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錦輝
9月3日,在天安門廣場上中國以一場氣勢恢宏的大閱兵向世界展示其國防現代化的歷史性成就。此次閱兵不僅彰顯中國軍隊的紀律性與戰鬥力,更完整呈現“海陸空三位一體”的核打擊體系,以及訊息作戰、無人化作戰等新型軍事力量。值得深思的是,這場閱兵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甚至刺激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將國防部改稱“戰爭部”的構想。此反應一方面源於美國自身軍力停滯不前的憂慮,另一方面更是對中國軍力躍升的戰略焦慮。本文將從核威懾力量、無人化作戰與訊息作戰3個維度,剖析此次閱兵的深層意義。
一、三位一體核威懾:戰略穩定的基石
此次閱兵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4款首次公開的核導彈:東風-61陸基導彈、驚雷-1空射導彈、巨浪-3潛射導彈及東風-5C井射導彈。這些武器系統各司其職,共同構築起中國的核反擊體系。
東風-61作為二次核打擊力量,射程達2.5萬公里,可攜帶8至12枚分導式彈頭,以35馬赫的高速突防,幾乎無法攔截。其跨歐亞打擊能力明確警示他國:任何核攻擊都將招致毀滅性反擊。而東風-5C射程覆蓋全球,10枚彈頭各具30萬至50萬噸TNT當量,展現了無可置疑的戰略威懾力。
潛射巨浪-3與空射驚雷-1的亮相,則標誌中國真正實現“海陸空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這種多元化的投射方式確保了在極端條件下仍能實施有效反擊,從而形成“以武止戈”的戰略平衡。中國始終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則,其核力量的根本目的在於防禦與威懾,而非侵略。這與美國長期以來依仗核優勢推行霸權主義的行徑形成鮮明對比。
二、無人作戰與人機協作:未來戰爭的新形態
除了核威懾力量,閱兵中無人作戰模組的展示同樣令人震撼。從高空偵察無人機到攻擊型無人機,從無人潛航器到智能化指揮系統,中國在無人化作戰領域的進步已躋身世界前列。
尤為重要的是“人機協同”作戰模式的成熟。透過人工智能與人類指揮官的有效結合,無人系統可執行高危任務,大幅降低人員傷亡,同時提升作戰效率。這種變革不僅是技術飛躍,更代表作戰理念的根本轉型──從以人力為核心轉向以訊息與智能為主導。
美國雖早於中國發展無人技術,但其應用多集中於海外局部戰爭與反恐行動,而中國則更注重體系化建設與戰略防禦應用。這種差異再次印證兩國軍事哲學的本質區別:一是對外干涉的工具,一是自我防衞的盾牌。
三、訊息作戰方隊:奪取“制訊息權”的無形戰場
在九三閱兵中,訊息作戰群首次以方隊形式亮相,包括網絡空間作戰、訊息支援與電子對抗三大部隊。這充分顯示了解放軍對訊息化戰爭的重視已提升至戰略層級。
網絡空間作戰部隊能發動防禦性反擊,保護關鍵基礎設施;訊息支援部隊專注體系整合與全域防禦,構建協同運作的數位堡壘,是網絡防衞的中堅力量。而在現代戰爭的勝負關鍵,不再僅取決於火力與兵力,更在於“制訊息權”的爭奪。美國近年積極推進“星鏈”軍事化發展,藉此確保戰場通訊暢通、強化無人機控制能力,並促進情報連結與共享。制訊息權爭奪的本質,是電磁頻譜與數據主導權的競爭。誰能掌控電磁頻譜與訊息流動,誰就能掌握戰場主動權。電子對抗部隊的工作,正是透過干擾、壓制與欺騙敵方通信系統,癱瘓其指揮鏈條。
俄烏衝突已清晰證明訊息戰的決定性作用:俄軍初期通過DDoS攻擊與惡意軟體一度癱瘓烏克蘭政府系統,而烏方憑藉外部支援強化網絡防禦才穩住陣腳。中國組建專業訊息作戰部隊,正是為了應對此類新型威脅,確保國家在數字時代的安全。
結論:中國軍力增長是和平穩定的正能量
此次大閱兵引發的國際反響,尤其是美國的過度反應,恰恰暴露了一些國家固守冷戰思維、慣於以武力脅迫他國的無力感。中國展示軍備並非炫耀武力,而是傳遞明確戰略信號:我們有能力捍衞主權與安全,任何試圖侵犯中國核心利益的行為都將付出代價。
中國從不追求霸權擴張,而是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核威懾到訊息作戰,中國軍事建設始終遵循防禦性國防政策,旨在維護地區與全球戰略穩定。反觀美國,二戰結束以來發動或參與了數十場戰爭,從越南到伊拉克,從阿富汗到敍利亞,其軍事行動常以“民主”、“人權”為名,行干涉內政、攫取資源之實。
中國的軍事現代化是歷史必然,也是和平發展的必要保障。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願與各國共建共享、共維和平。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必須擁有足夠的實力讓潛在侵略者望而卻步──正如孫子所言:“止戈為武”。真正的和平,從來只能建立在力量的平衡之上。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