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輝:港府推“AI+行動” 宜借鏡國家戰略-紫荊網

黃錦輝:港府推“AI+行動” 宜借鏡國家戰略

日期:2025-09-08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 黃錦輝

今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強於“全國兩會”中發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為今年國家重要工作任務之一。

短中長指標 推動“AI+行動”

就此,國務院實事求是,分別於8月21日發布《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文章,為國家“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產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重塑人類生產生活範式,促進生產力革命性躍遷與生產關係深層變革,加速形成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與智能社會新形態”,提出多項意見。

《意見》首先介紹國家“人工智能+行動”的短(2027年)、中(2030年)、長(2035年)期的關鍵績效指標,最終是以國家全面步入智能經濟與智能社會發展為目標。然後文章提出兩方面的具體工作意見,分別包括:

(1)加快實施重點行動。簡單而言,“人工智能+”一詞的“+”是指“應用”,所以“行動”之目的,是促進善用人工智能技術去提升不同應用的效能及生產力。《意見》明確指出六大“人工智能+”應用範疇:包括科學技術、產業發展、消費提質、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及全球合作,並為每個範疇的工作目標提出意見。仔細看,不難觀察到這些應用範疇與國家“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尾呼應,它們顯然是為了政府有序實踐“報告”所制定的十大工作任務而設。

(2)強化基礎支撑能力。為配合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政府提出在軟硬基礎建設上作各方面的建設及優化。在硬能力方面,《意見》提出了多項優化數據、算法及算力的意見,分別包括加強數據供給創新體制;提升大模型基礎能力;以及強化智能算力等,就建模和運算提質提效。在軟能力方面,另提出優化應用發展環境;促進開源生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政策法規保障;提升人工智能安全能力。

港須優化教與學 紓市民AI焦慮

筆者早於去年10月公布《人工智能+策略》建議書,促請特區政府因應人工智能的發展,部署人工智能的策略和應用,為香港未來經濟和民生各政策範疇,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

就此,政府可以深入參考國務院《意見》文章中所提出的建議和意見;一方面可以配合國家“人工智能+行動”的發展策略,而另一方面,可有助紓緩香港市民(包括筆者)對人工智能所能引發的不同社會問題之焦慮,例如人機共融與協同、AI倫理與素養、AI教育與職訓、機器代人、國家安全等問題對香港發展均舉足輕重,亦是筆者針對“人工智能+社會科學”跨領域研究的重點方向。舉例,筆者曾向政府建議:

‧善用人工智能(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代理式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化各階級包括中、小學、高特教育及職業培訓等的教與學;

‧在社會人力資源調研中加入“非自然人”(包括“虛擬人”及“機器人”)在勞工市場的參與及其影響;

調研“非自然人” 如何影響勞工

‧加倍注意“人工智能安全”,特別是保障“大型語言模型”(LLM)擊襲及內容刪改的風險;等。

不謀而合,筆者的建議亦是在《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之重點考慮範圍之內。適逢行政長官正忙於編寫2025年《施政報告》,期望《報告》把“人工智能+規劃”納入其中,讓香港與國家同步制定短(2027年)、中(2030年)、長(2035年)綫的人工智能發展藍圖。

【知識庫】AI會引發哪些焦慮?

•AI在文案生成、設計、客服等領域展現高效率,導致許多白領和傳統行業工作者擔憂技能貶值和失業。

•AI技術發展迅速,如從GPT-4到GPT-5的突破周期縮短,使人感覺難以跟上技術,尤其理工背景受衝擊更大。

•年輕族群因應AI壓力出現注意力障礙、失眠和抗拒新技術,形成焦慮與過度努力的惡性循環。

•AI生成的文化產品缺乏人文味,衝擊傳統文化信仰和社會共同記憶。

•AI使人愈來愈依賴機器解決問題,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互動,可能造成孤獨感加劇和情感及倫理外包。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請記住,這28個名字!
我國科研人員開發可用於癌症免疫治療的“納米標記機器人”
五大洲代表確認出席香港國際中醫藥大會
名中醫落區義診!9月香港這場中醫藥盛會等你來打卡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