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教育收緊“本地⽣”資格衍⽣“借殼辦學”現象-紫荊網

⾹港教育收緊“本地⽣”資格衍⽣“借殼辦學”現象

日期:2025-08-12 來源:香港中通社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近年⾹港“⾼才通”等⼈才引進政策,吸引不少內地⼈才攜⼦⼥赴港求學,“教育移⺠”現象備受關注,也衍⽣“借殼辦學”問題,引發社會討論⼈才引進背後如何兼顧公平。

據⾹港教育局數據,以往有⼈才⼦⼥從未在港⽣活,通過⾃修⽣應考DSE以本地⽣⾝份申請資助⼤學,由2021⾄22學年約200⼈升⾄上學年約1000宗,有急速上升趨勢。為應對該現象,確保公帑運⽤合理,及其他本地⽣申請資助⼤學不受影響,教育局⽇前已經更新有關規定,受養⼦⼥須居港滿兩年才符合“本地⽣”資格。

政策公布後,隨之⽽來有媒體揭露了“借殼辦學”問題。有消息指⾹港多間中學與內地機構合作開辦⾼中課程,以深港聯讀模式,滿⾜教育局新規。教育局近⽇通告,暫停私校崇正中學營辦,因其涉及內地補習社“摘星教育”懷疑“借殼辦學”。

教育界⽴法會議員鄧⾶指出,學校與其他機構合辦課程本⾝並無問題,但註冊地址在崇正,辦學主體就必須是崇正中學,其他合作機構只能是輔助性質。⾹港早前收緊資助專上課程申請⾨檻,有些家⻑擔⼼未能為⼦⼥找到學位或插班,因此有⾮本地機構藉此“販賣焦慮”宣傳課程。

他指出,家⻑為⼦⼥報讀課程前要⼗分⼩⼼,教育局應就學校與境外教育機構合辦課程發出更清晰指引。此外,⾹港⼤學聯招上周放榜,有應屆考⽣反映,今年收⽣分數較往年⾼。以往年成績為標準,並未獲⼋⼤資助院校錄取;即使分數達去年⼊學分數中位數,都不獲錄取。

有業界⼈⼠認為,競爭加劇因報考⼈數增加,包括⼈才受養⼈⼦⼥、持⾹港⾝分證的雙⾮⼦⼥等;亦有聲⾳指出,即使教育局更新規定,但亦有“搶學位”的現象存在。

嶺南⼤學協理副校⻑、⽴法會議員劉智鵬不認同“搶學位”觀點。他指,近年本地學⽣⼈數下跌,導致⼊⼤學分數⾨檻持續下降,本地學⽣享受紅利,其實是敲響警號。

他表⽰,內地學⽣成績優異,招更多內地⽣及⾮本地⽣,反⽽有利⼤學發展,保持⾼教界⽔平。“⾹港是移⺠城市,現在本地學⽣都是移⺠後代,只是較內地學⽣更早來港,競爭不會不公平。”

內地外派來⾹港⼯作的鍾⼩姐為兒⼦在⾹港選擇國際學校就讀。她對記者表⽰,據她了解周圍很多同事來港就讀後,升⼤學的⽬標其實是國外或內地⾼校,⾹港國際學校學費較內地便宜,相信佔據⽤本地學額的為少數。不過,她認為政府修改“本地⽣”⾨檻是合理的。

⾹港教育向來以國際化、雙語教學、課程多元等優勢吸引,“移⺠留學”是全球化背景下⼈才流動的縮影,既帶來教育資源競爭,也促進⾹港⼈才多元;關鍵在於政策如何引導,家庭是否做好⻑期規劃。隨著有關政策進⼀步調整,未來將愈趨於規範化。

來源:香港中通社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孫藝寧 校對:李博揚 監製:連振海
梁振英:捍衛誠信基石 嚴打各類失信行為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徵文及攝影比賽頒獎典禮圓滿舉行
外交部發言人推薦中國如意橋引世界驚歎!俄媒:中國式挑戰地心引力奇觀
鄧炳強率跨部門訪深 推進口岸建設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