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器所在,就是戰略優勢所系。握“重器”於手,關鍵時刻能亮“絕活”,才能在風雲變幻中始終站穩腳跟,不斷積累發展勝勢
不斷增強科技認知力、創新力、開拓力,我們定能以創新主動贏得發展主動,以更多數得著、叫得響、頂得上的硬核科技創新成果支撐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生活中,一些人往往覺得大國重器離自己“太遙遠”。前不久,“愛達·魔都號”上的一段歡送儀式視頻引人關注,讓“大家伙”與“小生活”有了交集。
舞動的不只是旋律,更是大國重器的發展姿態。從實現制造“零的突破”,到不斷創新文旅模式,再到“愛達·魔都號”運營140余個航次……建造覆蓋全產業鏈、設計富有文化特色、運營擦亮中國品牌,國產大型郵輪既彰顯制造硬實力又展現文化軟實力,為“十四五”時期的創新突破寫下生動注腳。
大國鑄重器,發展增底氣。C919大飛機翱翔藍天,安全運送旅客超300萬人次﹔長征七號運載天舟九號,僅用3個小時就完成太空物資“閃送”﹔“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的深度完成鑽探﹔大洋鑽探船“夢想號”入列,最大鑽探深度達1.1萬米……上天入地、鑽山探海,一大批大國重器、超級工程的突破,持續刷新科技創新的高度,標注著我國科技實力的整體躍升。
國之重器,重在戰略支撐。嫦娥六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採樣返回,使得我國在更廣泛的月球探測上佔據先機﹔“中國天眼”拓展人類觀天極限、持續產出重量級發現,促使我國在射電天文領域成為“領跑者”……大國重器所在,就是戰略優勢所系。握“重器”於手,關鍵時刻能亮“絕活”,才能在風雲變幻中始終站穩腳跟,不斷積累發展勝勢。
鑄國之重器,必用舉國之力。巨大資源投入、長期技術積累和高效組織協調,離不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和新型舉國體制的強保障。拿我國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來說,20多個省市、150多家企事業單位、10余所高校數以萬計研究人員參與研制,全產業鏈上有1000多家企業。正是科學的決策、高效的協同,才形成了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型的科研生產體系。集中力量、協同攻關,不僅成為攀登戰略制高點的重要支撐,更持續錘煉參與者的科創能力,為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匯聚合力。
往深層看,“十四五”時期大國重器、超級工程等成果集中涌現,關鍵在於充分發揮我國特有的產業優勢、人才優勢、市場優勢。比如,我國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產業配套能力強,新型基礎設施、能源網絡發達,足以支撐大國重器的研發和生產﹔再比如,超大規模市場能夠為科技創新提供豐富應用場景,讓前期創新的巨大投入獲得回報,進而攤薄創新成本。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以經濟實力為科技創新創造條件、提供舞台,大國重器才有研制、應用、推廣的更多便利與更大空間,這是中國的獨特優勢所在,也是持續向新發展的潛能所在。
近期,兩則消息引人關注:馬來西亞的亞洲航空公司正洽談採購C919客機,柬埔寨國家航空有限公司擬採購20架C909飛機。中國大飛機的“出海”,進一步彰顯大國重器的技術實力、市場潛力與國際認可。面向“十五五”,緊盯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發展,不斷增強科技認知力、創新力、開拓力,我們定能以創新主動贏得發展主動,以更多數得著、叫得響、頂得上的硬核科技創新成果支撐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