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了,養生要“收一收”-紫荊網

立秋了,養生要“收一收”

日期:2025-08-14 來源:大連日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當下正值末伏,依然高溫持續,好在已經進入立秋節氣,標誌着暑熱漸退,涼意初生。那麼立秋之後該怎樣應對氣候變化呢?大連市公共衛生臨牀中心肝內三科主任中醫師林海燕提醒,立秋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從繁茂趨向成熟,養生也要注意“收一收”了。

氣候特點對應人體的健康狀況

立秋後,暑熱未消,濕氣仍盛,“秋老虎”肆虐,體感依舊悶熱潮濕,皮膚的黏膩感仍然存在,脾胃容易受困。同時,天地陽氣漸收,空氣中水分減少,初顯乾燥之象,容易傷肺與皮毛,出現口乾、咽乾、皮膚乾、大便乾等情況。自然界的陽氣開始從“夏長”向“秋收”轉化,人體氣血運行亦順應此趨勢,需注意收斂養護。

林海燕說,立秋後晝夜溫差增大,易感外邪,誘發感冒、咳嗽、過敏性鼻炎及關節痛。秋應肺,易生悲憂情緒,影響氣機調暢。

立秋後養生應順應“秋收”

立秋養生當順應“秋收”特性,以潤燥養肺、健脾和胃為核心,兼顧暑濕余邪。

飲食“清補”為主。兼顧健脾祛濕、滋陰潤燥,宜適當增加滋陰生津、潤燥養肺之品,如梨、百合、銀耳、蜂蜜、蓮藕、荸薺、杏仁、芝麻、豆漿、糯米、枇杷等。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如南瓜、胡蘿蔔、菠菜、蘋果、葡萄等,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可適當進食易消化的粥湯類食物,如銀耳百合粥、雪梨冰糖水、蓮子芡實粥等,滋陰潤肺,健脾養胃。初秋脾胃功能尚弱,不宜驟然進補肥甘厚味(如紅燒肉、羊肉湯),以免助濕生熱。還應少食辛辣油膩之物,辛辣油膩的食物容易加重秋燥,如辣椒、花椒、蔥、姜、油炸食品等,以免損傷腸胃和肺臟。

起居“早臥早起”。晚上提前半小時入睡(21時至23時),保證充足睡眠,以養陰精;清晨雞鳴時分(5時至7時)起床,以利肺氣宣發肅降,避免熬夜耗傷陰津。雖已立秋,但暑熱餘威尚存,切莫貪涼過度,尤其早晚溫差增大,需注意適時添衣護住肩背、肚臍、腳踝,避免“虛邪賊風”乘虛而入。室內可使用加濕器,沐浴後塗抹潤膚露,預防皮膚乾燥瘙癢。

情志宜斂。秋天目睹萬物凋零,易生悲秋之情,應有意識地調整情緒,保持心境平和、安寧、樂觀。可登高望遠以抒懷、聽舒緩音樂以靜心,習練書法,靜坐。避免過度感傷、憂慮、憤怒,以防擾動肺氣,加劇秋燥。

運動有度。立秋後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鍊的好時機,可選擇騎行、郊遊等戶外活動,強身健體的同時欣賞戶外大好美景。但需要注意,立秋後濕熱沒有完全消退,仍要注意避免運動量過大、活動過於劇烈,建議早晚進行柔和的運動,如太極、八段錦、散步、游泳、瑜伽等。運動前後要及時補充溫水或淡鹽水,運動後及時擦乾汗水,更換溼衣,切忌立即衝冷水澡。

養生要精細小心疾病“秋後算賬”

切忌貪涼,儘量減少空調、電扇等電器的長時間使用。注意天氣冷暖變化,預防疾病“秋後算賬”。切勿大量進食冷飲、瓜果,入秋後大量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腹瀉、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

醫生提醒,立秋時節,養生貴在“承轉”。承夏日之餘緒,清暑濕之纏綿;啓金秋之序章,潤燥氣之微萌。飲食清補潤養,起居早臥防涼,情志安寧收斂,運動從容和緩。如此順應天時,調和身心,方能於夏秋之交固護正氣,守護身心,平穩入秋。

小貼士

立秋食譜推薦

天冬百合粥

食材:天冬20克,百合2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天冬搗碎,放入砂鍋內,加水煎取濃汁,去渣。將百合、大米洗淨,連同天冬煎汁一起放入砂鍋內,加適量水,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煮約30分鐘成粥,用冰糖調味即成。

功效:潤肺生津、養腎補虧。

小米南瓜蓮子羹

食材:小米40克,南瓜1塊,蓮子50克,紅棗數顆。

做法:小米洗淨備用,紅棗去棗核洗淨備用。南瓜去籽去皮,洗淨,切成小塊。將蓮子用清水浸泡3小時,泡好後掰開取出殘留的芯,在鍋中加入純淨水,將棗和蓮子加入燒開,待水燒開後加入南瓜,繼續煮開,然後放入洗淨的小米,小火煮至熟即可。

功效:中和潤燥、補脾益肺。

清蒸茶鯽魚

食材:鯽魚1條,綠茶20克,料酒、蔥、姜各適量。

做法:將鯽魚剖開,去除內臟,沖洗乾淨。將茶葉塞入魚腹,縫扎腹口,不使茶葉掉落,將鯽魚置盤,加料酒、蔥、姜去腥,放入蒸鍋蒸熟即可。

功效:清熱利濕、生津止渴。

來源:大連日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羅懿 校對:馬又清 監製:黎知明
孫玉菡:高才通續簽率54%符合預期 通過人才計劃助力經濟發展
7月訪港旅客439萬人次 陳國基:做好跨境口岸服務 提升旅客過關體驗
謝展寰:有信心防止基孔肯雅熱大規模爆發 預計輸入個案將持續增加
普京特朗普會晤近三小時 雙方暫未達成協議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