觀眾一睹風采,無疑立意良好。取得“M”品牌的大型體育活動,包括歐洲足壇勁旅阿仙奴對熱刺、利物浦對AC米蘭,以及途經多個香港著名景點、有眾多世界級好手參與的香港馬拉松。有“M”品牌提供的支持,這些大型體育活動更能吸引本港市民及世界觀眾的眼球,促進旅遊與體育產業的發展,作用值得肯定。
然而,並非所有獲得“M”品牌支持的活動,效果都符合預期。去年2月4日國際邁亞密在香港與港隊進行友誼賽,全城關注的“球王”美斯自稱因傷未能上陣,令球迷和港人極度失望、憤怒。雖然主辦單位主動撤回對“M”品牌活動的申請,並向觀眾退回一半門票款項,但已嚴重損害香港國際形象,社會也有聲音要求特區政府重新審視“M”品牌的批出準則與流程。
據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表示,未來“M”品牌將聚焦國際性公開賽事。除此以外,也會調整評分標準,特別考慮申請對推廣香港體育發展、旅遊推廣及本地經濟效益成效;並會根據各項申請評分,決定每項活動資助上限,由600萬元至1,500萬元不等,換言之不是每個獲批的申請,都自動獲批1,500萬元的資助上限。特區政府又會要求“M”品牌申請人在活動完結後,提供有關推動香港體育發展、訪客數字及經濟效益等資料。
特區政府提出逐項檢視,確保資源用於最具價值的賽事,是持續進步以及與時並進、確保資源用在最有效地方的具體體現。長遠來說,還要加強“M”品牌的形象打造,使社會認識到,獲得“M”品牌並非只是獲取補助。例如參考評選食肆等級的“米芝蓮”,藉着授予品牌和推薦材料,令活動成為世界級質量保證標杆。特區政府宜研究通過形象設計、廣告策劃,賦予“M”品牌充滿活力、盛大隆重的豐富內涵,深入向世界解釋其授予品牌的條件,以及介紹當中的成功案例,令更多高質量世界體壇活動的主辦單位,踴躍申請品牌並在港舉辦更多精彩盛事,締造“M”品牌良好口碑,將香港打造成為國際體育盛事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