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糧增產又增收,“良”字是基礎-紫荊網

種糧增產又增收,“良”字是基礎

日期:2025-10-17 來源:新華社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在這稻菽飄香、充滿豐收喜悅的金秋來到田間,聽到老鄉們討論最多,也最關心的事情,依舊是糧食的收成和賣糧的收入。

種糧收益如果上不去,不僅讓農民傷了心,挫傷他們種糧的積極性,還會導致非糧化和耕地撂荒等問題。種糧增收是絕對不能回避也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將糧食收益拉上去,千方百計推動種糧農民增收,不僅涉及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更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

解增收難題,要先穩定產量。而糧食要豐產、穩產,關鍵在一個“良”字。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關鍵,良田配良種,“本”“源”並重,才能多產糧,產好糧。

記者近日在四川多地採訪時發現,不少地方通過良種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五良融合”等方式,成功讓單產大幅增加,進而增加了農民收入。更關鍵的是,一個“良”字還讓糧食從量多向質優轉變,滿足消費者對優質糧、特色糧的需求。

糧田變良田,首先要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防止耕地撂荒,將鐵規矩立起來,保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紮紮實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嚴格執行田面平整、灌排通暢、道路通達、土壤改良等硬指標,纔能有真正的良田。要特別注意的是,良田不是一建了之、一選就完,要有人管,管得好,避免出現“建得快、荒得快”。

有了良田,還要在裡面裝上良種這個“芯片”。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抓緊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加快當家品種迭代;加快種質資源普查與保護,把分散各地的“土種子”收集好、保護好、利用好,豐富育種材料庫;聚焦生物育種、智能設計育種等前沿技術,突破高產、優質、抗病、耐逆等關鍵基因,加快迭代育種技術。在追新品的同時,也要保特色,讓每粒種子都有破土生長的“底氣”。

來源:新華社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郭孟琦 校對:孫藝寧 監製:姚潤澤
【紫荊論壇】佛港澳大健康產業合作的實踐檢視與優化路徑
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發生3.3級地震
盧浮宮劫案:失竊藏品清單披露
有片|香港國際機場凌晨發生嚴重事故 迪拜抵港貨機滑出海面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