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稿】從中央政治局會議看香港經濟如何蓄力-紫荊網

【紫荊專稿】從中央政治局會議看香港經濟如何蓄力

日期:2025-08-30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香港 毛振華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的同時,決定將於10月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十五五”規劃即將展示在世人面前。可以預見,作為中國高度開放的特別行政區,香港在“十五五”期間將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香港應積極參與“十五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戰略。

政治局會議為香港經濟注入穩定性預期

今年上半年,香港經濟穩步修復展現強勁韌性,下半年延續回溫但面臨外貿不確定性較高、消費偏弱等挑戰。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香港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1%,較一季度提升0.1個百分點,連續3個季度保持上行態勢。其中“搶出口”“搶轉口”帶動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長達到12.5%的較高水平。私人消費支出在二季度扭轉負增長局面實現正增長,消費出現企穩信號。金融市場表現十分亮眼,上半年香港市場市值增至42.7萬億港元,同比增長33%。此外,今年1-7月訪港旅客人次同比增加12%,旅遊業的復蘇也為香港經濟注入活力。不過也要看到,當前香港經濟仍面臨諸多挑戰。中美關稅博弈雖進入談判階段,但在全球貿易摩擦升溫、轉口貿易關稅高增背景下,後續香港外貿面臨回落壓力。同時,香港零售、餐飲等行業修復緩慢,消費仍顯疲弱,給下半年經濟增長帶來一定壓力。

中央政治局會議對當前中國經濟形勢作出了客觀準確的判斷。會議指出,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要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增強靈活性預見性,着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有力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具體來看,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一是中央層面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為內地經濟延續修復提供支撐的同時,也為香港經濟回暖注入“確定性”預期。本次政治局會議強調,“宏觀政策要持續發力、適時加力”“要落實落細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充分釋放政策效應”,預計下半年穩增長增量政策仍有空間,助力全年實現5%的增長目標。內地經濟的持續修復為香港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政策環境和有力支撐,有助於提振市場信心。

二是擴大內需戰略為香港消費市場改善帶來機遇。本次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擴大消費需求”,反映出當前促消費政策開始向“以人為本、投資於人”轉變。除進一步發揮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效應外,後續還將重點支持服務消費增長,挖掘新的增長點。在此背景下,香港可充分發揮自身在旅遊、養老、醫療等領域的優勢,以完善的服務消費供給吸引內地居民來港消費,進而帶動香港零售及服務消費等相關行業增長。

三是貨幣政策延續寬鬆基調,年內降準降息仍有可能,有助於南向資金增量配置港元資產。會議提出“保持流動性充裕,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行”,考慮到美聯儲降息周期有望於第三季度開啟,中美利差壓力或邊際緩解,為下半年內地降準降息打開空間。伴隨內地利率中樞下行,或帶動南向資金增配港股、綠色債券等資產,為香港資本市場賦能。

四是香港作為國家特別行政區,“十五五”規劃出台將為香港長期發展帶來利好。“十五五”規劃預計會繼續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競爭力,尤其是在深化與內地融合、鞏固提升金融與貿易等傳統優勢、開闢經濟新賽道等方面,支持香港更深入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此,香港可提前部署對接“十五五”規劃,主動抓住中長期發展機遇。

“十五五”規劃窗口期 香港經濟大有可為

結合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和香港自身稟賦以及經濟發展情況,下半年及未來一段時間,香港可從擴大消費、強化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加力發展科創產業、助力中企出海等多方面綜合發力,促進經濟平穩增長。

一是持續大力提振消費,着力將“內需擴容”轉化為“香港訂單”。一方面,香港可把握內地刺激消費的市場機遇,充分發揮“零關稅”優勢,滿足內地遊客購買海外商品消費需求,重現“購物天堂”,激發香港零售業活力。另一方面,在服務消費領域,隨着內地居民對高品質文旅等服務消費需求日益增長,香港可發揮其在地理位置、文化上的優勢,如結合內地遊客偏好推出文旅盛事活動等方式,吸引更多內地遊客來港消費。在對接內地擴內需戰略的過程中,優化內地居民來港簽註安排是重要舉措,可進一步擴大內地居民赴港“一簽多行”的適用城市範圍,釋放內地居民赴港消費潛力。除此之外,還需進一步鞏固自身消費企穩回升態勢,吸引市民留港消費,如可大力支持本地夜經濟發展,舉辦具備香港特色的夜間活動;還可進一步完善在養老、醫療等領域的服務供給,培育服務消費新的增長點等。

二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服務好全球“資金避險”需求。今年4月美國推出對等關稅以來,全球資本市場經歷了劇烈波動,投資者對美元美債美股的信心受到衝擊,資本避險情緒升溫。受益於社會環境穩定安全、資本自由流動、聯繫匯率制度、獨立金融監管體系等優勢,香港已成為全球資產的“避風港”之一。在這一基礎上,後續建議一方面應持續優化港交所上市制度,吸引全球各地優質發行人來港上市,不斷完善在港“雙重上市”和“二次上市”的監管框架;另一方面,應豐富資本市場產品供給,在海外資產思考如何重新進行資產配置的時候,搶佔有利先機。

三是主動對接“十五五”規劃,在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下,加快以科創為中心布局產業發展的步伐。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主持召開部分省區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時強調,“‘十五五’時期,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香港發展科創產業大有可為,既可為本地經濟培育新增長點,更是服務國家戰略的關鍵舉措。建議香港進一步加強與內地特別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協同創新,如與深圳共建科技創新合作區,共享科研資源、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同時香港可進一步加大對本地科創企業的扶持力度,包括但不限於設立專項基金、提供稅收優惠、優化創業孵化環境等措施;此外,香港還需加大“築巢引鳳”力度,多措並舉吸引人才來港,協同優化教育、產業、人才等政策措施,更好服務國家科技戰略,提升香港科創產業的創新水平和競爭力。

四是抓住中企出海機遇,香港可依靠金融、法律、制度、人才等優勢,助力內地企業“走出去”和外資企業“引進來”。近年來,受逆全球化進一步抬頭、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以及內地市場“內捲”加劇影響,“出海”逐漸成為許多中資企業保生存、求發展的一項選擇,企業出海或成為中長期趨勢。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與航運中心,“一國兩制”之下兼具法治及司法獨立、資本自由流動、低稅制以及良好的營商環境等多重優勢,可進一步發揮自身在引進外資和促進中國企業出海中的關鍵作用。一方面,香港擁有與國際接軌的普通法體系,可為外資企業投資營造熟悉且值得信賴的法治環境;另一方面,香港發達的金融服務業搭配成熟的資本市場,能提供融資、結算等多元金融中介服務,為內地企業“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撐。

整體來看,中央政治局會議為下半年內地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香港提供了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的難得窗口。香港要用好“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體會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把握“十五五”規劃出台窗口期,將自身所長及所需精準融合對接國家戰略,助力經濟實現持續穩健發展,續寫香港經濟騰飛的新篇章。

(作者係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香港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劉雨晨 校對:周默 監製:姚潤澤
“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獲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評為全球第一
習近平主持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九三閱兵 具體安排來了
暑假1274萬人次港人北上,料花費110億元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