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 蔡若蓮
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這既是香港全力“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加快邁向“由治及興”的進程表,亦是香港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突破新局面的策略部署,體現在教育施政方面,主要是結合香港科技和人才整體規劃,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和未來人才搖籃,為國家建設教育強國作出貢獻。

2024年9月,國家頒布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規劃綱要》),為未來十年教育發展勾畫出清晰的藍圖。《規劃綱要》是首個以教育強國為主題、以全面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重要任務的國家行動計劃。《規劃綱要》的出台,不單對我們國家,對香港甚至全世界教育的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教育高速發展,香港教育亦將迎來黃金時期。我們要抓緊機遇,必須積極推進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融合發展,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具體而言,我們將透過《施政報告》的各項重要教育政策舉措,貫徹《規劃綱要》的目標方向,致力從國際化及多元化方面不斷深化拓展,讓年輕一代更好地迎接未來。
專上院校非本地生自費名額上限
從40%放寬至50%
首先,建基優勢,推動香港教育更高質量發展。通過建設國際教育樞紐,提升香港教育的國際吸引力和影響力,構建開放、多元、高水平的人才高地。香港是全球唯一擁有5間百強大學的城市,4所大學位列全球最國際化大學前10名,6個學科打入全球十大。香港專上教育在特區政府大力支持下,擴容提質、積極進取,不斷創新求變,打造一流大學成效顯著,同時亦突顯“一國兩制”下香港教育的獨特優勢。
為進一步發揮香港作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特質,我們將成立“留學香港專班”,與相關政策局、部門及機構加強聯動,推出“Hong Kong: Your World-class Campus”大型宣傳計劃,並透過制定具針對性的宣傳策略,併船出海,推廣“留學香港”品牌,延攬全球教研人才和學生。
此外,我們會推動專上院校推出高增值“遊學香港”活動,吸引海內外高中生來港體驗,增加他們對香港高等教育的認知與認同。另外,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亦會撥款4,000萬港元資助八所大學加大海內外宣傳招生。
香港大學教育享譽國際,有見非本地生申請人數持續上升,我們將放寬資助專上院校以超額形式招收非本地生的自費就學人數上限由40%增至50%。同時,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的超額收生自費學額上限,亦由100%增至120%。我們會在本地學生升學機會不受影響的大前提下,支持專上院校擴大規模,提升質素,強化國際化與多元化的校園環境,進一步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各大學會以謹慎負責的態度,在配套條件許可及確保教學質素前提下,循序漸進,推進教育國際化。
同時,發展“北都大學城”,為專上教育界別提供額外土地,創造空間讓香港院校拓展學術及研究的國際化和多元發展。院校在區內將主要以自資模式發展,與時俱進,在課程規劃和教研方面推陳出新,與區內產業深化合作,以及積極配合國家和香港未來發展方針與目標,培養人才,增強香港發展動能。配合政府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和“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教育局將積極參與籌建組的工作,加快發展“北都大學城”。
宿舍配套方面,為應對非本地學生人數上升,除了宿舍發展基金資助大學增建宿位外,我們會結合市場力量,加快學生宿舍供應,措施包括擴展“城中學舍計劃”的利便措施,涵蓋拆卸原有商廈後重建的全新學生宿舍,並在今年內預留全新商業或其他土地興建新宿舍。
在基礎教育方面,政府支持國際學校體系的蓬勃發展,滿足非本地家庭對國際學校學額的需求,吸引和挽留非本地人才。而為了照顧非本地學生的不同需要,我們鼓勵國際學校提高收生名額,政府會拆牆鬆綁,容許優質國際學校以自資模式在校舍用地增建及優化設施,包括學生宿舍。
政府亦會循序漸進,支持中小學教育參與國際教育樞紐建設。現階段,教育局將以試點形式,容許直資學校申請上調班級數目及每班學生人數,自費入讀,錄取持學生簽證的非本地學生。此外,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獲得全球院校的廣泛認可,我們會繼續透過不同渠道,向海內外推介,進一步提升文憑試在國際上的認受度,為考生開拓更多升學選擇。
另一方面,香港發展需要大量擁有一技之長的人才。現屆政府致力推動職專發展和應用科學大學,教育局將繼續支持兩所應用科學大學與政府、業界及持份者合作,提升職專教育在學位程度上的地位。我們會鼓勵應科大與內地和海外龍頭企業加強合作,推動產教融合和聯動推廣,並由香港應科大聯盟研究推進與廣東省頂尖職業技術院校合作,共建粵港澳大灣區交流平台。同時,我們會繼續與內地積極探討落實香港和內地互認副學位程度學歷,有助兩地職專畢業生跨境求職或升學。
20億港元優質教育基金推動數字教育
因應人工智能(AI)時代的來臨,配合國家科教興國戰略,我們將進一步推動教育數字化,包括預留20億港元優質教育基金,推進中小學數字教育相關支援措施;在2026年發表中小學數字教育藍圖,包括優化中小學銜接的資訊和創新科技教育課程、訂定“人工智能(AI)素養”學習架構、將AI教育納入核心課程,同時加強教師AI培訓、引入企業資源等。同時,我們啟動檢視和優化高中數理科目的課程設置,為學生同時修讀多個數理科目創造有利條件,加強栽培修讀科學及數學的學生,為科學和創科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我們將持續提升教與學的質量,鼓勵學校通過撥款計劃,加強推動價值觀教育、理財教育,以及開拓與創新精神等相關的學習活動等。為了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及素養,我們將建立自主學習英語資源庫及普通話自學平台,並舉辦全港性的閱讀獎勵計劃,推動多模態閱讀。幼稚園教育方面,我們亦會繼續推展“粵港姊妹幼稚園交流計劃”,新學年受惠的香港幼稚園數目增加至150所,深化兩地幼稚園教師的專業交流協作,提升幼稚園教育質素。
厚植家國情懷培養關愛校園文化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我們將由2025/26學年起,把“心繫家國”系列活動恆常化和普及化,加強跨校、跨界別協作,持續加強國家憲法和香港基本法的學生校園大使培訓計劃,在認知、情感、實踐三個層面,幫助同學厚植家國情懷。同時,我們將會公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定稿,優化高中中史和歷史課程框架,並在內地交流及考察活動中提供更多建國歷史相關行程。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會面對各種壓力和挑戰,為此,我們尤其重視同學的身心健康,具體措施包括恆常化在中學實施“三層應急機制”,並擴展至小學四至六年級試行。同時,繼續在校園大力推廣《4Rs精神健康約章》,通過跨部門及跨界別的合作,為學校提供更多服務、活動及課程,提升學生抗逆力;並鼓勵更多學校人員接受有關精神健康急救的培訓,幫助及早識別有需要的學生。
修訂註冊機制提升教師專業度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政府致力提升教師的質素及加強教師的專業操守,因應社會對教師專業的要求日益提高,我們會檢視教師“終身”註冊制度,與時並進,維護教師的專業性。通過修訂《教育條例》下教師註冊機制,引入執業證書要求,確保所有於香港學校任教的教師均為適合及適當人選。此外,我們亦會持續與內地教育專家及院校合作,為教師及校長舉辦有系統的培訓;並提供機會讓他們參與境外培訓及交流活動,支持弘揚師德的活動,提升教師的專業能量。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指出,今日的香港,站在邁向“由治及興”的關鍵節點。我們正處於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亦是“十五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本屆政府持續優化教育,培養青年成為德才兼備、有承擔、有視野、愛國愛家的終身學習者。未來,我們會承先啟後,致力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未來人才搖籃,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助力國家教育建設,通過深化改革,與師生同創未來,為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為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本文發布於《紫荆》雜誌2025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