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 徐安龍
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瑰寶,不僅承載著千年的文化積澱與醫學智慧,更在新時代被賦予推動構建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的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近年來,中醫藥在全球健康治理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慢性病管理、疑難病症治療以及疫情防控中展現出獨特優勢。如何實現中醫藥的高質量發展,並推動其國際化進程,已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逾120國認可並使用針灸等中醫藥療法
截至目前,中醫藥已傳播至196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力。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最新統計數據,已有超過120個成員國認可並使用針灸等中醫藥療法,35個國家出台了中醫藥相關法律法規,25個國家將中醫藥服務納入醫療保險體系。這些數據充分表明,中醫藥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所接受和認可。
2019年,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首次納入傳統醫學章節,標誌著中醫藥正式進入世界醫學體系。這一歷史性突破為中醫藥的國際認可和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2020年,美國聯邦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正式將針灸納入報銷範圍,以應對美國日益嚴重的疼痛問題及阿片類藥物濫用問題。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了中醫藥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更顯示了國際醫療體系對中醫藥療效的認可。
此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已發布超過120項中醫藥國際標準,這些標準涵蓋了中藥材質量、針灸器具、中醫藥術語等多個領域。這些標準不僅為中醫藥國際化提供了技術規範,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國際通行的質量評價體系,為中醫藥產品和服務的國際認可創造了條件。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中醫藥國際化不僅體現在技術和標準層面,更體現在文化認同和學術交流層面。近年來,全球範圍內中醫藥文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國際中醫藥學術會議、研修班、文化展覽等活動層出不窮。這些活動不僅促進了中醫藥知識的傳播,更增進了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對中醫藥的理解和認同。

以系統化框架支撐國際化發展
中醫藥要實現真正的國際化,必須建立在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之上。這就需要構建完善的標準體系、教育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形成支撐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的系統化框架。
標準體系建設是中醫藥國際化的基礎工程。完善的中醫藥標準體系應當涵蓋中藥材種植養殖、採收加工、炮製工藝、質量控制、臨床診療、療效評價等全鏈條環節。近年來,我國在這些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除了在ISO框架下推動中醫藥國際標準制定外,還在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等組織框架下制定了一系列國際組織標準。
教育體系創新是中醫藥國際化的人才保障。要實現中醫藥國際化,必須培養一大批既精通中醫藥理論和技術,又了解國際規則、具備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複合型人才。這就需要深化中醫藥教育改革,構建與現代醫學教育相融合、與國際醫學教育相接軌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要加強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注重臨床實踐能力訓練,強化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同時,還要積極發展中醫藥國際教育,吸引更多國際學生來華學習中醫藥,培養知華友華的國際中醫藥人才。
科技創新體系是中醫藥國際化的核心動力。中醫藥要實現國際化,必須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用現代科學語言闡釋中醫藥的理論內涵和作用機制。這就需要加大中醫藥科技創新投入,推動中醫藥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技術等前沿科技的交叉融合。同時通過建立聯合實驗室、開展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等方式,匯聚全球創新資源,共同攻克中醫藥國際化的科學難題和技術瓶頸。
多維度多層次推動中醫藥國際化
中醫藥國際化需要通過多個維度協同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格局。
政策支持是中醫藥國際化的重要保障。國家層面首先需要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制定中醫藥國際化發展專項規劃,從標準制定、人才培養、科研合作、產業發展等多個方面系統推進中醫藥國際化,為中醫藥國際化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積極參與世界衞生組織傳統醫學戰略制定,推動中醫藥納入更多國家的醫療衞生體系。
海外中醫藥中心作為集中醫藥醫療服務、人才教育培訓、科學研究和文化傳播的多元平台,是推進中醫藥國際化的重要載體。截至2023年8月,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支持下,我國已建成30個高質量海外中醫藥中心,累計服務外籍患者500餘萬人次,培訓外籍人士近100萬人次。
產業合作是中醫藥國際化的務實路徑。通過商業化運作,可以更好地推動中醫藥產品和服務走向國際市場。2025年9月,珍寶島藥業參股企業安徽九洲方圓製藥有限公司與韓國最大中藥材專業批發市場——京東藥材市場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致力於打造協同發展的雙贏局面。這種產業層面的國際合作,不僅有助於中醫藥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可持續的商業化運作模式。
除了傳統的中藥材貿易,中醫藥產業合作還在向更深層次發展。包括中醫藥診療設備、健康產品、養生服務等在內的中醫藥全產業鏈都在積極探索國際化路徑,通過併購、合資等方式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建立本土化的生產和營銷體系。這種深度的產業合作,為中醫藥國際化提供了更加穩固的商業基礎。
這些實踐探索表明,中醫藥國際化正在從單個點上的突破向系統化、整體性推進轉變。通過多維度、多層次的協同發展,中醫藥國際化正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用國際語言講好中醫藥故事
中醫藥國際化不僅是技術和產品的輸出,更重要的是文化和理念的傳播。如何用國際語言講述中醫藥故事,構建中醫藥國際話語體系,成為推動中醫藥國際化的關鍵環節。例如,出版外文版的中醫藥科普書籍,製作反映中醫藥知識和人文精神的外語電視劇和電影等。
數字化平台建設是中醫藥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在數字經濟時代,通過數字化手段傳播中醫藥文化,可以突破時空限制,觸達更廣泛的國際受眾。通過構建融合數字展陳、雲體驗、健康管理、遠程診療、跨境電商等多重功能的“中醫藥國際傳播元宇宙平台”,幫助用戶建立對中醫藥的直觀認識、獲得個性化中醫藥健康管理方案、沉浸式體驗中醫藥文化。
新媒體傳播是中醫藥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隨著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台的興起,文化傳播的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中醫藥文化傳播要善於運用這些新媒體平台,開展“中醫藥+X”跨界傳播,打造中醫藥文化IP,製作多語種的中醫藥科普短視頻,與國際知名博主、網紅合作推廣中醫藥文化產品和服務,增強中醫藥在國際受眾中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文化適應策略是中醫藥國際傳播的必要選擇。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對中醫藥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方式存在差異,因此需要採取差異化的傳播策略。在國際傳播中要注重文化符號的創造性轉譯、敘事邏輯的在地化改造以及價值體系的共鳴構建。同時,還要加強與海外知名媒體的合作,通過國際合作製片、聯合採訪報道等方式,提升中醫藥文化傳播的專業性和權威性。
通過這些多維度的文化傳播策略,可以逐步構建起中醫藥國際話語體系,提升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認同度,為中醫藥國際化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建議設立“國家中醫國際中心”
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與國際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國家頂層設計和多方協同推進。建議設立“國家中醫國際中心”,整合資源,打造集醫療、科研、人才培養、文化傳播於一體的國際化平台。同時,建議設立國際中醫藥發展基金,支持海外中醫藥中心建設,推動中醫藥標準化、本土化、國際化融合發展。
中醫藥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在構建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的進程中,中醫藥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應堅持守正創新,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以國際化為路徑,讓中醫藥為世界健康事業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香港高等研究院院長、北京中醫藥大學原校長,本文發布於《紫荆》雜誌2025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