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親近傳統文化需要更多破局之道-紫荊網

年輕人親近傳統文化需要更多破局之道

日期:2025-10-14 來源:北京青年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近年來,除了常規的觀光打卡,一些歷史名城悄然掀起一股新風尚,洛陽導游轉型帶“歷史名人墓地一日游”,這種看似小眾另類的“上墳游”正悄然在年輕人中流行,為他們親近傳統文化打開了一扇獨特的大門。年輕人給曹操墓留止痛藥、在武侯墓寫“海晏河清”的祝福,用充滿生活氣息的方式,將課本裏的歷史人物變成可傾訴的精神摯友。這背後是當代年輕人對傳統文化認知的根本轉變:他們拒絕僵化的説教與單向輸出,渴望用互動與共情,讓傳統文化生動地活在當下。

“上墳游”的興起,折射出年輕人開始從傳統文化的旁觀者轉變成參與者。過去,傳統文化常被貼上厚重刻板、束之高閣的標籤,多以教科書裏的文字符號、博物館裏的靜態文物展品形式存在,自帶一種距離感。而“上墳游”恰恰打破了這種距離感,這種不沉重、有溫度的連接,讓年輕人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變成主動的情感投入者。

“上墳游”不僅是一場文化打卡,也是年輕人應對快節奏生活的心靈療愈。在學業與工作的壓力下,追逐流量明星、奔赴喧鬧演唱會往往難以帶來內心平靜,而與“永駐史冊的偶像”對話,卻能提供獨特的精神出口。但“上墳游”的興起只是契機與起點,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探索更多元、更深入的路徑支撐。讓年輕人持續走近傳統文化,關鍵要抓住共情、體驗、創造、社群四大核心。

以共情思維搭建與傳統文化的情感橋梁,是親近它的第一步。“上墳游”的魅力,正在於年輕人用“在李煜墓前落淚、在杜甫墓前神游”的方式,與歷史人物建立了跨越時空的情感聯結。當傳統文化從冰冷的知識變成可觸摸、可感知的情感載體,自然能引發年輕人的共鳴,讓他們主動走近而非被動接受。

沉浸式體驗則能讓傳統文化更容易被感知。“上墳游”中,年輕人在墓前靜坐、留言,本質上是一種沉浸式的歷史對話。這種體驗可以進一步拓展:博物館可推出角色代入活動,讓年輕人穿上漢服扮演古人,參與“科舉考試”;景區可開發詩詞實景游,在李白放歌的敬亭山、杜甫登臨的岳陽樓,讓年輕人循着詩句打卡,感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讓每一處遺址都成為活課堂。

鼓勵年輕人成為文化轉譯者,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關鍵。他們能用短視頻、劇本殺解讀歷史故事,這種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結合的創造力,正是傳統文化煥新的核心動力。社會應給予更多包容與支持,比如設立創意基金,讓年輕人的巧思轉化為相應的文創産品與特色活動。當年輕人從“文化受眾”轉變為“文化創造者”,傳統文化便有了在新時代流轉的活力。

此外,搭建“同好社群”能讓親近傳統文化的熱情持續發酵。社群的力量能讓個體體驗變成群體記憶。線上開展古籍共讀、歷史辯論,線下組織傳統手藝工坊、訪古研學,讓志同道合的年輕人聚在一起,在交流中深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在互動中延續這份熱愛。

“上墳游”只是一個起點,它背後是年輕人對精神共鳴的渴望,對傳統文化根脈的追尋。當我們以共情為紐帶、以體驗為載體、以創造為動力、以社群為支撐,就能為年輕人搭建起更多親近傳統文化的橋梁。當年輕人不再是文化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創造者,古老文明的火種必將在新時代煥發更加耀眼的光芒。 

來源:北京青年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孫藝寧 校對:郭孟琦 監製:姚潤澤
李家超:首間香港中醫醫院於12月11日起分階段投入服務
金價這麼高,到底誰在買?
美眾議長警告:此次政府“關門”可能有史以來最久
有片|習近平會見多米尼克總統伯頓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