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曾悠、梁嘉豪:關於完善澳門生育支持政策的思考-紫荊網

【紫荊論壇】曾悠、梁嘉豪:關於完善澳門生育支持政策的思考

日期:2025-04-02 來源:紫荊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曾    悠 |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

梁嘉豪 | 澳門經濟民生智庫理事

 

 

生育率下降是全球發達國家和地區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澳門近年來也不例外。本文通過對2019-2024年澳門生育狀況進行簡要分析,探討近年澳門生育率下跌的原因,同時在此基礎上提出若干完善澳門居民生育政策的建議。

 

引言

 

2018年,澳門每千名女性的活產嬰兒數再次跌破1,000名,此後持續下降至2023年的586名,遠低於維持人口更替的最低要求(2,100名);2024年前三季度澳門出生嬰兒數量為2,620名,仍處於近年的低水平。如不能及早延緩並改變這種少子化趨勢,澳門作為人口不足70萬的微型城市,將面臨多方面的負面影響。

短期內,少子化意味着新生人口數量減少,並進一步導致澳門總體人口規模呈現縮減趨勢。由於澳門人口基數小,人口減少的負面影響將更為顯著。同時,少子化會導致教育資源供需失衡,幼稚園至中學階段出現收生不足現象,影響中小學可持續發展和資源合理配置。在消費市場方面,少年兒童人口數的減少導致兒童用品、教育服務、少兒保險等消費需求下降,影響相關行業發展。

中長期內,新生兒的減少將直接影響澳門的勞動人口供給。隨着時間推移,勞動力短缺問題將逐漸顯現;同時消費內需下降,影響各行業運作,進而影響澳門中長期經濟增長。此外,少子化還使青壯年勞動力承擔更重的養老負擔,對澳門社會保障體系的可持續發展提出更高要求。青年人口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傳統技藝的學習和傳承,使文化傳承難度有所增大。

面對少子化所帶來的各種現實挑戰,澳門特區政府已明確政策方向,《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提出,「為提升家庭的生育意願,創造多生優育的條件,持續推行家庭友善政策,為婦女提供配套的支援措施,發放生育津貼等。」過去五年中,澳門受到三年疫情衝擊,市民對經濟前景的信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儘管特區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措施,如發放生育津貼、提供生育扶助、增加托額等,但成效尚未明顯;疫情後,澳門宏觀經濟復蘇趨勢持續,數據表現亮眼,全社會對未來發展的信心逐步恢復。第六任澳門行政長官岑浩輝先生在其競選綱領《奮發同行 持正革新》中提到重視解決澳門少子化問題,並具體提出「研究完善生育支持的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提高基本生育和兒童醫療公共服務水平。」這一政策思路是一個涉及多維度、全鏈條、體系化的系統工程,旨在從生育、養育到教育等各個環節為家庭提供全面且有針對性的支持和激勵,以更好應對澳門少子化問題。
 

近年澳門生育狀況簡析

 

新生嬰兒數量與生育率雙雙下滑。新生嬰兒數量的變化是反映生育狀況的重要及直接指標之一。官方數據顯示,澳門新生嬰兒數量由2019年的5,979名大幅下跌至2023年的3,712名,四年間累計跌幅高達約38%;與此同時,本地人口總和生育率也呈現下滑趨勢,由2019年的每千名女性活產嬰兒1,340名下降至2023年的799名,統計納入非本地居民後,2023年總和生育率為586名。

值得注意的是,澳門的生育率與香港相近。2023年,香港總和生育率(按每千名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的女性人口計算)為751名,與澳門的799名接近,說明澳門和香港情況相近。

初婚初育年齡上升,適婚適育人口減少。近年來,澳門社會的晚婚現象愈發普遍,初婚初育年齡持續上升及適婚適育人口減少的情況尤為引人關注。據澳門統計數據顯示,女性初婚年齡中位數從2019年的29.1歲上升至2023年的29.5歲,男性則從2019年的30.2歲上升至2023年的31.2歲。2023年新生嬰兒母親的年齡中位數由2019年的30.7歲上升至2023年的31歲,父親則由2019年的32.5歲上升至2023年的33.4歲。數據反映了澳門青年對於婚姻和生育的態度愈發謹慎,晚婚晚育現象愈發普遍,並且有持斷推遲的可能。

在澳門本地人口中,適婚適育年齡人口的減少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從數據來看,不包括居澳外地僱員及外地學生的澳門居民中,25-34歲組的適婚適育年齡人口由2019年的8.6萬人下跌至2023年的8.2萬人,其佔本地人口的比例也由15.4%下降至14.4%。此外,隨着適婚適育年齡人口的減少,結婚宗數也相應下降,從2019年的3,724宗下降至2023年的3,168宗。適婚適育年齡人口的減少與結婚宗數下降情況密切相關,加上年輕一代的生育意願有所降低,出生人口數量直接受到影響,在市民收入未完全恢復、缺乏有效創新政策等情況下,預計未來幾年內難以大幅提升新生嬰兒數量,出生率或會維持低位徘徊。

住戶結構變化與生育率下降的關聯。住戶結構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澳門生育率下降的情況。據統計數據顯示,澳門的住戶數由2019年的19.75萬戶增加至2023年的20.44萬戶,然而平均成員人數卻從每戶3.03人減少至每戶2.85人。其中,1人戶數量由2019年的3.01萬戶增加至2023年的3.39萬戶,2人戶數量由2019年的4.68萬戶增加至2023年的5.92萬戶,而3人和3人以上住戶數均呈現下跌趨勢。伴隨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及社會老齡化,澳門衍生出越來越多的少於3人小住戶,無子、單親、獨居老人、單身人士等小型化、核心化家庭住戶結構逐漸成為主流,住戶規模不斷縮小。

澳門新一代青年婚育意願不高。為更深入了解澳門居民的婚育意願,澳門婦聯總會長期關注家庭發展議題,積極開展相關調查。繼2019年、2022年進行生育意願調查後,該社團於2024年4月再度開展了澳門居民婚育意願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五成半受訪者認為25-29歲是最佳婚育年齡,然而實際數據顯示,居民婚育年齡普遍晚於這一理想年齡,反映出現實中居民的婚育年齡與理想之間存在一定差距。

在生育意願方面,居民生育意願平均分為4.76分(滿分10分),相比2022年生育調查的6.33分下降了1.57分,說明居民生育意願有所降低。從年齡分組看,「零零後」(2000年後出生居民)受訪者生育意願最低,僅為4.02分,「九零後」(1990-1999年出生居民)受訪者生育意願為4.54分,而「八零後」(1980-1989年出生居民)受訪者生育意願為4.81分,適婚適育青年的生育意願普遍不高。

由此可見,澳門社會近年來呈現出初婚初育年齡推遲、適婚適育人口下降、新生嬰兒數量和生育率雙降、住戶結構小型化等特點。這些變化不僅反映了澳門人口發展的現狀,也對未來人口結構產生了深遠影響。為應對這些挑戰,政府和社會各界需有效探索其原因,營造一個更加有利於生育的環境,提高年輕人的生育意願和生育能力。
 

澳門生育率下降成因初析

 

一是生育成本高。房價高昂、物價上漲等現實問題,使得結婚、養育子女的成本節節攀升。然而,近年青年工作收入增長不明顯,疫情後部分工種的收入甚至大不如前,與養兒成本增加的情況不相匹配。在澳門,置業是許多青年的奮鬥目標,但有能力置業的年輕家庭在購房後亦需耗用大量積蓄,已置業青年需為房貸還款,未置業青年則需負擔房屋租住開支;在居住成本已佔收入大部分的情況下,如再額外增加食物、衣物、教育、醫療等各項生育支出,家庭經濟狀況較難維持。因此許多青年在面對生育問題時,在家庭經濟及養育質量兩方面產生憂慮,從而不得不選擇推遲或放棄,以免給家庭經濟帶來更大負擔。經濟負擔及對未來的不確定,直接導致了青年人口生育意願降低。

二是社會供養老齡人口壓力增加。隨着澳門人口老齡化發展及家庭結構轉變,越來越多家庭面臨供養照顧長輩的重擔。過去,多數家庭秉持「多子多福」觀念,單位家庭中兄弟姐妹眾多,父母步入晚年後,供養責任由子女共同分擔,一定程度上可減輕各自的經濟壓力;現時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往往需要由夫婦雙方共同承擔供養雙方父母四人的重任,生育將意味著要在本就緊張的經濟狀況下,加上「上有老下有小」的雙重負擔,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家庭在面對生育問題時,不得不進行更加詳細與長遠的考量。

三是青年工時長及工作壓力大。在當今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中,青年人工時越來越長,工作及生活壓力日益增大。雙職及輪班工作家庭增加,低薪酬、高工時、過勞等情況常態化,「上班定時打卡、下班待命、線上隱形加班」的現象使得青年很難在繁忙的工作與家庭間找到平衡。長工時和工作壓力削弱了青年對生育的興趣和熱情,他們無法分配額外的時間和精力照顧子女,部分青年索性選擇將更多精力投入到事業和個人發展上,期望先賺錢而非生育和養育孩子。

四是青年人生規劃與生育间的矛盾。青年的教育水平、價值觀、生活方式和婚育觀念已發生深刻變化。隨著社會對學歷的要求提高,一般青年大學畢業後已達22-23歲,部分青年選擇繼續修讀更高學歷學位,初出社會時間延遲,青年成家及生育計劃同步延遲。此外,青年更加注重個人興趣及發展,追求自由多樣的生活體驗,與傳統的、較為單一的家庭生活相比,更傾向於充滿挑戰和樂趣的生活方式。此外,青年人口的興趣愛好也更加廣泛多樣,更願意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如旅遊、健身、飼養寵物等。當生育與興趣愛好或人生計劃發生衝突時,青年往往選擇優先考慮自己的發展和興趣,選擇推遲或放棄婚姻及生育,以免影響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生活質量。

五是女性角色轉變影響生育決定。隨着時代變遷,女性在當今社會的角色發生巨大轉變,不再只是家庭中的生育者和照顧者,而是成為了職場上的重要力量。這種社會角色的轉變,使得女性在生育決定上擁有更多自主權和選擇權;與此同時,職場工作佔用時間越來越長,成為母親需要克服的困難較過往增大,對女性生育意願構成負面影響。

六是中產階層人口數量增多與優生優育理念。隨著澳門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產階層的人口數量不斷增加,也更加注重生活質量和子女的教育質量,在生育問題上更傾向於優生優育理念。他們認為,與數量相比,孩子的生活質量和教育水平更為重要,因此他們往往選擇只生育1-2個孩子,將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已出生子女的教育和培養上。

七是房屋政策與生育激勵機制不完善。澳門的房屋政策未能對生育提供有效支援或激勵,例如經濟房屋。經濟房屋是指澳門政府直接出資興建,或通過開發商興建的資助出售房屋,然而法律明確規定,曾轉售經濟房屋單位的所有人(業主)及其家團成員將不得再次申請取得經濟房屋,這意味著在政策限制下,家庭無法因為生育子女而轉換至面積更大或條件更好的經濟房屋居住;此外,生育相關的經濟補貼、產假等家庭友善措施相對鄰近地區也趨向保守,較難滿足當代家庭的需求。在缺乏激勵機制的政策環境下,較高的育兒成本和有限的居住空間令一些家庭對生育望而卻步,現有房屋政策又進一步降低了青年人的生育意願。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問題並非當下青年人口面臨的全部問題,青年人往往需要面對多個問題疊加的情況,在這些困難和負擔面前,他們對養育孩子感到不自信,從而導致生育意願降低。
 

完善澳門生育支持政策的建議

 

提升澳門生育水平,除推動澳門經濟持續復蘇,增強年輕家庭對未來前景的信心外,還必須構建一個多維度、全鏈條的政策體系,即從生育、養育到教育等各個環節為生育家庭提供政策支持。接下來本文將從營造社會氛圍、支持生育、養育、教育和資源整合等方面提供相關政策建議。

一是營造生育社會氛圍。新一代青年人的生育觀念正在改變,許多人更傾向於追求自由獨處、飼養寵物等新型生活方式,與上一代父母的成家立業觀念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全社會需要從小培養青年一代的家庭觀念,這不僅關乎他們個人的成長與幸福,也是對社會未來的責任擔當。

為此,建議特區政府充分利用各種社團和公共宣傳力量,與全社會合力營造一個更加積極的、鼓勵生育的社會氛圍。一方面,推動民間社團組織等各類家庭親子活動,如親子工作坊、家庭運動會等,讓人們在參與中體會家庭的溫暖與育兒的樂趣;另一方面,政府、媒體和學校應攜手合作,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社交媒體等多種形式,正面宣傳生育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對生育家庭的支持政策。例如,製作一系列以生育和家庭教育為主題的公益廣告、短視頻、專題節目等,展現家庭生活的美好瞬間和幸福故事,潛移默化增強青年對生育的積極印象,共同營造一個重視家庭、鼓勵生育的社會氛圍。

二是對生育環節的相關建議。在經濟激勵方面,建議大幅調升澳門出生津貼,給予每名出生嬰兒父母各1萬澳門元津貼,合共2萬澳門元,從而更好地支持新生兒家庭,減輕其經濟負擔,體現政府對家庭福祉的重視。

在生育保障方面,進一步加强孕期保健服務,提供免費或低成本的產前檢查、分娩服務,以及產後恢復指導,確保母嬰健康。由於澳門都市壓力增大等原因,不孕不育問題並非罕見。當前,澳門已有私立醫院成功運作醫學輔助生殖中心,為面臨生育難題的夫婦提供專業支持與治療服務。鑒於不孕不育問題的複雜性與多樣性,以及患者對醫療服務個性化、高效化等需求的日益增長,建議將現有輔助生育的《補助計劃》擴展至更多資質符合的私立醫療機構,而不僅限於當前的公立醫院。這一舉措將為不孕不育夫婦提供更多服務選擇,縮短輔助生育服務輪候時間。

三是養育及家庭友善的相關建議。養育子女至成年是一項長期且重要的經濟支出,建議特區政府研究發放持續性育兒津貼,同時設置津貼發放年限,如從孩子出生至完成初中教育,每月向父母發放定額育兒津貼(如每月2,000澳門元)。此舉旨在為家庭提供長期穩定的經濟支持,緩解父母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的經濟壓力,確保子女能够獲得良好成長環境和教育機會。

家長的陪伴是子女成長的重要助力。為增進親子關係,促進家庭和諧,建議特區政府為父母雙方設立專門的育兒假期制度。具體而言,建議規定父母雙方每年可各享有最多三天的有薪育兒假期,子女年齡應設定上限(如六歲以下),這些假期應靈活安排,以便父母能够根據子女的實際需要和家庭情况,選擇最適合的陪伴時間。

同時,持續向企業推廣家庭友善政策。鼓勵企業實施靈活工作時間和遠程工作模式,以便父母能更好地平衡工作與家庭責任。自2020年5月26日起實施的第8/2020號法律《修改第7/2008號法律〈勞動關係法〉》將產假期限從56天延長至70天,並針對產假薪酬作出了過渡性規定。在此期間,僱主在三年過渡期內被部分豁免支付產假薪酬的責任;同時,特區政府向符合條件的本地女性僱員發放產假薪酬補貼,金額上限等同於14天的基本薪酬。未來,建議研究統一公共部門與私營機構的婦女產假天數,透過補貼措施支持澳門婦女享有逐步調升的產假天數。

在托育服務方面,建議不斷完善公共及私營部門托育服務體系,提供安全、優質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減輕家庭照料負擔。在親職支持服務上,建議政府與專業團體合作,為新手父母提供家庭諮詢、家政服務等支持,幫助家庭解決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育兒知識培訓、整合親職資源、家庭矛盾調解等。

家政服務員是澳門雙職工家庭照料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手。為了進一步滿足這一需求,建議特區政府持續拓寬家政服務員引進渠道,加強對其進行職前專業培訓,並建立優、劣質家政服務員信息數據庫。同時,提升職業中介服務質量,確保本地有育兒需求的家庭能够在合理的成本範圍內找到具備良好素質的家政服務員,有效減輕家務和兒童照料的負擔。

四是教育和親職的相關建議。為構建一個更加公平、高效的教育體系,建議特區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提升基礎教育質量,這意味着確保每所學校都能有先進的教學設施、優秀的師資力量和豐富的教學資源,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此外,通過政策傾斜和資源整合,特別關注弱勢兒童享受高質量教育資源,保障教育公平。

為減輕家庭教育負擔,建議設立多樣化的獎學金項目,鼓勵和支持在學術、藝術、體育等方面表現良好的學生,並定期擴大受惠學生範圍。同時,還須為優秀學生提供海外交流、實習實踐等拓展機會,通過這些措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勇敢追夢。

當前,澳門學生面臨着較高的課業要求。在追求高質量教育的同時,建議教育部門適度減輕學童課業負擔,引導學校合理安排作業和考試時間,讓孩子們有更多時間用於休息和身心放鬆。同時,應加强對課餘補習班的監管力度,規範市場秩序,避免學童在校內學習和課餘補習時間過長,影響睡眠休息。此外,還可積極拓展海內外升學渠道,為青年提供更多學習和發展機會,例如為學生提供更多留學和交換生項目,幫助他們拓寬視野、增廣見聞、提升競爭力和抗逆力。

綜上所述,通過構建組合拳式的政策體系,全面覆蓋生育、養育、教育、就業等多個環節,為家庭提供全方位支持,從而有效激勵生育,緩解少子化問題,逐步促進澳門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5年1-3月號

紫荊論壇1-3月78封面Final_OL 2

來源:紫荊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藍皓源 校對:楊晨 監製:張晶晶
工信部:“十四五”推進新型工業化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
國慶煙花匯演10·1香港上演 3萬枚煙花閃耀維港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召開會議統籌內地國慶黃金周旅客訪港的預備工作
香港中醫醫院與三間本地大學簽署合作協議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