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至 食之有道-紫荊網

秋燥至 食之有道

日期:2025-08-14 來源:廣州日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近日立秋開啟,寓意秋天開始。但在南方地區尤其是廣州,赫赫炎炎,烈烈暉暉的日子遠未結束,俗話說“熱在三伏”,又有“秋後一伏”之說,立秋後這段時間,還有“一伏”的酷熱天氣,此時陽氣漸收,陰氣初生,地表餘熱未散,易成“外熱內燥”體質。隨時令而食,講究以滋陰潤肺、生津防燥為宜。

趕“秋燥”,飲食有講究

隨着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我國大部分地區漸漸吹北風,攜帶絲絲入秋的涼意;因早晚晝夜溫差大,清晨霧氣濛濛,水蒸氣常凝成晶瑩露珠,附於葉片;寒蟬於林間鳴叫,民間知是立秋到。廣州地處嶺南,天氣仍較炎熱,“秋燥”漸顯。

百合、蓮子

飲食方面,需以滋陰潤燥、生津防暑為佳,食物應以柔潤為主,譬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品等,以益胃生津;可多食酸味果蔬,以補肝氣,如蘋果、石榴、櫻桃、柚子、檸檬等;避免攝入過多辛辣刺激食品,如蔥、姜、蒜、韭菜、辣椒等。

“貼秋膘”亦是重要一環,民間有着“貼秋膘,一年病不沾”的說法,食材選擇平和溫潤的肉食,比如瘦豬肉、雞肉、羊肉、牛肉、魚肉等,也可適當增加一些雞蛋、鴨蛋、鵪鶉蛋,補充蛋白,不過,可待涼意漸起時再“貼”。

滋陰潤燥

立秋後,廣東地區天氣逐漸乾燥,容易出現鼻咽乾燥、口舌乾裂的情況。此時飲食需滋陰潤燥,益胃生津,可選擇無花果、百合、雪耳、梨、藕、木耳等食材入饌而食。

百合堪稱“秋季潤肺第一補”,取無花果、百合和瘦肉一同燉湯,瘦肉清香隨着慢火沸水,漸漸融於百合清甜之中,湯澤清澈,飄一層淡淡油脂,入口滋味清甜,無花果、百合清香,肉質香甜軟爛,一碗下肚額頭冒微微薄汗,喉舌溼潤,燥熱祛除不少。百合銀耳蓮子羹亦可潤肺止咳,滋補效果事半功倍,入口香甜,銀耳順滑、蓮子軟糯、百合清香,加少許枸杞點綴,不失為老少皆宜的小甜品。

若是忙碌起來,一碗簡單的麥冬水便可滋潤肺腑,麥冬配以少許西洋參,沸水沖泡,燜10分鐘即可,外出通勤隨身攜帶,簡單省事。

健脾益胃

中醫說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立秋時節,脾胃運化功能下降、脾氣虛弱,易致腹瀉、加重身體負擔,或因氣候變化增生抑鬱情緒,故飲食需健脾益胃,方能有益身心。地道老廣已備好盅具食材,一碗溫潤滋補的湯水便可緩解脾胃虛弱之症。

茯苓有利水滲溼、健脾寧心之效。以茯苓、山藥與排骨燉煮,湯澤豐腴,排骨肉汁清香與山藥的清甜相交相融,山藥一抿即化,湯汁鮮甜,一碗茯苓山藥排骨湯,能健脾益胃、益肺止咳。茯苓吃法多樣,製成茯苓芝麻餅,香脆可口,小孩喜歡;茯苓入粥,滋味因飲食各異,老少皆宜。

蓮子是另一味健脾益胃的良方,可補脾益氣。袁枚於《隨園食單》詳細記載了蓮子的烹飪方法,“建蓮紅棗湯”便是經典,入口溫潤細膩,蓮子軟糯、紅棗清甜,適宜在立秋時節滋補身心,若加入薏米煮成蓮子紅棗薏米粥,口感層次更為豐富,飽腹感更強,可作為主食食用,利溼健中,算得上廣州“師奶”的拿手好粥品之一。

來源:廣州日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江心雨 校對:李天源 監製:連振海
孫玉菡:高才通續簽率54%符合預期 通過人才計劃助力經濟發展
7月訪港旅客439萬人次 陳國基:做好跨境口岸服務 提升旅客過關體驗
謝展寰:有信心防止基孔肯雅熱大規模爆發 預計輸入個案將持續增加
普京特朗普會晤近三小時 雙方暫未達成協議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