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漢權
近代史的序章,中國的慘痛教訓早已證明“弱國無外交”。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因國力衰弱屢遭列強侵略,甲午戰爭的慘敗、八國聯軍的肆虐,無不印證了沒有實力的和平是脆弱的。從抗日戰爭的慘勝、1949年開國閱兵的僅17輛飛機,到今天能自主研發新型軍事設備,批量生產的東風導彈,還有航空母艦、殲型戰機……絕不遜色於美西方的軍事科技力量。今非昔比的中國,透過閱兵展示國防力量,本質是向世界宣告中國不再是任人魚肉,並且有能力捍衛國家主權與安全,有能力為地區穩定與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貢獻。而中國在戰後的行動亦展現了“大國擔當”,目前是聯合國“五常”中派遣維和部隊人數最多的國家,先後參加了24項維和行動,以實際行動守護世界和平。事實上建構“民胞物與”的和平發展新世界觀,中國是毫不含糊,一步一腳印在推動。
戰後,國際上一直有一些歪曲、美化侵略歷史的錯誤言論。例如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史實,更試圖復活軍國主義;否定中國在二戰亞太戰場持續及關鍵的貢獻,完全漠視中國14年抗戰的歷史。就抗戰勝利80周年,國務院宣布了十個相關紀念活動,以紀念抗戰勝利,當中除了九三閱兵,還有對抗戰戰士的致敬及慰問,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為題的主題展覽,和對重大戰役如九一八事變、南京大屠殺公祭儀式等相關紀念活動。此外,更鼓勵海內外同胞展開紀念活動,如10月25日前後,舉行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這是臺灣被日本殖民50年後重歸祖國的關鍵節點,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成果。
香港作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非是抗戰歷史的“旁觀者”,而是抗戰歷史的“參與者”。1941年12月,日軍進攻香港,駐港英軍、香港華人軍團等奮起抵抗,爆發了“香港保衛戰”,東江縱隊隨後亦以遊擊支援抗日力量,並策劃省港大營救,各軍隊總計數千名戰士為守護香港捐軀;抗戰期間,香港更是中國獲取國際援助的重要通道,大量藥品、武器通過香港九廣鐵路等途徑轉運至內地抗日根據地;宋慶齡、陳嘉庚、何香凝等人在香港組織抗日團體,募集捐款、支援前線。可見香港與祖國抗日的歷史記憶是共同的,“一國”根基深植於歷史血脈之中。
從教育視角看,九三閱兵所展現的和平價值甚具教育意義,閱兵當日,全港學生也應觀看閱兵轉播,共同參與、紀念並見證這得來不易的和平。擱筆之際,從外電新聞報道得悉,日本“呼籲”各國領導人不要出席九三閱兵,理由竟是中國“過分聚焦歷史”及“反日色彩濃重”。曾經在50年內兩次發動大侵略中國的日本,不單未有認真面對歷史,這是明目張膽的對他國外交的粗暴干預,由此再深思,中國九三閱兵更彰顯保衛國土並維繫世界和平的強大意志與力量,是應該而又必須的國家行為。
(作者係教育評議會會長、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