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發聲”——高校著力打造育人新課堂-紫荊網

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發聲”——高校著力打造育人新課堂

日期:2025-10-03 來源:新華社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不同於很多地方的博物館,山東大學博物館館藏的4萬多件藏品中,絕大多數文物藏品由本校考古學院師生在教學實踐中親手發掘出土。“我們通過破解文物蘊含的歷史信息,讓文物‘說話’。”山東大學博物館館長方輝說。

山東大學博物館是高校博物館中首批獲評的國家一級博物館,陳列史前遺址、商代遺址、周代遺址等重要考古成果,包含國家珍貴文物356件(套)。

cf8d30be37be4e5eab919b292f7d441310

在濟南大辛莊商代遺址出土的甲骨卜辭及釋文展台前,山東大學考古學院常務副院長郎劍鋒介紹:“這是自1899年甲骨文發現以來,首次在殷墟以外發現的唯一一個晚商時期占卜所用的甲骨文,在甲骨學史上具有界標意義。甲片上記述的內容與祭祀有關,祭祀對象是母輩祖先。”2003年春,郎劍鋒在本校讀書時參與了這次田野考古發掘。

文物揭示著古人的生產生活場景,以及當時的社會文化,也無聲見證了一代代考古人的初心不改。展廳圖版中有一張郎劍鋒與老師當年共同修複甲片的工作照,每每駐足,他都會感歎:文脈連綿,弦歌不輟。

博物館現有數十名大學生講解員,他們常在講解中注入自己參與考古時的感受,“激動”“光榮”等成為高頻詞。山東大學考古學院研究生謝宇軒指著一張焦家遺址的照片說:“這不是普通的坑坑窪窪,它叫夯窩,是我們用小刷子一點一點刷出來的。能親身參與其中,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640x0 (1)

史前陶器薄如蛋殼、青銅方壺閃著寒光、漢代鐵戟形制多樣……山東大學館藏文物相關成果多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方輝介紹,1901年創校伊始,學校就在辦學章程裏明確要設立博物院。近年來,學校不斷豐富博物館的育人功能,從單一的文物展出,到集教學、保護、研究等於一體,師生在這個空間裏修複文物、講解歷史、研究布展和設計文創,把博物館變成了大課堂。

與歷史對話,與時代同行。

在北京,33所高校的40萬名大學生加入了“‘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他們走出校門,走進革命根據地、歷史文化紀念館等,以青春的力量推動首都高校人才培養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雙向互動、相互賦能。

據北京市委宣傳部有關負責同志介紹,這一行動計劃圍繞理論研究與宣傳、紅色文化研究與傳播、歷史文化保護與活化、文藝創作與演出、新時代文明實踐與志願服務、文化產業與創新創意、書香京城建設,全面推進信仰行、紅色行、古都行、文藝行、志願行、園區行、書香行7個大類,開展古籍修復等26個項目、61項具體實踐活動。

用“歷史回響”共鳴“奮進強音”,青年學子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展現作為、彰顯風采。“每一次回望過去,都是為了更好地出發。通過學習,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這也將激勵我不斷奮勇向前。”首都師範大學一名學生在北京大學聆聽完黨史專題講座後說。

來源:新華社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黃沛臻 校對:但紅玲 監製:廖國良
台灣旅遊需求不振 業界期盼陸客早日到來
國慶假期前四天 港珠澳大橋出入境車流超8.98萬輛次
黃金周首四天內地旅客升逾7% 陳茂波:香港盛事經濟穩中向好發展
颱風“麥德姆”將於今日上午登陸廣東海南一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