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鳴:黃金周人潮入港 接“流量”變為“留量”-紫荊網

屠海鳴:黃金周人潮入港 接“流量”變為“留量”

日期:2025-09-30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屠海鳴

這幾天,上任不足10個月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異常忙碌,每天帶領同事走景點、訪商家、察線路,起早貪黑,馬不停蹄。明天是內地“十一”黃金周的第一天,香港將會再現人潮湧動的景象。

據入境事務處估算,今年內地“十一”黃金周期間約有876萬人次香港居民和訪客經各海、陸、空管制站進出香港。其中,內地入境旅客約有154萬人次,每日平均訪港人次較去年內地“十一”黃金周增加約11%、較今年內地春節黃金周和“五一”大假分別增加約29%和5%。

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宣布,政府和社會各界攜手籌備一系列活動和特別優惠,包括各種交通工具免費乘搭、科學館、太空館免費開放,看電影半價,還有逾100個商場及多間百貨公司推出消費優惠等。可以看出,為了吸引遊客、提振本地消費,特區政府也是拼了!

隨著中央支持內地居民“港澳行”的一系列政策效應逐步顯現,內地居民在黃金周來港旅遊的火爆景象一浪高過一浪,形勢喜人!

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制定提升消費能力、增加優質供給、改善消費環境專項措施,釋放多樣化、差異化消費潛力,推動消費提質升級。”全國“兩會”後,提振消費專項行動迅速全面推進、“國補”政策馬上落地見效、“購在中國”系列活動深入開展,進一步激發消費市場活力,一場為消費擴容提質提供更多制度性保障的特大戰役在全國打響。

面對香港的“潑天流量”,我們在接住“流量”的同時,更應思考讓“流量”變為“留量”,以旅遊業為紐帶,串聯起更多的行業,為香港經濟注入活力。

把“流量”轉化為“留量”,關鍵在於讓遊客慢下來、深體驗、多消費,為此,香港完全可以實現三個超越。

超越景點 打造興趣體驗場

羅淑佩局長上任後,香港旅遊一改過去長期依賴傳統景點的態勢,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推出了首批9個旅遊熱點項目。這些項目注重深度體驗,聚焦遊客喜好。比如,“香港龍城深度游”結合電影場景展與智慧旅遊元素,延伸九龍城區的文化與美食體驗。又比如,開放舊油麻地警署,是從近年來內地遊客到舊油麻地警署“打卡”的現象中受到啓發。這些思路和做法值得點贊。

從長遠來看,有必要好好研究一番內地旅遊市場的最新變化。內地人口規模龐大,6萬億級的國內旅遊市場正在加速重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網絡帶來的信息便利,內地居民形成了許多“興趣圈”,相同興趣的人們建一個微信朋友圈,大家相互交流,並定期組織集體活動,形成了“以興趣帶動旅遊、拉動消費”的現象,“興趣旅遊”“興趣產業”“興趣經濟”的概念也就應運而生。

比如,“釣魚圈”的人們漸漸探索出了“釣魚游”的線路,“騎行圈”的人們找到了“最美騎行線路”,等等。在雲南等地,每年春季還出現了許多“撿菌子旅行團”,旅行社組織人們到雲南的大山裡撿菌子,遊客可以把撿到的新鮮菌子賣給當地的加工企業,衝抵旅遊費用。

這種“興趣圈”的好處是大家志趣相投,玩得開心,為了滿足興趣,也捨得花錢。無論哪個“興趣圈”,都需要吃、住、行、購等服務,內地的旅遊社也在調整策略,從興趣點切入,做好配套服務,在細分市場中找到盈利點。

內地遊客的分眾化、小眾化特點越來越明顯;這啓示我們,傳統的“觀光游”“跟團游”模式所佔市場份額只會越來越小,香港可以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打造更多興趣體驗場,吸引不同興趣的群體組團來港。

比如,香港舉辦的國際大型演唱會對內地的年輕人頗具吸引力,那麼,能不能推出“赴港觀看演唱會旅行團”?以此類推,可以細分出許多“興趣團”。

總之,我們應超越“景點思維”謀劃旅遊發展,瞄准不同人群的興趣點,打造更多興趣體驗場。

超越業界 人人都是旅遊大使

旅遊業要興旺,不僅是旅遊行業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需要各方協同,打造旅遊名片。

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國內旅遊提升計劃(2023-2025年)》中,對“旅遊形象推廣”明確了“旅遊中國 美好生活”的國內旅遊宣傳主題,實施“跟著季節游中國”“城市巡遊記”“我的家鄉有寶藏”等專項推廣,開展“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中華文化主題旅遊推廣。由此可見,中央級別的旅遊推廣的思路寬、站位高、內涵深。

近年來,內地一些地方旅遊推廣的做法和經驗也值得關注。

雲南大理塑造“中國最佳愛情表白地”城市名片。當地成立全國首家目的地婚禮行業協會,依託蒼山洱海自然景觀,開發“洱海畔的誓言”“雪山下的約定”等定制化產品,配套旅拍服務(年服務超20萬對新人)、婚慶產業鏈(從婚紗設計到蜜月旅行),形成“愛情經濟”閉環。2024年“中國最佳愛情表白地”IP閱讀量超 249.5 億次,覆蓋225個國家和地區。

四川峨眉山以IP 驅動業態升級,打造“雲上金頂・天下峨眉”品牌,推出《只有峨眉山》實景演藝、禪意溫泉等產品;與四川大學等高校合作開發研學線路,推動“旅遊+教育”融合。

浙江桐廬市依託富春江山水資源,打造“中國最美縣”IP,開發漂流、森林氧吧等生態產品;通過“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將瑤琳仙境等傳統景區升級為裸眼3D光影劇場、VR體驗館,年接待量逆勢增長。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參與的主體不僅是旅遊界,還包括教育、文化、婚慶、生態保護、電子科技等,旅遊是抓手,許多業界都聯動起來了。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提出“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理念。如何落實,需要超越“業界思維”,讓人人都應成為旅遊大使,對於香港來說,現在還需要從基礎性工作做起。

比如,提高普通話普及率。有內地遊客到了香港,感覺語言溝通很不方便,在許多公眾場合聽到的都是粵語,往往需要導遊翻譯。普通話是官方語言,香港應大力普及。

又比如,做好“分眾化服務”。以餐飲業為例,穆斯林餐廳的總量和檔次還遠遠不夠,同時,如何為穆斯林遊客提供“一圖讀懂”的旅遊服務,提升他們的體驗感,也值得仔細研究。

其實,香港已開始吸納內地經驗。比如,今年8月,近300位青年在“2025/26香港青年大使計劃”委任典禮上正式接過使命,未來一年,他們將駐守香港各旅遊景點,向旅客推廣香港的好客形象與獨特魅力。這實際上是借鑒了內地許多地方“旅遊志願者”的做法。

超越時空 讓魅力持久綻放

十一黃金周,香港“吸客”的舉措不少,特別是免費乘坐交通工具、商家打折優惠,都顯示出香港作為“好客之都”熱情友好。

讓“流量”變為“留量”,當然不是做“一錘子買賣”,而是要以超越時空的眼光和思維來打造,讓香港魅力持久綻放。為此,應從黃金周的“流量”中,看到香港的不足之處,繼而補短板、打基礎、利長遠。

其一,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在交通便捷化方面,機場、高鐵站、輪渡、陸路口岸與景區之間還有銜接不到位的情況,應盡快“拾遺補缺”,提升整體運輸能力;在硬件設施方面,應完善景點、酒店的無障礙通道,針對老年及殘障遊客推出專屬服務;在軟件服務方面,應重視公共場所的多語種語言服務覆蓋,從業人員應掌握多語言技能,在關鍵樞紐設置AI翻譯終端。

其二,推進協同聯動。筆者留意到,河北承德市在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尋找旅遊合作的切入點,以避暑山莊為核心,與北京共建“異地康養示範基地”,引入優質醫療資源;開發“尋味夏都”美食線路,支持文創園、冰雪運動中心等項目,形成“文化+康養+體育”多元格局。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應以更積極主動的姿態,整合大灣區城市的旅遊資源,把大灣區城市“串起來”,形成“競合態勢”,並透過“旅遊+”“體育賽事+”“演唱會+”,把更多的服務業“加起來”,形成“疊加效應”。

其三,涵養包容大度的氣質。黃金周人潮湧動,難免給本地居民出行造成一定影響,個別遊客的不文明行為也容易引發熱議。對此,應多一些善意的規勸和引導,少一些惡意嘲諷和炒作,彰顯“好客之都”的氣度。

夏寶龍主任非常關注香港旅遊業發展,他在會見香港特區政府官員時多次表示,希望香港看到內地的消費結構和消費需求已經變了,積極識變應變求變。

胸有成竹、泰然自若,從容不迫、舉重若輕。十一黃金周將給香港帶來一波紅利,也是一次“大考”,我們不僅要成功應對這次“大考”,還應“窺一斑而知全豹”,看到香港文旅及相關服務業發展的出路,找到提振本地消費的“金鑰匙”。

(本文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原文刊登於《信報》,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孫藝寧 校對:李博揚 監製:張晶晶
【紫荊直播】香港同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六周年國慶文藝晚會
1200架無人機點亮灣仔海濱 慶賀祖國76華誕
23分鐘足本重溫|香港舉行國慶煙花匯演 3萬枚煙花閃耀維港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位黃岩島領海領空及周邊區域組織戰備警巡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