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輝:產學研破壁融合 拓國際創科中心-紫荊網

黃錦輝:產學研破壁融合 拓國際創科中心

日期:2025-09-22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 黃錦輝

行政長官李家超於9月17日發表《2025年施政報告》,當中提出多項與科創相關的政策,特別是聚焦在促進科技轉移(Technology Transfer,TT),筆者非常贊同。

施政報告指出“深圳-香港-廣州“於今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GII2025)中躍升為全球最具創新力的城市集群。此集群的國際論文數目位居榜首,當中不少論文是來自香港5所位居全球百強的大學(港大、中大、科大、城大、理大);然而,在PCT國際專利申請及風險投資上的數目上稍為落後。這現象間接反映出香港在科技成果轉移上存在改善空間,而深圳和廣州是極佳的合作夥伴。

深港穗擴協同 加快“從1到N“

因此,政府持續優化科技轉移機制至關重要,對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尤其關鍵。

創科生態系統(Ecosystem)由上游科研(Research)、中游孵化(Incubation)、下游商品化(Commercialisation)等不同階段構成。過程中科技轉移(TT)做目標是將科研成果(“從0到1“)轉化為最終產品(“從1到N“),然後推出市場。具體而言,科技轉移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兩個步驟:首先,從孵化(中游,“從1到n“)轉化至產品(下游,“從n到N“)。

政府於2022年推出100億元的“產學研1+計劃“(RAISE+),銳意加強大學和企業協同合作,拉近兩者之間的創科文化鴻溝,從而促進科技轉移“從1到N“的步伐。過去兩年“計劃“遂步見效,今年已踏入第三期。為此,及配合香港與內地在產學研協作,深化“深圳-香港-廣州“協同效應,加快“從1到N“步伐,筆者認為新一份施政報告所提出的一系列建議會大有作為。

AI產業化產業AI化 國際大趨勢

政府着力完善創科生態,積極推進微電子、生命健康等領域的研發院建設,以及打造全新的“InnoHK“平台。同時,政府會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由行政長官領導,目的是加快該區建設和引入產業及重大項目,為科創發展築牢硬件基礎。

另外,政府建議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降低企業申請相關項目的門檻,設立引導基金,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施政報告更建議,“北都區“透過專屬法規拆牆鬆綁、簡化程序,促進區域生態鏈的形成,避免“北都區“陷入前期冷清的困境,從而提升企業與人才進駐的動力,吸引科研企業落戶。

關於“新田科技城“建設,筆者多次提出以“產業化“為核心的意見,結合大學的科研上游(如人才培訓與應用研究)與企業下游(如科技轉移與市場推廣),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施政報告對此亦作出回應,強調“AI產業化,產業AI化“是國際趨勢。香港應把握地理與科研優勢,透過北部都會區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以新質生產力帶動經濟持續發展。

教科人才一體化 教育城試點

另外,施政報告建議“產學創科人才交流計劃“,預示着香港教育與創科產業的深度融合將邁出關鍵一步。“計劃“將由政府主導,並透過跨部門協調,旨在打破學界與業界的傳統壁壘,促進雙向人才流動,一方面,大學教授可參與企業研發,另一方面,科創企業的專家亦可進入校園教學。此舉不僅有助於香港的學術及科研優勢轉化為實質產業的動能,更回應了香港長期以來面對“科研成果難以落地“的問題,並為規劃中的“北都大學教育城“(“教育城“)提供了具體的實施路徑。

施政報告亦就建設“教育城“方面提出建議。早於2023年,行政長官接納了筆者於北部都會區設立“以創科為主題的大學園區“的建議,其後更劃出3幅用地發展教育城。“教育城“的定位不僅是傳統校園的延伸,更是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的試驗田,將以產業導向為核心,支援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並配合國家科創發展戰略。

在規劃階段,“北都統籌辦“應積極邀請學界參與設計,確保硬件建設與軟性政策(如人才流動機制、知識產權管理)無縫銜接。本地大學(如中大、科大及浸大)已在內地建立校園,積累了不少跨境合作經驗。“北都教育城“可借鑑這些經驗,通過資源共享與產業聯動,強化與大灣區城市的協同效應。例如,盡早落實“一校兩園“互聯互通政策,進一步深化“深圳-香港-廣州“城市集群兩地校園的師生交流,並延伸至北都區,結合企業研發需求,提升兩地科技轉移成效,構建大灣區“教學-研究-產業化“的閉環。

概括而言,筆者認為《2025年施政報告》非常務實,對香港的大學科研落地的工作提出了很多紮實的建議,特別在推動“北部科技城“方面。希望政府能盡快落實所有建議。

【知識庫】施政報告部分創科政策

•以3大創科園區、5大研發機構為主體架構,推動創科發展,滙聚世界人才。

•創科局推進“香港微電子研發院“開展兩條中試綫的組裝,並於明年內完成生命健康研發院及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的籌建工作。

•提速建設第3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旗下的研發中心將於2026年上半年成立。

•成立香港太空機械人與能源中心,支援國家嫦娥八號任務。

•商經局研究簡化低軌衛星的牌照審批,並推動未來6G應用。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戚繼光艦、沂蒙山艦對外開放
2025香港國際中醫藥大會在港啟幕 以全球智慧共謀中醫藥高質量走向世界
陳國基:香港發展中醫藥具有獨特的雙重優勢
梁振英:香港的中醫藥體現了傳統理論和現代化社會治理實踐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