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鳴
昨日,由特區政府與香港貿易發展局合辦的第十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開幕,論壇的主題為“合作求變共建未來”。出席的6000名嘉賓來自多國政府、企業及組織,並將見證香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9份諒解備忘錄及合作協議。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致辭中表示:“香港是理想的共建‘一帶一路’樞紐,香港連結亞洲與世界,是超級聯繫人及超級增值人,香港充滿活力、創新及可持續發展,會繼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李家超首次把香港定位為:“一帶一路”樞紐,道出了香港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的獨特地位、顯著功能和重要作用。
“一帶一路”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此前,香港已成功舉辦九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吸引逾12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5萬名嘉賓參會,累計組織約5400場商務對接會議,支持超過2000個項目,促成30多項合作交易,涵蓋基建、金融、科技、綠色發展等多個重要領域。
香港舉辦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影響力越來越大,說明香港的功能得到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廣泛認可,也說明香港具有作為“樞紐”的多重優勢。隨著“一帶一路”深入推進,香港引擎和樞紐角色漸漸凸顯。不妨從以下角度觀察分析。
雙向門戶,促“內聯外通”
Archireef是一間研發人工礁盤,拯救瀕危珊瑚的本地初創公司,該公司三年前透過“一帶一路”論壇,配對到中東最大主權財富基金阿布扎比投資局的投資,獲邀到當地發展,成功“出海”。
這間公司的一位創始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東規模那麼大,我們很容易迷失,在營商環不斷改變的情況下,一個正確的對接可以幫我們節省幾個月時間。”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一帶一路”論壇成為企業“出海”的“領航燈”。事實上,無論是內地和本港企業“走出去”,還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企業“引進來”,都需要有人引導,香港正是最理想的“嚮導”。
在香港,“一帶一路”專員何力治頗為活躍。他早前率團訪問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共簽署21份合作備忘錄。何力治明顯地感到,各經濟體高度認可香港“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一是“一帶一路”國家高度認可香港的平台優勢,當地眾多“小而美”的商業化項目,渴望以香港為路演平台,尋求融資、專業服務及合作夥伴;二是內地民企、尤其是中小企業高度認可香港的“超級聯絡人”優勢,希望借助香港平台開拓國際市場;三是各方都高度認可香港在國際標準對接等領域的能力和經驗,希望能協助本地企業對接國際市場。
中國香港是世界上唯一同時擁有國家優勢和世界優勢的國際城市,香港已經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和把海外企業“引進來”的“雙向門戶”。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在與筆者的交流中多次表示,“雙向門戶”的大門越開越大,意味著“內聯外通”作用越來越大,在促進“一帶一路”的“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方面,香港的能量才剛剛開始釋放,未來肯定山高水長、天高地闊。
綜合服務,可“打包出海”
8月26日,“雙登股份”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這是內地一家科技型企業,企業負責人今年5月隨行政長官李家超率領的中東考察團出訪後,選擇以香港作為國際化平台,推動全球業務。
9月2日,哈薩克斯坦開發銀行在香港成功發行人民幣20億元點心債。這是哈薩克斯坦發行人在全球發行的首單人民幣債券、亦是中亞地區發行人首次到香港發行的債券。
筆者擔任外部獨立董事的“中國中鐵”,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經擁有很多大中型基建和工程項目。今年以來,這間公司加大在香港深耕,就是希望從這里向“帶路”國家展翅飛翔。
香港資本市場接二連三的重磅消息傳來,顯示出香港金融服務倍受青睞。
其實,香港的專業服務優勢不僅體現在資本市場,香港完全可以打造成“一帶一路”的“多功能綜合服務平台”。
香港是全亞洲保險公司最集中和保險密度最高的地方,香港管理大型基建項目風險的專業知識、豐富經驗與完善制度,可為“一帶一路”項目編織“安全網”。
香港擁有清關快、零關稅的優勢,香港機場連續14次獲選為全球最繁忙貨運機場,香港船舶註冊按總噸位計位列全球第四,可以為“一帶一路”項目提供高質量的物流服務。
香港是普通法地區,做出的法律仲裁受到全球140多個國家的認可,如今,國際調解院落戶香港,更給香港加分,香港可為“一帶一路”沿線交易及法律爭議解決提供高水平服務。
香港要做大“多功能綜合服務平台”,還可借助內地企業的力量,為“一帶一路”項目提供“打包服務”。
象“中國中鐵”這樣的“中”字頭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承攬了機場、鐵路、港口等大型基建項目,香港的金融、物流、保險、法律、會計、測量、設計等行業可與這些“中”字頭組成聯合體共同投標,透過一個個大型項目,把香港的綜合服務平台的功能放大,擴大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影響力。
人文交流,助“民心相通”
2024/25學年,吸引超過4000名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學生來港就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課程。在2024/25年度,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的各項相關實習和交流計劃共有約1400名青年人參加,涵蓋多個“一帶一路”國家。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畢業後,往往與香港保持密切聯繫,創建有價值的國際網絡,提升香港的全球地位和影響力,促進各領域合作,有助於築牢人文根基,促進民心相通。
這僅僅是開始,在促進“一帶一路”的民心相通方面,香港還有巨大的潛力可挖。
其一,從教育的角度看,香港擁有5間世界百強大學,名校的密集程度是全世界是少有的,香港可成為“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才培育基地。
其二,從文化的角度看,香港是國際化大都市,實行“兩文三語”,英語也是官方語言,無論是亞太、歐美、還是穆斯林國家的人士在香港生活都不感到陌生,香港可成為“一帶一路”國家各類人才的匯聚地。
其三,從生活便利度看,香港地處亞洲中心,飛往亞洲主要城市航程少於四小時,而全球半數人口在香港五小時航程範圍內,香港是世界公認的“自由港”,貨幣自由兌換,貨物自由進出,資訊自由,不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香港生活都會感到十分便利,香港可成為“一帶一路”國家高淨值人士休閒度假的目的地。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去年和今年來港調研時都反復強調,香港要善於把自身的發展放在國家大局下思考和謀劃,找准契合點。
由中國倡導的共建“一帶一路”是一盤“大棋局”,讓香港成為共建‘一帶一路’樞紐,順應了市場需求,彰顯了香港優勢,無疑找准了契合點。接下來,應通過實實在在的措施,把香港的優勢放大,讓香港成為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樞紐。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