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訪】鄺美雲:從港姐到人大代表的跨界公益踐行者-紫荊網

【紫荊專訪】鄺美雲:從港姐到人大代表的跨界公益踐行者

日期:2025-10-31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本刊記者 王慧娟

從歌壇常青樹到商界成功女性,從省級政協委員到全國人大代表,曾經的香港小姐鄺美雲的人生軌跡始終與愛心、責任緊密相連。20餘年來,她深耕教育公益,為偏遠地區的孩子搭建求學階梯;履職期間,她聚焦民生、教育、文化等領域,以務實建言踐行代表委員的使命擔當,書寫了跨界履職與公益奉獻的動人篇章。

鄺美雲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本刊記者 劉可熠 攝)

熱心教育公益 6天走訪5省7市9校

鄺美雲的教育公益之路始於2003年的一次偶然契機。當時,一位江西朋友向她求助,提及九江市一所學校已成危房,急需援建以保障學生安全。於是,她在九江雲居山捐建了首個“鄺美雲佛光小學”,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在河南和陝甘寧邊區慰問時,看到山區的孩子們坐在破敗的教室裡上課的場景,她當場落淚,回去後立刻加碼捐贈物資與建校款項,僅在江西一省就捐助了20餘所學校。如今,她的足跡遍布江西、寧夏、甘肅、安徽、重慶、湖北、河南、山東等多個省份,將愛心與希望播撒在祖國的每一個角落。“我曾經在6天內走訪了5個省份7個城市的9所學校,在每所學校至少跟學生和老師交流一個小時。那段時間雖然身體很累,但是也很讓人滿足。”鄺美雲說,“我很樂意從事慈善教育工作,因為我想從內心改變一個人,讓人有向善的力量”。

在捐資助學的實踐中,鄺美雲始終秉持“扶貧先扶‘志’,育智先育‘心’”的理念。她不僅投入資金改善辦學條件,更注重用精神力量滋養孩子們的成長。最重要的是,每一所學校的開幕典禮,她都會親自出席,與學生們親切交流,傳遞“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人生信條,鼓勵他們懂感恩、敢追夢,將來回饋社會、報效國家。

這份愛國與助學的情感根基,源於她自幼扎根心底的赤子情懷。她的童年在旺角一間不足30平米的單位中度過,十二三歲時只能睡在比成人肩膀還窄的閣樓上。閣樓是由幾條木板搭建而成的,有時她會透過木板的縫隙看家裡的電視。而每晚電視收台時出現的英女王頭像,總讓年幼的她心生不適:“我們是中國人,為什麼放的是外國人的照片?”這份懵懂的民族認同感,隨著鄺美雲的成長逐漸沉澱為堅定的愛國信念。1997年香港回歸前,港英當局曾向她發出移民英國的邀請,她毫不猶豫地予以拒絕。

帶著這份赤誠,她在助學路上始終注重將愛國情懷融入教育。至今,鄺美雲在內地捐建的學校已達57所。此外,鄺美雲還精準對接高校學子的需求。2003年,她在南昌大學設立“鄺美雲助學金”,這一項目成為該校設立時間最長、設助金額最大、受助學生最多的社會資助項目之一。至今,該助學金已資助學生超過2,000名,為高校學子緩解經濟壓力、專注學業保駕護航。在香港,鄺美雲也長期致力於捐資助教。從2009年開始,她就努力通過各種形式的籌款和捐助,助力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生物科技、傳統中醫藥的發展。因此,鄺美雲長期擔任香港理工大學基金永遠榮譽主席和鄺美雲生物醫藥學與中醫藥創新教授席捐贈人。“幫扶教育只是其中一環,更重要的是,期望青年大學生作為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國家的棟樑,可以樹立樂觀的生活態度,把服務奉獻的愛心繼續傳承下去,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不懈努力”,鄺美雲說。

積極履職建言心繫兩地民生

憑藉對江西公益事業的突出貢獻,鄺美雲於2006年開始擔任江西省政協委員,此後又以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持續履職,多次參與全國兩會,提案與建議覆蓋扶貧、教育、文化等多個民生關鍵領域。

2006年,鄺美雲為贛港兩地的交流與發展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她所提出的“恢復贛港直飛”“培訓農民工”“加強江西省教育扶貧”等提案,都被當地政府採納。在扶貧領域,鄺美雲以親身助學經歷為基礎,提出極具針對性的建議。她聚焦當地扶貧工作痛點,直言“要堅決摒棄急功近利的政績式扶貧,把扶貧工作切切實實放在民生實處”。10多年的履職經歷,令鄺美雲不僅為兩地發展盡了一份力,也讓香港各界更加認可她服務香港、報效國家的能力與熱情。

鄺美雲與資助學校的同學們在一起

“參選全國人大代表,是為了將更多香港市民的聲音帶到中央,讓國家更加明白港人訴求,讓更多香港市民對國家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認識,促進香港與內地共同進步和發展。”鄺美雲如是說。

身為全國人大代表,能夠站在更高、更大的平台服務香港與內地,鄺美雲倍感榮耀,更致力於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履職盡責。她走訪兩地教育及慈善界,提出“傳承優秀文化、建設文化自信”的建議,提倡以文化引領學生品德發展,達至“文化潤德”“文化育人”。

教育是鄺美雲履職的核心關切。鄺美雲提出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她認為,在線教育要回歸教育初心、教育本位,“除了要加強監管、領證開課,我認為,導向措施也十分重要。從國家層面,搭建好優質免費的學習平台,滿足廣大學生的在線學習需求,可以由堵到疏,解決在線教育亂象問題”。

有時,忙於公益事業和社會事務的鄺美雲,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但她絲毫不覺得辛苦,反而倍感充實。鄺美雲坦言,“不論是什麼身份,我都想在每一個細節做到最好。虛心學習,爭取做一名盡責的人大代表。”

推廣愛國教育獲“五個一工程”獎

在長期的公益與履職實踐中,鄺美雲始終將愛國主義教育擺在突出位置,堅信“教育的根本在於鑄魂,而魂之所繫便是家國情懷”。因此,她尤為注重搭建香港與內地青少年的情感橋樑,以多元形式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落地生根。

在捐建的每一所學校,她都會親自參與“愛國第一課”,結合自身親歷的國家發展變遷,向孩子們講述脫貧攻堅、科技進步的故事,讓偏遠地區學子真切感受到國家的溫暖與發展進步。她還牽頭在多所捐建學校設立“紅色圖書角”,捐贈經典讀物,組織“尋訪紅色足跡”研學活動,讓青少年在實地探訪中感悟革命精神。

針對香港青少年的愛國教育,鄺美雲更是傾注大量心力。她連續多年參與香港愛國教育進校園系列活動,走進數十所中小學、高校,用捐資助學過程中的鮮活案例,讓香港學生直觀理解“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的深刻內涵。她還積極推動香港與內地的青少年交流計劃,組織香港學生赴內地參觀捐建學校、走訪紅色教育基地,通過沉浸式體驗凝聚共識。她常說:“愛國不是空洞的口號,是讓每個孩子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知道國家為我們的成長提供了怎樣的保障。”

她把愛國主義教育的視野延伸至文化傳播領域,用多元方式傳播家國情懷。作為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曲《我們的家》的主唱,她以溫暖歡快的語調演繹“情繫國家,我們這一個家”的歌詞內涵。這首歌不僅當選為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的主題歌,更斬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鄺美雲同小朋友一起帶著這首歌走進幼兒園、中小學、社區、電視台、青少年活動中心、紅磡體育館、護老院等幾十場分享會,用音樂搭建愛國教育橋樑。鄺美雲的腳步從未停歇,繼而又全力打造了普通話版《祖國是我家》。“我一直希望有一首屬於自己的愛國歌曲,要笑著唱出來,讓大家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這份樸素心願藏著她對家國最真摯的情感。

公益之路無止境

除了捐資助學,鄺美雲的社會責任實踐早已延伸至更廣闊的領域,可以說是“教育為主、多元並舉”。

在災害救助領域,她反應迅速、主動擔當。汶川地震發生後,她第一時間捐款捐物,為受到影響的四川和甘肅相關地區的孩子們重建校園,並為受災兒童提供心理疏導和學習幫助;新冠疫情期間,她緊急協調資源,向香港、珠海等多地捐贈口罩、善款、防護服等物資,同時錄製公益歌曲、普及防疫知識,傳遞信心與力量;河南水災、青海地震等等都有她聯合社會各界出錢出力的身影。她常說:“公益不分領域和地區,哪裡有需要,我們就應該盡自己的一份力”。

在弱勢群體幫扶方面,鄺美雲聚焦婦女兒童與老年人權益保障。她支持組織防性侵教育講座,覆蓋數千名女童;她長期資助獨居老人服務機構,定期上門探訪,為老人送去生活物資和陪伴關懷。作為商界人士,她還積極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鼓勵員工參與志願服務,並親力親為帶動更多社會力量投身慈善事業。

在助力家鄉發展方面,鄺美雲積極投身珠海“百千萬工程”建設。2025年初,她推動的“雲觀大地・斗門家園”港澳助力珠海“百千萬工程”示範點在斗門舊街揭牌,成為港澳青年的創業入口和愛國愛鄉精神的傳播窗口。截止到今年8月份,累計參觀人次已逾四萬。她積極動員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成為“百千萬工程”的“同行人”“牽線人”“代言人”。在她的推動下,短短四個月內斗門區就打造了9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台,各項產業項目加速落地,為家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鄺美雲同小朋友一起演唱《我們的家》

在文化傳承方面,鄺美雲堅持以實際行動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推廣。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創排的情景音畫劇《千手千眼》給她帶來深深觸動。她積極牽線搭橋,邀請該劇赴香港、珠海、惠州、江門、深圳等開展巡演,進一步規劃推動其在粵港澳大灣區全面展演,讓更多的粵港澳民眾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進文化認同與情感共鳴。

立足香港的國際化優勢,鄺美雲也在積極探索文化傳播的創新路徑,提出香港應主動承擔“文化轉譯者”的社會責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國際社會易於接納和理解的藝術形態,並藉助多元傳播媒介向世界傳遞中華文脈的精髓,助力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

從捐建學校的“築夢人”到履職建言的“代言人”,鄺美雲用二十餘年的堅守詮釋“達則兼濟天下”的人文情懷與社會擔當。她的公益實踐與履職經歷,不僅為貧困孩子點亮求學之路,更為民生改善與社會發展注入溫暖力量,成為跨界奉獻與責任踐行的鮮活典範。

(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5年11月號)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劉可熠 校對:郭孟琦 監製:張晶晶
十五運會火炬傳遞今舉行 香港站路線全長約十公里
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6%
中華體育精神頌十五運站宣傳片上線
陳茂波:今年全年經濟增長目標料可順利達到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