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稿】港澳國債常態化發行 為全球金融治理貢獻中國方案-紫荊網

【紫荊專稿】港澳國債常態化發行 為全球金融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日期:2025-08-29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北京 賈康

2025年7月16日,國家財政部在澳門發行60億元人民幣國債,認購總額高達365.2億元,認購倍數達6.1倍。這一數據不僅刷新了澳門國債發行規模的歷史紀錄,更標誌著中央政府在港澳地區國債常態化發行機制步入成熟階段。自2019年首次在澳門發行20億元國債以來,六年間累計發行規模突破310億元,形成“香港為主、澳門為輔”的雙樞紐布局。這種戰略安排,既服務於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資金籌集需求,又通過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港澳債券市場國際化,更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構建起“國家戰略-區域發展-金融創新”的三維協同體系,蘊含著深遠的戰略意義與現實價值。

國債常態化發行是國家戰略與區域發展的雙重需求

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穩定資金支持:

740億港澳國債精準投向國家“兩新一重”領域

國債作為政府籌集資金的核心工具,其常態化發行直接服務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財政政策發揮戰略支撐作用的體現。根據財政部2025年國債發行計劃,全年在香港發行六期共680億元國債,澳門發行60億元,兩地合計740億元的規模,佔全年國債發行總量的8.2%。這些資金通過財政收支通盤安排和轉移支付機制,精準投向“兩新一重”(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領域,為國家的長遠發展築牢根基。

以澳門發行的60億元國債為例,其中10年期品種佔比16.7%,利率1.72%。這種長期限、低成本資金,可有效支持跨周期項目投資,確保重大項目在長期內獲得穩定的資金保障,避免因資金短缺導致項目中斷或進度延遲。數據顯示,2024年港澳國債資金中,35%流向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如港珠澳大橋的後續維護與升級、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等;25%用於綠色低碳轉型,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等;15%支持科技創新,助力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的研發與產業化。這種資金投向與國家產業政策的高度契合,體現了國債發行在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產業升級方面的重要作用。

從宏觀經濟調控的角度看,港澳國債發行豐富了財政政策的工具箱。在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時,通過增加國債發行規模,可以擴大政府支出,刺激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在經濟過熱時,則可適當減少國債發行,回籠貨幣,抑制通貨膨脹。這種逆周期調節功能,有助於保持經濟的穩定運行,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

構建港澳特色金融體系的戰略支點:

金融基礎設施的完善與加大市場深度

港澳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債券市場發展長期滯後於股票市場,制約了金融體系的完整性和競爭力。截至2024年底,香港債券市場規模為4.8萬億港元,澳門僅0.3萬億澳門元,分別佔GDP的180%和85%,遠低於新加坡的220%。中央政府通過常態化發行國債,為港澳市場注入主權信用背書的優質資產,可直接加大市場深度,成為構建港澳特色金融體系的重要戰略支點。

2025年澳門國債發行中,2年期、5年期、10年期品種按3:2:1比例配置,這種期限結構優化使澳門國債收益率曲線完整度從2019年的40%提升至75%。完整的收益率曲線為市場提供了準確的定價基準,有利於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高市場的運行效率。對於後續發行企業債、市政債等,投資者可以根據國債收益率曲線進行合理的定價和風險評估,這將促進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螢幕截圖 2025-08-29 下午3.09

更要說到,通過“南向通”機制,內地投資者可直接參與澳門國債交易,2025年上半年通過該渠道認購佔比達28%,較2023年提升12個百分點。這一機制不僅擴大了澳門債券市場的投資者群體,增加了市場的流動性,還促進了內地與港澳資本市場的深度融合。內地投資者可以通過投資澳門國債,分享港澳經濟發展的紅利,同時港澳市場也可以借助內地龐大的資金實力,實現市場的更好發展。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區域實踐:

澳門國債發行中國際認購佔比超四成

港澳作為現時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核心樞紐,其國債發行具有的一項特殊戰略意義,是成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區域實踐。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升國際金融話語權的重要戰略舉措。港澳國債發行,為人民幣提供了穩定的資產載體,增強了國際投資者對人民幣的信心。

2025年澳門國債發行中,國際投資者認購佔比達42%,覆蓋葡萄牙、新加坡、印尼等12個國家,其中葡語系國家投資者佔比從2023年的3%躍升至8%。這種投資者結構變化,直接反映人民幣資產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接受度提升。隨著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範圍不斷擴大,國際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港澳國債的發行,為國際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安全、穩定、收益可觀的人民幣投資渠道,有助於吸引更多的國際資金流入人民幣資產市場。

從貨幣流通角度看,港澳國債發行帶動人民幣在跨境貿易結算中的使用比例,從2019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32%,在債券投資中的使用比例,從8%提升至21%。特別是澳門市場,通過與香港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CMU)互聯互通,實現“一個賬戶投資兩地市場”,降低國際投資者參與成本30%以上。這種便利化的投資環境,進一步促進了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流通和使用,提升了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港澳債券市場實現全面升級

市場基礎設施的跨越式發展:

澳門債券市場基礎設施六年實現三級跳

澳門債券市場基礎設施在六年間實現三級跳,這一跨越式發展是技術升級與制度創新協同推進的結果。2019年建立中央證券托管系統(MCSD),實現了債券的集中托管和結算,提高了市場的安全性和效率;2022年實現與香港CMU系統互聯,打通了港澳債券市場的流通渠道,促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2025年推出“債券通2.0”機制,進一步提升了市場的開放程度和國際化水平。

這些升級使澳門市場具備三大優勢:一是結算效率提升,T + 2結算周期縮短至T + 0,大大加快了資金的周轉速度,降低了市場參與者的資金成本;二是投資者覆蓋面擴大,通過香港系統接入的國際投資者數量增長4倍,為市場帶來了更多的資金和多元化的投資理念;三是風險管控增強,實現與內地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的實時數據共享,提高了市場的透明度和風險預警能力。

以2025年國債發行為例,國際投資者通過香港CMU會員下單佔比達65%,境內投資者通過“南向通”參與佔比28%,本地投資者佔比僅7%,形成“國際資金-內地資本-本地市場”的三元結構。這種結構不僅豐富了市場的投資者層次,還促進了不同市場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升了澳門債券市場的國際化程度。

市場生態的多元化演進:

港澳綠色債券佔比提升22%

國債常態化發行直接推動港澳債券市場產品創新,促進了市場生態的多元化演進。2024年香港市場推出“綠色國債+碳中和債券”組合產品,澳門市場試點“葡語國家主權債+澳門元計價債”雙幣種品種。這種創新形成示範效應,激發了市場的創新活力。

2025年上半年,港澳兩地企業債發行規模同比增長55%,其中綠色債券佔比達38%,較2023年提升22個百分點。綠色債券的快速發展,不僅符合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趨勢,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新的投資機會。同時,雙幣種債券的試點,滿足了不同投資者的需求,促進了貨幣的國際化流通。

更值得關注的是市場參與主體的變化。2025年澳門國債發行中,對沖基金、資管機構、商業銀行的認購比例分別為25%、30%、20%,形成與銀行主導型市場截然不同的機構投資者結構。機構投資者的參與,提高了市場的專業性和穩定性,降低了市場的波動性。2025年澳門國債二級市場流動性指數(日均換手率)達0.8%,較2023年提升0.3個百分點,表明市場活躍度顯著提高。

區域金融合作的制度性突破:

跨境債券發行成本降低四成

港澳國債發行推動三地監管協同進入深水區,實現了監管協同與標準統一的深度融合。2024年簽署的《粵港澳大灣區債券市場監管合作備忘錄》,建立“統一標準、分別監管、信息共享”機制,為區域金融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具體實踐中,澳門MCSD與香港CMU實現發行備案、託管結算、違約處置的全流程對接,內地“債券通”機制與港澳系統完成技術適配。這種制度安排,使跨境債券發行成本降低40%,發行周期縮短至15個工作日。以2025年澳門國債為例,其發行文件同時符合歐盟《可持續金融披露條例》(SFDR)和內地《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為後續發行ESG主題債券奠定基礎。

統一的監管標準和信息共享機制,有助於防範跨境金融風險,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也為市場參與者提供了更加透明、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促進了區域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有助實現國家治理能力提升與區域發展格局重構

國家財政空間的重構與優化:

資金流動模式形成良性循環

港澳國債發行拓展了中央政府財政調控維度,重構和優化了國家財政空間。傳統國債發行主要依賴境內市場,而港澳市場的開闢為財政政策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靈活性。

2025年港澳市場貢獻的740億元資金,相當於新增一個中等規模省份的籌資能力。更重要的是,這種離岸發行形成“境內調控-境外籌資”的雙向機制。當境內市場利率上升時,可通過港澳市場發行低成本國債,降低政府的融資成本;當境外資金充裕時,可引導資金回流支持境內項目,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

數據顯示,2024年通過港澳國債渠道回流境內的資金達420億元,其中75%投向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項目。這種資金流動模式形成了“資金外循環-項目內循環”的良性循環,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增強了財政政策的靈活性和有效性。

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金融解決方案:

資源優化配置與產業協同發展

港澳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長期存在,2024年澳門人均GDP是廣東的3.2倍,但市場空間僅為其1/20。國債常態化發行通過金融手段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為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提供了有效的金融解決方案。

一方面,為澳門提供低風險、高流動性的資產,提升其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2019年的8.5%提升至2025年的12.3%。金融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繁榮,促進了澳門經濟的多元化發展,降低了對旅遊博彩業的依賴度。

另一方面,為內地項目提供跨境融資渠道,助益協同發展。2025年通過港澳國債支持的大灣區項目,其外資參與比例從2023年的18%提升至35%。外資的參與不僅帶來了資金,還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內地產業的升級和創新。這種“金融輸血-產業造血”的循環,使澳門從單純的旅遊博彩中心,向“中葡金融服務平台”轉型,廣東則獲得更多國際資本支持科技創新,實現了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的中國方案:

被IMF納入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案例

港澳國債發行實踐,為新興市場國家提供可複製經驗,是中國在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中貢獻中國方案的一項重要體現。在發行機制上,創新“境內備案+境外發行”模式,既符合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標準,又保留中國特色的審批流程,為其他國家在平衡國內監管需求與國際市場規則方面提供了借鑒。

在投資者保護上,建立“跨境清算+本地擔保”雙重機制,確保投資者權益。這種機制既保障了國際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又維護了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為其他國家在跨境金融投資中保護投資者,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在市場建設上,推行“主權債先行-企業債跟進”的漸進策略,降低市場培育成本。這種策略有助於新興市場國家逐步建立和完善債券市場,提高市場的成熟度和抗風險能力。

這些實踐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納入《2025年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案例,顯示中國在離岸市場建設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提升。中國通過港澳國債發行實踐,為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的完善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港澳國債常態化發行已超越單純金融行為

儘管港澳國債常態化發行取得顯著成效,但仍面臨三大挑戰。一是市場深度仍感不足,澳門國債市場日均交易量僅為其GDP的0.5%,低於香港的2.1%,市場流動性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投資者結構單一,個人投資者佔比不足5%,低於新加坡的15%,市場參與主體的多元化程度不夠。三是監管協調待完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反洗錢等領域的協同機制尚未健全,存在一定的金融風險隱患。

未來需要聚焦三個方向。其一,推動產品創新。據悉2026年計劃在澳門試點“數字人民幣計價國債”,探索區塊鏈技術在債券發行中的應用。數字人民幣計價國債的發行將進一步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區塊鏈技術應用將提高債券發行的透明度和效率,降低發行成本。

其二,深化市場開放。爭取將澳門納入國際債券指數(如花旗世界政府債券指數),吸引被動型資金配置。納入國際債券指數,將使澳門國債獲得更多國際投資者的關注和投資,提高市場的國際化程度和流動性。

其三,完善監管框架。建立粵港澳三地監管沙盒,對跨境金融創新實行“負面清單”管理。

港澳國債常態化發行已超越單純金融行為,成為國家治理能力提升、區域協調發展、全球金融治理參與的戰略載體。這種“小市場、大戰略”的實踐不僅為港澳經濟適度多元注入持久動力,更在全球金融格局重構中刻下鮮明中國印記。當60億元國債認購倍數定格在6.1倍時,市場用真金白銀投票證明:這條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正通向更加開放的未來。

(作者係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劉雨晨 校對:周默 監製:姚潤澤
“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獲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評為全球第一
習近平主持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九三閱兵 具體安排來了
暑假1274萬人次港人北上,料花費110億元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