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需要出門幾天,但家裏還有老人要照顧,怎麼辦?針對這一痛點,多地養老機構推出“短期託管”服務,為不少家庭解了燃眉之急。(9月10日《人民日報》)
我國九成以上老人傾向於居家養老,而子女臨時外出、保姆請假、老人生病術後短期照護等需求也客觀存在。在此背景下,短託養老的出現可謂恰逢其時。它既契合了老年人“不離家”的意願,又通過專業機構提供臨時照護,彌補了家庭養老能力的暫時性不足。這種“喘息”服務,不僅讓子女能安心處理急事,更能避免因長期照護壓力導致的“照護倦怠”,本質上是對家庭養老的有益補充。
隨着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推動短託養老服務常態化發展,已是勢在必行。從需求端看,“421”家庭結構(四位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讓照護老人成為沉重負擔。短託養老的優點顯而易見,靈活性高,能匹配子女出差、旅行等臨時性需求;專業性強,機構提供的護理、康復、餐飲服務比居家更周全;成本較低,與長期住養老院相比,短託費用多數家庭能夠承受。從社會效益看,發展短託養老不僅可以讓一些養老機構的空置床位流轉起來,實現養老資源優化配置,還能激活養老需求,創造就業崗位,可謂一舉多得。
然而,要讓短託養老真正普及,仍需破解幾個難點。首先是價格關,通過探索長期護理保險補貼、稅費減免等方式降低成本,讓其價格更親民,惠及更多家庭。其次是質量關,建立短託養老服務的標準化體系,讓短託養老可以實現菜單式選擇,同時,結合短託養老的個性化需求,推出更多“量身定製”內容,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和質量。再者是認知關,要改變“送父母進養老院是不孝”的觀念,尤其對於一部分失能老人居家養老的家庭來說,長年無休的照護會帶來體力和精力上的透支、心理上的失衡,需要喘息來適當放鬆。這也是更科學、更可持續的養老方式。最後是資源關,通過政策託底,鼓勵更多養老機構開設短託業務,避免“一床難求”。
目前已有不少城市開展短託養老服務。我們期待相關部門能加快布局,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推動短託養老從“可選項”變為“常選項”,讓老人們安享晚年,讓子女們照顧老人更從容、更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