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誌(記者 莊蕾)北京報道:記者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從統計數據來看,“十四五”規劃應急管理的主要指標提前完成。
應急管理部部長王祥喜在會上表示,安全生產方面,2024年全國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比“十三五”期末下降28.4%,重特大事故起數首次降到個位數,這也比“十三五”期末下降43.8%,今年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還在持續下降。自然災害方面,主要表現為“三個下降”,2021年至2024年平均受災人次、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比,分別比“十三五”時期下降了31.3%、23%和34.3%。
王祥喜向記者介紹了四個方面的情況。一是事前預防更加嚴密。“十四五”時期我國應急管理在理念和實踐上的一個重大提升,就是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我們把“防得住”作為硬道理,全面加強了“防”的工作,有兩項工作尤其值得一提:一項就是實施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九項重點工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出題、親自部署的重大任務,各級針對防災減災救災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建成了一批基礎性、標志性、骨幹性工程,帶動我國自然災害防治水平全面提升。另一項就是開展了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我們紮實推進暢通“生命通道”、提高煤炭深部開采安全水平、推動化工老舊裝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加強民航飛行安全4項重點任務,並且緊盯群眾身邊風險,有力地開展了重大隱患排查治理,深入開展了燃氣、電動自行車、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人員密集場所動火作業、建築保溫材料、危化品等“一件事”全鏈條整治,有效堵塞安全漏洞。以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為例,我們進行專項整治以後,傷亡人數比整治前下降了86%。
二是應急處置更加高效。我們建成國家應急指揮總部,與省、市、縣三級應急指揮部保持24小時音視頻聯通,構建起上下貫通、協調聯動的應急指揮體系。我們加強自然災害防抗救一體化應對,主動預置應急力量,打好防大災搶大險總體戰。“十四五”時期累計啟動國家救災應急響應85次,有效應對四川瀘定地震、重慶山火、京津冀特大暴雨洪澇、甘肅榆中山洪等重大災害。今年年初西藏定日發生6.8級地震,震中海拔4500多米,當時最低氣溫達到零下17度,我們高效開展了人員搜救、群眾安置等工作,受災群眾當晚就住進了棉帳篷、烤上了火爐,藏曆新年前又全部搬入了活動板房。現在,災區高標准重建的住房已經陸續建成,很多受災群眾搬進新家,開始了嶄新的生活。
三是隊伍能力更加過硬。中央安排國債資金近600億元實施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工程。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規模現在增至近22萬人,基本建成了6個國家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建成113支國家安全生產和18支國家工程救援專業隊伍,社會應急力量實現規範發展。高質量開展“應急使命”系列實戰化演習,極端複雜條件下的救援能力有效提升。今年緬甸發生了7.9級地震,我國是派出救援人員最多、到達災區最快、營救幸存者最多的國家,這充分展現了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
四是支撐保障更加有力。我們堅持依法治安,推動修訂《突發事件應對法》《安全生產法》等一批法律法規,制定完善《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各類專項預案,將安全生產的強制性標准占比提升到90%,以硬標准來倒逼安全水平提升。堅持科技興安,實施裝備創新發展行動,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新質戰鬥力,一批先進裝備投入實用,比如2架新舟60滅火飛機交付列裝,實現我國大中型固定翼滅火飛機零的突破。堅持人才強安,組織實施“應急科技領軍人才”等人才計劃,全國已經有幾十所高校都設立了應急管理學院或相關專業,培養造就了一大批懂應急、會應急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