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晨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香港華菁會副秘書長、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郎元柯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研究生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 強調全力發揮香港制度優勢,鞏固國際中心地位,並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發揮“內聯外通”的功能,吸引更多企業利用香港平台“出海”。香港的“國際中心”地位根植於其世界級的金融、貿易、航運和專業服務能力。在全球經濟重心向東轉移、中國與東盟合作步入新階段的背景下,香港作為連接兩大經濟體的關鍵節點,其“超級聯絡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定位與戰略功能愈發凸顯。
2025年是中國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十週年,也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生效實施三週年。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實質性結束,有望進一步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動區域經贸合作升级。中國和東盟已連續5年互爲最大貿易夥伴。2025年前8個月,中国-东盟雙邊貿易總值達4.9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7%,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6.7%。截至2025年7月,中國同東盟累計雙向投資超4500億美元,中國企業在東盟累計完成工程承包額4800億美元。
香港是中國-東盟經貿合作的關鍵節點。香港是東盟與中國內地商品貿易的重要轉口港,兩地經香港的轉口貿易在二○二四年超6208億元港幣。2017至2022年,香港對東盟的向外直接投資總存量由4350 億元港幣增長至5730億元港幣。2022年,東盟為香港向外直接投資第三大目的地。2023年,東盟為香港第六大外來投資來源地,東盟對香港的外來直接投資達4528億元港幣。2017至2023 年,母公司位於東盟的香港辦事處數量由586間上升至648間。
面對中國-東盟經貿合作升級的歷史性機遇,香港可在充分發揮現有優勢的基礎上成為功能更全面、角色更主動的“戰略賦能者”和“資源整合者”,從而更好的實現其“超級聯絡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定位,為中國—東盟的深度合作提供更為堅實的支撐。
一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升級。香港作為全球領先國際金融中心,正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截至2023年底,香港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總值超過31萬億港元,其中64%的資金來自非香港投資者,淨資金流入同比增長超過3.4倍。香港亦是亞洲區內最大的對沖基金中心和跨境財富管理中心。2025年《施政報告》提出持續強化股票市場、構建國際領先的債券市場及蓬勃的貨幣市場、促進保險業與資產及財富管理業發展、加速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及推動金融科技和綠色可持續金融發展等一系列舉措。報告強調要利用與人民銀行的貨幣互換協議設立新的“人民幣業務資金安排”,並研究推動人民幣與區內本幣在港進行更便利的外匯報價與交易。這有利於鞏固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樞紐的地位(處理全球約80%的離岸人民幣結算),有利於在香港為日益增長的中國—東盟經貿活動提供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人民幣融資方案。
二是供應鏈網絡重構與企業“出海”平台搭建。貿易是香港經濟的命脈,去年貿易額是本地生產總值的3.6倍,位列全球第三。受地緣政治演變和美國關稅戰影響,全球供應鏈網絡正遭受破壞,並處於動態重構過程之中。《施政報告》提出政府會繼續爭取盡早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並在今年成立吉隆坡經濟貿易辦事處(經貿辦),深化於東盟及周邊國家的經貿推廣。《施政報告》把握全球供應鏈數字化、綠色化的趨勢,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政策。在硬件上,通過建立通達內陸的“鐵海陸江”立體聯運體系,並與“一帶一路”地區建立“伙伴港口”關係,提升物流效率。在軟件上,報告強調推動貿易數字化,例如推進“貿易單一窗口”與東盟的連接探討,以及利用金融科技優化國際大宗商品交易流程。這些舉措有利於香港鞏固其國際物流樞紐地位,通過提供高增值、數字化供應鏈管理服務,滿足中國與東盟之間日益豐富的貿易需求。《施政報告》提出整合香港的外地辦事處,包括投資推廣署、香港貿易發展局(和香港駐內地的辦事處,組成一站式平台,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出海專班”),並將推動內地銀行在港設立區域總部,以輻射開拓東南亞市場,並組織銀行及中小企實地前往越南等市場考察。
充分把握中國-東盟經貿合作升級機遇將為香港國際中心地位注入新的時代內涵與發展動力。在新的地緣政治經濟環境下,香港需進一步主動創造商機,深度嵌入到內地企業開拓東盟市場的全鏈條之中,更高效地服務於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大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