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稿】“三駕馬車”跑出地區治理“加速度” ——訪香港特區政府民青局局長麥美娟-紫荊網

【紫荊專稿】“三駕馬車”跑出地區治理“加速度” ——訪香港特區政府民青局局長麥美娟

日期:2025-08-30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本刊記者 王慧娟

地區治理是關乎民生福祉、社會穩定與城市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今年6月1日,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周霽履新不久後即深入社區開展調研。他指出,區議會、地區三會、關愛隊作為完善地區治理後的“三駕馬車”,在香港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愛國愛港團體扎根基層,為市民排憂解難,充分體現了重塑區議會制度、完善地區治理體系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這一舉措不僅契合香港實際,而且順應市民期盼。為此,本刊記者專訪香港特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民青局)局長麥美娟,探尋香港地區治理“三駕馬車”的運行之道與未來圖景。

及時雨:八位數字背後的信任密碼

在香港的地區治理中,區議會佔據著重要位置。麥美娟指出,重塑後的區議會重回基本法下作為非政權性的區域諮詢和服務組織定位。在職能優化方面,《區議會條例》列舉了9項職能,要求區議員深入社區,多渠道收集市民意見,強化地區服務,包括諮詢與轉介個案等工作。此外,區議會還需在政府統籌下,與其他組織緊密配合,以實現對區內市民服務的最優化。這一回歸,可謂意義深遠。麥美娟強調,它是特區政府了解和掌握民情民意的重要抓手,也是政府推進地區治理和服務市民的“好夥伴”,以協助政府作好決策並促進不同措施落地落實。

對於區議會重塑後的新面貌,麥美娟在專訪中用了“四個第一次”:“‘第一次’引入履職監察制度,確保區議員盡責履職;‘第一次’全體區議員出席率不低於80%,出席率為歷屆之最;‘第一次’全體區議員上任3個月內成立辦事處,每周開放時間不少於40小時,包括至少4小時的非辦公時間;‘第一次’全體區議員每年提交工作報告,系統化向社會匯報區議員的工作。”麥美娟介紹,履職監察制度設有負面行為清單,包括不可擾亂議會秩序、需申報利益等。若有區議員被質疑履職不力,在當區區議會過半數議員通過動議或當區區議會主席及3名區議員聯合發起的情況下,民青局局長可成立監察委員會進行調查並提出建議懲處方式。這一制度的實施,有力地保障了區議員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

麥美娟(本刊記者 劉雨桐 攝)

“現在的區議會運作更加順暢,聚焦地區事務,切實為市民排憂解難。”麥美娟舉例說,今年曾與區議員及關愛隊探訪兩個因意外事件失去經濟支柱的家庭,區議員透過地區網絡及時聯繫到他們,即時提供幫助,協助申請社區基金和善款,解他們的燃眉之急,後續還持續聯繫社會力量給予支援。還有一次,區議員收到業主立案法團的求助。轄區內一棟大廈中,有位業主的家中堆滿雜物,不僅無法居住,還散發異味,造成環境衞生問題。接到求助後,這位區議員立刻聯合當區關愛隊一同探訪老人,耐心溝通以獲得信任,先幫助老人解決臨時居住問題,隨後在老人同意的前提下清理室內雜物。這間面積1,000多呎(約100平方米)的單位,僅清理出的三分之一雜物就達1噸重,剩餘還有大批雜物待清理。正是這樣的行動,讓“三駕馬車”在幫助居民解決難題時發揮了“及時雨”的作用。

麥美娟介紹,這一屆政府,每星期會在全港18區各舉辦一次“會見市民計劃”,包括由今年4月開始專門加設的“流動會客室”,要求區議員定期開設街站,市民無需預約,即可與議員零距離、面對面,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區議員們深入社區,傾聽居民聲音,及時將居民的意見建議做出分類並會同不同的政府部門跟進處理,這樣大大提升了區議員與市民的溝通開放度和辦事效率,使其‘上情下達、下情上報’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麥美娟強調,區議會在地區治理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它不僅是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更是推動解決地區事務的重要力量。通過區議會,政府能夠更加精準地了解居民的需求,從而制定出更符合地區實際的政策和措施。

麥美娟與區議員和關愛隊在探訪長者家庭時驚訝地發現,有不少長者在家中的墻壁上用大字標注的“緊急聯絡人”不是自己的子女,而是寫著當區區議員的電話號碼。“這一組組8位數電話號碼的背後,是眾多區議員用真誠的服務和一顆顆關愛之心換來的珍貴信任,這才是最有意義最值得宣傳的‘數字’。”麥美娟局長感慨地說。

聚合力:1+1>2 的協作訣竅

地區三會,即分區委員會、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及地區防火委員會,在地區治理中同樣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2024年4月1日起,現屆1,937名分區委員會委員、536名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委員及526名地區防火委員會委員正式履職,任期兩年,現屆區議員全數獲委任為“三會”委員,以進一步加強“三會”與區議會的聯繫和協作。

談及對“三會”委員的委任工作時,麥美娟指出,“此次委任主要基於三大關鍵條件,首先,候選人必須是堅定的愛國愛港人士,這是根本前提;其次,對地區的熟悉程度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只有深入了解地區情況,才能更好地為地區發展貢獻力量;最後,服務地區的熱忱不可或缺,只有懷揣著對地區和居民的深厚情感,才能積極主動地開展各項工作”。事實上,此次將區議員納入“三會”委員的做法並非創新之舉,在第六屆區議會之前,也曾有過類似安排。麥美娟坦言,她在擔任區議員期間,就曾擔任分區委員會委員,通過這一身份,她可以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分區會的工作內容和運作機制,為更好地履行區議員職責提供了有力的支援。“這一舉措為區議員參與地區工作開闢了新的管道,有助於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我們可以更好地服務社區”麥美娟充滿信心地說。

針對部分聲音質疑“三會”以往委任了過多選舉落敗者的問題,麥美娟明確予以回應:“這種觀點是不準確且片面的。我們在委任‘三會’委員時,始終將愛國愛港作為首要標準,確保所有委員都與特區政府的地區治理理念高度一致。同時,對地區的熟悉程度以及服務地區的熱情和能力也是我們重點考察的內容。在實際邀請地區人士擔任委員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過一些人因擔心自身工作繁忙,無法充分兼顧‘三會’工作而婉拒邀請的情況。這充分說明,我們的委任工作是嚴謹且負責的,旨在選拔出真正有能力、有熱情為地區服務的優秀人才。”

在完善地區治理體系及重塑區議會的大背景下,區議會與“三會”之間的合作愈發緊密,成效顯著。麥美娟表示,“完善地區治理後,‘三會’擁有了區議會選舉議席的提名權,這使得他們在地區事務中有了更強的參與感和話語權。‘三會’成員來自不同的行業和領域,他們各自擁有獨特的見解和豐富的資源,能夠為區議員提供多元化的意見和建議,發揮‘1+1>2’的功能,有力推動問題的逐步解決”。比如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會在滅罪領域指導市民防範罪案,面對猖獗的詐騙行為時,還會配合政府開展宣傳,幫助市民提高防範意識。

貼心人:遠親不如近鄰的當代詮釋

2022年《施政報告》宣布在18區成立“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關愛隊),這一舉措為香港地區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麥美娟介紹,關愛隊的成立旨在凝聚社區資源和力量,關愛社區,支援政府地區工作,加強地區網絡。“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關愛隊就像是社區的‘貼心人’,為居民提供各種關愛服務。”麥美娟表示,關愛隊自2023年第三季全面啟動以來,已成為政府完善地區治理的重要力量,是政府與市民之間的“連心橋”。

“關愛隊的工作是全方位的,無論是探訪獨居老人,為他們送去生活物資與溫暖問候;還是協助困難家庭解決實際困難,提供經濟援助與心理支持;亦或是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組織,增強社區凝聚力,關愛隊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麥美娟深情地說。在她看來,關愛隊傳遞的不僅是物質幫助,更是溫暖與關懷,讓每一位居民都能感受到香港這座城市的愛與包容,從而增強社區歸屬感與凝聚力。

“截至2025年第二季尾,關愛隊已合共探訪約530,000個長者戶和其他有需要住戶,提供約76,000次簡單家居或其他支援服務,以及舉辦約38,000項地區活動,涵蓋了敬老、環保、社區文化活動等多個領域,極大豐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和社區居民的歸屬感”。

今年,香港颱風非常頻繁。颱風來襲時,關愛隊就上演了無數“遠親不如近鄰”的溫暖情景。一位女士向關愛隊求助,稱母親家的窗戶被颱風吹落,雨水灌入屋內,而自己住得太遠無法及時趕到,母親和家中傭人十分慌張。接到求助後,當區區議員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帶領關愛隊員趕到老人家中,協助老人清理屋內積水,及時化解了危機。“當我們看到老人臉上的恐慌無助轉為信任和安全感,就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值了”,一名關愛隊員表達說。

之前,東涌區曾因水管爆裂需大範圍維修,水務署原本通知停水時間為當晚10點至次日6點,關愛隊第一時間協助區議員、地區委員會將消息通知給轄區的10多萬居民,提醒大家提前儲水,同時配合水務署在轄區內設置水車、水缸方便居民取水。但由於工程進度延誤,停水時間延長至次日中午,不少居民因未儲備足夠用水而焦急。此時,關愛隊員們主動協助居民搬運生活用水,有些大廈沒有電梯,隊員們毫無怨言,甚至部分成員連續工作32個小時,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關愛隊的宗旨。

“像這樣的事情是數不勝數的,我們不是下基層,我們的工作常態就是在基層,就是為市民服務。市民的事,事無巨細皆為大。”麥美娟稱,目前全港18區已有452支關愛隊,除此之外,政府還專門成立了10間少數族裔資源中心,並下設10支少數族裔關愛隊,以協助少數族裔的居民融入社區。

在少數族裔服務方面,關愛隊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有一個少數族裔家庭在元旦期間遭遇接連打擊:丈夫因車禍重傷住院,兩周後孩子的爺爺也因車禍去世,而剛生產的母親還要照顧早產住院的嬰兒,家庭頓時失去經濟來源,陷入絕境。區議員和關愛隊發現這一情況後,立即聯繫少數族裔關愛隊與民政處一同探訪。巧合的是,該少數族裔關愛隊中有名隊員就住在這位母親隔壁樓,他和家人主動承擔起幫扶工作,關愛隊的社工也及時協助申請社會福利。這份來自“鄰居”的溫暖,讓這位遠離家鄉的女士感受到了家的溫馨。如今,她的丈夫和孩子已渡過危險期,一家人搬至新區後,原轄區議員還專門聯繫新區議員繼續跟進服務,幫助這個家庭逐步走出困境、恢復正常生活。“市民身在哪裡,我們的工作就延續到哪裡,我們的服務就擴展到哪裡,”麥美娟說,“只有持續不斷的堅持和事無巨細的努力,才能夠長久地贏得居民的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愛隊的服務不斷加深加廣,影響力持續擴大。今年7月,民青局公布了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第二期服務安排。“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第一期服務結束時,全數452支關愛隊都將圓滿完成任務,甚至超越關鍵績效指標所設定的服務要求。”麥美娟稱,目前,民青局已對關愛隊至今的服務成效、資源運用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檢視,並結合各社區的服務範圍與人口變化情況進行了科學評估,在此基礎上,將進一步提升關愛隊數量,以更好地適配地區居民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

為進一步提升關愛隊的服務,民青局還持續加強對關愛隊成員的培訓,提供豐富的資源支援。麥美娟透露,未來,關愛隊將在現有工作基礎上,繼續深耕社區,靈活開展關愛工作,將溫暖傳遞到每一個角落。“市民的需求多種多樣,且常常會遇到各種突發和緊急情況,需要關愛隊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迅速出動。而正是這些看似瑣碎卻又至關重要的服務需求,充分證明了關愛隊在市民心中的重要地位。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認識、肯定並認同關愛隊的工作,這不僅是對我們工作的高度認可,更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強大動力。”麥美娟感慨地說。

接力賽:齊頭並進的治理智慧

區議會、地區三會、關愛隊,這“三駕馬車”在地區治理中並非各自為戰,而是協同合作,形成了強大合力。麥美娟形象地比喻道:“這就像是一場接力賽,三駕馬車各有分工,但目標一致,共同推動地區治理不斷向前發展。”

展望未來,麥美娟對香港地區治理充滿信心。她表示,民青局會繼續團結地區力量,增強服務效能,對於區議會,將持續完善履職監察制度,激勵區議員不斷提升服務品質和工作效率,更好地發揮“上情下達、下情上報”的橋樑作用。地區三會將進一步發揮其廣泛的代表性和專業優勢,為地區治理提供更多元化的建議和支援,在地區發展規劃、治安維護、消防安全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關愛隊則會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服務領域,提升服務專業化水準,吸引更多熱心市民加入,打造一支更加龐大、更具活力的地區服務生力軍。

此外,麥美娟還提到,將積極推動“三駕馬車”與其他地區組織、社團以及企業的合作,整合各方資源,形成一個地區治理的大團隊,共同為香港地區治理貢獻力量。“地區治理的‘三駕馬車’齊頭並進,一定能夠跑出香港發展的‘加速度’,讓香港在由治及興的道路上越走越穩,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麥美娟堅定地說。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劉雨晨 校對:周默 監製:姚潤澤
“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獲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評為全球第一
習近平主持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九三閱兵 具體安排來了
暑假1274萬人次港人北上,料花費110億元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