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稿】以創新思維穩守國家“南大門” ——訪香港海關關長陳子達-紫荊網

【紫荊專稿】以創新思維穩守國家“南大門” ——訪香港海關關長陳子達

日期:2025-08-30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本刊記者 江心雨

作為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的重要門戶,香港海關肩負著守護國家安全與促進貿易便利的雙重使命。在全球經貿格局深刻調整、跨境流動日益頻繁的當下,如何以創新思維破解傳統執法與管理中的難題,既是時代賦予的挑戰,也是提升治理效能的關鍵。

螢幕截圖 2025-08-29 下午3.03
陳子達(本刊記者 梅肯 攝)

履新不久的香港海關關長陳子達,帶著對“守關護國”與“便商利貿”的深刻理解,正引領這支隊伍在堅守底線中探索突破。從科技賦能築牢安全防線,到制度創新暢通貿易渠道,從跨部門協同提升效率,到深耕大灣區推動融合,香港海關的實踐,恰是新時代海關治理智慧的生動注腳。近日,陳子達關長接受本刊專訪,詳解如何以新思維破解舊問題,為香港與國家發展注入新動能。

守關護國與便商利貿的雙重使命

在香港海關徽章上,明晃晃的利劍與鑰匙在日光下閃耀。海關關長陳子達說,這象徵着香港海關的雙重使命——利劍代表守關護國,鑰匙寓意便商利貿。

2024年12月31日,陳子達履新香港海關關長,表示將帶領海關“穩守國家‘南大門’”。2025年,適逢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五周年,提及此,他強調,這不僅是關長的“金句”,更是香港海關上下全員必備的底線思維。由於海關工作的特殊性,除了持續的培訓外,海關人員在陸、海、空各口岸前線阻斷危害國家安全的物品流入的同時,也正是築牢國安意識的最好試煉——“在日常驗貨與辦案中,前線同事對‘國安’會有更透徹的理解,遇到問題可以‘看得更廣、更深’。”這種底線思維落到執法成效上,體現為對打擊走私、販毒等違法活動的持續高壓:2024年,香港海關偵破逾31,000宗案件,包括危險藥物、未完稅香煙、走私貨物、瀕危物種等,未來會持續加大力度,以實際成績回饋社會。

如何保障執法行穩致遠?陳子達指出,除了執法能力與團隊建設持續加強,創新科技是應對新時代挑戰的一個重要錨點。他舉例,面對當前電商驅動的“海量且碎片化”貨流——“一個集裝箱可能裝有2,000至3,000件小件,風險甄別難度大”,海關正建設具AI算力的“海關雲”,以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偵測高風險旅客與貨物,提升海量客貨流中的高危揀查精準度,“自建是因數據敏感、隱私保護要求高”,陳子達補充道。在確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智能化”正成為香港海關的一個重點發展面向。這是守正創新在前線落地的具象化樣本:守住風險底線,用新技術打通舊堵點。

口岸之外、市區之內,保障消費者權益與知識產權是海關的“民間”執法工作。陳子達介紹:“海關是香港保護知識產權的唯一執法部門,權利人必要時可直接尋求海關刑事執法,這為業界提供了強大保障”;消費者權益方面,針對違反《商品說明條例》的不良營商手法,如單位“斤改兩/錢”、把中藥磨粉“逼付費”等,海關設有快速行動隊專責處理短期留港旅客的緊急投訴,並會即時轉介有關個案予調查人員作優先處理。“淨化營商手法既是維護市民權益,也是守住香港‘旅遊城市、消費天堂’的口碑”。據悉,香港海關去年偵破侵犯知識產權案件784宗(按年升11%),檢獲400萬件、總值3.09億港元侵權貨品;接獲涉違反《商品說明條例》投訴12,436宗,執法力度與社會信心相向而行。

用規則互信擴大“自由半徑”

“執法不是海關唯一的工作。”陳子達說,香港海關還承擔便商利貿、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職責。從一個自由的經濟體角度看,香港是“全球的典範”,他這樣形容道,“儘管我們已經非常自由,有很多東西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

他隨之介紹了香港海關目前重點推進的幾個項目:其一,是大力發展“香港認可經濟營運商計劃(AEO)”,這是基於世界海關組織的《保障及便利國際貿易標準框架》下的一個認證計劃,在共同的框架下,“全球不同的海關組織可為當地具信譽及良好管控的企業進行認證,獲認證企業在進行進出口貿易時會享受出入境檢查等方面的便利”;此外,通過海關組織之間的“互認安排(MRA)”,香港獲AEO認證企業在其他簽訂互認的經濟體也可享通關便利,“這一點就非常吸引在港企業加入AEO計劃”,陳子達笑稱,“畢竟香港本身已經是全球最自由的一個經濟體”,能打通與全球其他經濟體的便利通道,是“1+N”的自由福利。據其介紹,繼今年6月於世界海關組織大會上與沙特阿拉伯簽訂互認後,香港海關目前已與全球17個海關組織簽訂互認安排,互認數量位居全球第4,香港現有92家企業獲AEO認證。制度信用的“外溢效應”也體現在融資與供應鏈合作上,陳子達說,根據部分企業的反饋,獲AEO認證的企業或更受銀行信貸青睞,“制度性減摩”無形中轉化為企業的真金白銀。

另一個重點項目是“空陸鮮活產品專屬快線”,陳子達將其喻為鮮活產品的綠色通道:依託香港國際機場的溫控系統及港珠澳大橋通道,以香港國際機場為中轉站,助推優質鮮活食品直通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市場。在海關總署的大力支持下,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綜合性指定監管場已於4月啟用並完成首批業務通關,未來會有更多境外鮮活水產、時令水果等生鮮品類經大橋口岸進入內地。此外,為最大程度降低貨物清關及轉關成本,香港海關同時會“善用電子鎖”——即“跨境一鎖計劃”:透過應用同一把電子鎖及全球定位系統設備,以“跨境一鎖,分段監管”為原則,減少同一批貨物在兩地入境及出境時被海關重複檢查的機會。陳子達介紹,繼廣東、湖南和福建後,希望年內能將“跨境一鎖計劃”拓展到廣西,進一步減輕業界轉運成本、促進經貿發展,鞏固香港作為國際物流樞紐的領先地位。

立足本地資源、挖掘區位優勢,向內做優流程、向外拓展互認,香港海關以制度創新便利商貿,以規則互信擴大“自由的半徑”。這是一套從點到面的便利化工程,步伐不會停。

海關工作從來不是單打獨鬥

介紹完主要工作後,陳子達話鋒微轉:“但海關工作從來不是單打獨鬥。”對內,與警務處成立聯合財富情報組;與水警聯合海上巡邏與反走私行動;與環保署、政府化驗所等多部門協同完成毒品銷毀。對外,與各地海關協作執法、情報互換,在緝毒與反走私等領域形成閉環。且不止協作,更在守正創新的原則下,以新思維整合多方能力,推動新方案落地。

以毒品處理為例,這是牽涉多個部門協作的高風險流程。鑑於“毒品敏感且高危,處理一旦出險,對政府和社會都會有很大危害和負面影響”,每一環都必須極其嚴謹。如何實現質量和效率的平衡呢?從前,毒品處理遵循“多環節、多主體、低吞吐”的舊流程:海關完成偵查、拘捕與檢取後,待政府化驗所出具結果,再由警隊押送至環保署焚化爐,小包小包逐一投爐,容器規格受限、排期剛性、全程人手密集,面對伽瑪丁內酯(GBL)、恰特草(Khat)等“量大價低”品類時往往易形成長期積壓,銷毀過程遇到較多瓶頸。“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拆牆鬆綁’”,陳子達說,經過多方爭取和交涉,海關推動了毒品處理程序的聯動改革,在得到政府化驗所提速化驗的支持下,如今海關與環保署構建了“前端偵緝+後端銷毀”的高效閉環:海關組建自有武裝押送隊,減少對警隊押送依賴;環保署提供技術與產能支持,為海關定製尼龍大袋以完成毒品的流動倉儲,供海關實現“小包入大袋、到爐再分拆”的快速化、批量化毒品焚化;同時設攝像頭全程監控與專爐專時、對外保密的快速響應機制,確保安全、效率與合規同步提升。

陳子達表示,與環保署達成的新模式成效是顯著的——香港現有毒品倉儲量原本需約36年的銷毀周期,如今大幅壓縮至約60個月即可完成;為政府節省逾2,800萬港元倉儲費。

國際維度上,“香港在1987年加入世界海關組織(WCO)後,一直積極參與海關合作事務”,陳子達娓娓道來,“而自2024年7月擔任WCO亞太區副主席以來,香港海關擔當着積極的領導者角色”:過去一年主辦約10場國際會議,並於今年5月主辦為期4天的亞太區海關首腦會議;圍繞打擊走私、洗錢、未完稅香煙、知識產權保護與電商治理等議題持續舉辦會議與工作坊供區域內海關組織學習分享。陳子達表示,海關組織之間的合作是相當緊密的,尤其諸如走私、販毒、洗錢或知識產權侵權等案件。

具體怎麼合作呢?在制度協作方面,香港海關通過聯合行動與情報互通建立信任。陳子達介紹,今年3月至7月,香港與新加坡海關通過情報互通與同步監控共同打擊走私香煙集裝箱,在港單次查獲33個集裝箱、逾1億支私煙。在打擊走私毒品方面,與國家海關總署、澳門特區、新西蘭、澳大利亞建立多邊機制,共享情報、鎖定主犯,跨境執法能力與效率顯著提升。在技術輸出上,香港提出以區塊鏈進行“跨境單證電子認證”的香港方案,得到亞太區海關組織的大力支持:為每份關鍵單證生成唯一哈希值,陳子達將其喻為“單證DNA”,在不同海關體系中實現快速、可靠、可追溯的真僞判定。5月,首票貨運已在內地(廣東)—香港—泰國路徑落地試點,獲得相關海關認可。若先導順利,香港擬向全球推廣這一“輕量而高可信”的認證框架,這是“以新技術重塑舊流程”的國際範例。對此,陳子達肯定道,“香港海關在亞太區一直處於領先的地位”。

推動灣區生活“雙向奔赴”

談到粵港澳大灣區融合,陳子達重提“拆牆鬆綁”的理念:面向民生與產業痛點,打通環節、優化流程、降低成本,其核心仍是“以新思維解決舊問題”。他舉了兩個典型例子。

6月30日,“穗港汽車出口快線”順利開通,輸港汽車抵港後約3天即可上牌(圖:央視新聞)

其一,新能源車“前置審批”,把時間還給買主。6月30日,“穗港汽車出口快線”順利開通,50餘輛國產新能源汽車從南沙海關出口監管倉出口到香港。這是一條怎樣的快線呢?基於國家新能源車產業的全球領先地位,香港路面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國產新能源車,且需求量持續激增。“但大家都知道,香港是一個地少人多的地方”,陳子達說,“在香港租一塊地去存放新車的費用是很高的”,而車輛抵港後需在多個部門完成環保、一換一、首次登記稅等審批,輸港汽車終端成本很高。但廣州南沙擁有新能源車出口專用碼頭,倉儲成本優勢明顯,香港海關經過與內地及香港多部門協同後,將新能源車審批流程大部分前置至抵港前完成——車輛抵港後由原先最快13—14天縮短至約3天即可上牌,每台新車可減少約10天在港存放成本,“單南沙碼頭一個地方,業界估算每年就可減少約2,500萬港元存車費用”,陳子達說,該計劃推出後,已有多家公司、多地海關與香港海關對接,擬擴圍複製。被問及未來是否會積極拓展發掘更多港口的倉儲優勢時,陳子達表示,“未來不止是車”,凡涉民生與業界訴求,海關都會研究、開拓與發展,“為市民提供最好的服務”。

其二,口岸體系升級,讓“通勤灣區”成為日常。在談及大灣區融合發展時,陳子達首先提到口岸。2024年,香港每日平均出入境人數逾81.5萬,其中絕大多數往返內地,“人員往來交流便利化已成為海關進出口管理的一個重點”,陳子達說。目前,香港特區政府正與深圳市政府全力推進皇崗口岸重建項目,重建後的新皇崗口岸會採用“一地兩檢”安排及“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為跨境旅客提供更大便利。香港海關會持續積極配合口岸建設工作,與各有關部門保持緊密溝通及合作,進一步便利粵港澳大灣區人員往來。

以“拆牆鬆綁”為路徑,以公共服務為導向,香港海關把制度創新落實到市民與企業的“分秒成本”上,推動灣區生活圈與產業鏈“雙向奔赴”。

利劍不鈍、鑰匙常新。香港海關在持續開拓與突破中,展現出既能守門、亦能開門的治理範式,積極為國家及香港的持續繁榮注入新動力。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劉雨晨 校對:周默 監製:姚潤澤
“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獲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評為全球第一
習近平主持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九三閱兵 具體安排來了
暑假1274萬人次港人北上,料花費110億元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