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秋北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迴首那段血與火的崢嶸歲月,香港工會在抗戰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展現出的偉大抗戰精神,至今仍熠熠生輝,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奮勇前行。
抗日戰爭時期,香港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與地理位置,成為中國對外聯繫及獲取國際援助(如白求恩經香港到延安支援抗日)的關鍵通道,同時也吸引眾多內地文化人士和進步力量匯聚。在中國共產黨積極開展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引領下,香港工會挺身而出,投身保家衛國的洪流。


在組織動員與罷工鬥爭方面,香港海員工會、摩托車業職工總會等工會組織發揮了先鋒作用。他們積極發起抗日救亡運動,組織募捐活動,為抗戰前線籌集物資與資金。其中,香港海員工會率先發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堅決不為日本運載貨物,用實際行動表達對侵略者的抵制。1938年底,摩托車業職工總會的陳文漢、楊績和工人師傅們不辭辛勞,走遍港島、九龍和新界,籌集港幣四千餘元,購置救護車及藥品,由30餘名港九新界司機護送經越南至廣西桂林前線,捐獻給八路軍;1939年,第二批約40名司機護送華僑捐贈的汽車抵達重慶,直接支援八路軍作戰 ,有力支援了抗戰。
抗戰時期香港工會發起的募捐行動規模之大,金額之巨無法估量,如包括上述摩托工會、海員工會、洋務工會、銀行工會、機器工會、印刷工會等。他們發起了多次大規模的“獻金運動”如 “捐一日薪”運動。許多工會號召會員每月捐出一天甚至數天的工資,這是最持續穩定的捐款來源之一。還有義賣、義演,工人們製作手工藝品義賣,組織話劇、音樂會等文藝表演籌款。更有針對特定事件發起特別募捐,如為“八一三”淞滬會戰募捐、為購置“救國飛機”募捐、為慰勞前線將士募捐等。其中感人的例子有,1938年香港百貨公司的員工一次就捐出了港幣1.5萬元;1939年,香港工會和各界支援抗戰的“八萬件寒衣運動”且超額完成;而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在1939-1940年間,經香港送往內地的捐款就高達港幣25萬元(這其中包括了工會、華僑和各界人士的捐贈)。在艱難的抗戰期間,這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援助,更是香港工人階級和市民磅礴愛國情懷和高度政治覺悟的體現,是香港抗戰史中極其光輝的一頁。



敵後鬥爭與直接參戰中,香港工會同樣表現英勇。以曾生為首的香港海員工會成員,以及各業工人,如潘江偉等香港大東書局印刷廠工人等,踴躍回鄉參加東江抗日縱隊和珠江抗日縱隊,他們還建立地下水運交通線,衝破敵人封鎖,為抗日武裝輸送緊缺物資。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抗日遊擊活動更是可歌可泣,從最初的幾十人發展到最多時超過6000人,他們在香港淪陷的3年8個月裡,與日軍展開了艱苦卓絕,傷亡慘重的鬥爭,共計斃傷日軍100餘名,斃傷漢奸、偽警及敵方間諜等70餘名,俘虜、受降日偽軍600餘名;擊沉日軍船隻4艘,炸毀日軍飛機1架;繳獲長短槍支550餘支,機槍60餘挺,炮6門,車船40餘輛及大批彈葯 。他們還營救了何香凝、柳亞子、茅盾、鄒韜奮等800多名愛國人士和知名人士,以及大量國際友人,為抗戰勝利和保護文化精英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各種戰鬥中,東江縱隊傷亡的不在少數,可知的烈士就有115人,其中不少是工人,如香港電燈公司工人楊康,洋務工會成員黃蘇,太古船廠工人、工會成員黃仔等。他們的犧牲,是香港工人階級英勇抗日、保家衛國歷史的重要一頁。
在物資轉運與後勤保障上,香港工會利用香港轉口港的地位,將國際援華物資中轉至內地,為抗戰前線提供堅實的後勤支持。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積極募集資金和物資,香港海員工會全力配合,保障物資及時輸送。
香港工會還聯合文化界人士開展文化宣傳與統戰工作,通過出版《華商報》《大眾生活》等刊物;大東書局印刷廠工人則祕密印刷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等著作,團體所需的書籍文件,抗日宣傳品,包括傳單、報紙、小冊子等,內容涉及抗戰新聞、愛國口號和抗日號召。這些材料通過地下渠道分發至香港和內地,鼓舞民眾抗戰士氣,宣傳抗戰思想,激發民眾愛國熱情,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為抗戰勝利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與輿論基礎。
偉大的抗戰精神引領著香港工會的發展,也在香港工運事業中延續。工聯會無論從回歸前與殖民統治作鬥爭,到支持新中國的建立和建設,到支持香港回歸祖國,到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有效施政,以至為內地救災搶險賬濟籌款等都體現了工人群眾的愛國精神。工聯會也一直推動政府善用抗戰歷史資源,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如今政府與各界聯手,通過博物館展覽、紀念儀式、民間推廣等多種方式銘記和傳承這段歷史,讓抗戰精神在新時代得以延續。
作為香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勞工團體,工聯會繼續以愛國精神和抗戰精神,在新時代愛國工運事業中奮勇前行,積極踐行新工運理念,為香港由治及興貢獻力量。工聯會堅定維護“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積極發揮愛國愛港主力軍作用,每年舉辦數以千計愛國主義教育及學習活動,數以萬計人次參與,加強對市民的愛國主義教育,促進人心回歸。在完善“愛國者治港”原則的新選舉制度下,工聯會不斷發展壯大參政議政隊伍,現有1位行政會議成員、7位立法會議員、43位區議員,以及1位勞顧會僱員代表,將勞工基層聲音帶到特區政府的治理體系中,增強話語權,推動政府落實更多利民政策 。
在維護勞工權益方面,工聯會七十多來來堅守初心,切實維護工友權益不遺餘力成績有目共睹。近年面對“黑暴”、疫情雙重打擊,以及社會深層次矛盾,工聯會積極配合特區政府防疫抗疫,設立口罩工場生產口罩、為內地港人代寄藥物、為失業人士發放緊急失業慰問金。在勞工政策上,成功爭取多項權益,包括政府成立“臨時失業支援計劃”、多輪防疫抗疫基金、抗疫津貼一視同仁和“隔離令”視為病假、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修訂《職安健條例》提高罰則、優化破欠基金、分階段落實“兩假合一”,促成政府最低工資實行“一年一檢”、引入“可加不減”調整機制,以及推動勞顧會就連續性僱傭合約規定改為“468”等,切實改善顧員工友待遇 。
在促進就業與職業培訓上,工聯會從“機會”“保障”“兜底”三大方面完善勞工政策,積極推動政府制定長遠職業教育及就業優先政策,關註就業市場變化,針對新就業形態發展,努力發掘和釋放更多勞動力,促進高質量的充分就業。同時,把握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機遇,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灣區職業資格互認,舉辦粵港澳大灣區首屆職業技能大賽等,為勞工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
在社會服務方面,工聯會不斷拓展福利服務,開辦持續進修及再培訓課程、網上進修課程、涵蓋多個行業的資歷認證等,提升勞工技能與素質;工聯會灣區社成功獲政府委聘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提供支援;工人醫療所成立兩個慈善基金,資助財政困難人士診症、治療及骨科手術等,為市民提供貼心優質的福利服務 。
展望未來,我們要銘記香港工會在抗戰中的歷史功績,傳承和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香港工聯會將繼續秉持愛國愛港的優良傳統,以「共建共榮 共享共贏」新工運理念團結廣大勞工和社會各界,在新時代積極作為,為香港的繁榮穩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以此告慰抗戰先烈。讓我們攜手共進,在新時代的征程中,不斷書寫新的輝煌篇章。
(本文作者係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工會聯合會會長,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