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首八個月,香港首次公開招股(IPO)集資金額達1,345億元,同比飆升579%!總集資金額達3,688億元,同比飆升322%!
香港交易所近日公布的一組靚麗數據,讓一年前還被戲稱為“金融遺址”的香港,如今國際金融中心氛圍拉滿。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這場“資本盛宴”會否延續?帶着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身處“盛宴”最中心的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陳翊庭。

“資本盛宴”從政策驅動走向基本面驅動
在陳翊庭看來,從anything but China,到buy China,港股市場的春天似乎來得令人猝不及防,卻實則順理成章。簡而言之,當中國資產價值發現,遇見全球資產再配置,便有了香港的“資本盛宴”。
回顧過去一年,陳翊庭認為,港股“熊”轉“牛”的拐點,就在2024年9月24日中央打出政策組合拳之後。數據顯示,港股市場有史以來交易量最高的20個交易日,都在9.24之後。隨後的兩周,在政策驅動下,港股和內地股市掀起一波猛烈行情,指數大漲,內地股市日成交量一度達到3.1萬億元,港股成交量更在兩周內三次破紀錄,分別達到4600億港元、5006億港元和6200億港元。
陳翊庭說:“當時很多外資機構是‘被迫進場’——快到年底了,不進場業績會落後,進場又不知道買什麼,也有人擔心‘進去後回調會虧死’。但從那之後,外資機構開始主動研究中國市場。”
陳翊庭表示,今年1月起,中國股市行情就從“政策驅動”轉向“基本面驅動”。隨着春節期間DeepSeek的橫空出世,以及內地龍頭企業赴港上市,外國投資者研究發現,中國有大量優質企業,產業布局也很合理。有機構專門研究了整個供應鏈後甚至發現,“把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到印度等地區”根本不是幾年能實現的,甚至可能永遠無法完全替代——因為儘管其他國家在追趕,但中國發展得更快。“於是外國投資者開始願意加倉,她說:“我覺得這種熱度還將維持。”
陳翊庭指出,“港股靠南下資金撐着”的說法完全是錯覺。南下資金僅佔港股日均交易量的兩成多,其餘的七成多是全球各地的外資——東南亞、歐洲、美國的都有,分布很均勻。
陳翊庭說:“年初時,確實有很多‘賺快錢’的資金,比如對衝基金,因為看到去年年底的行情,快速入場;但隨着龍頭企業上市,主權基金、養老基金等長線基金紛紛開始配置港股,現在對衝基金和長線資金的比例很均勻,市場很健康。”
陳翊庭告訴記者,最近一位長線投資基金的負責人見到她時嘖嘖稱讚:“港股太爭氣了,給我們提供了這麼多機會!”陳翊庭解釋道:“長線資金投資周期往往長達5年至10年,非常看重政策的穩定性。中國的政策大方向非常明確,每5年都會制定一個發展規劃,很容易預判;反觀美國,關稅、移民等政策翻來覆去,和盟友的關係也時好時壞,政策不確定性太高,要做5年投資規劃太難——所以他們反而覺得中國市場更靠譜。”
成為香港交易所的“掌舵人”後,陳翊庭成了“空中飛人”。她一年至少飛倫敦5次-6次,美國2次-3次,中東、東南亞也常去。她也因此得以更近距離,更全面地洞悉外國投資者的變化。
陳翊庭笑言:“現在我還挺受歡迎,歐美投行經常邀我參加午餐會,一次召集20個至30個機構投資者,大家邊吃邊聊,有時候兩三個小時下來,一口飯都沒吃,全在回答問題。因為他們覺得我能提供“立體認知”——畢竟我天天接觸企業和投資者,知道市場真實情況。”
陳翊庭表示:“兩三年前,外國投資者問得最多的是‘政策會不會變’,以及中國的房地產、地方債、消費疲弱、年輕人就業等被放大的問題,還會問‘中國企業家是不是躺平了’。今年一大批科技企業上市後,他們很吃驚,問:‘怎麼突然冒出這麼多好企業?之前怎麼沒發現?’我說‘只是你們沒注意,中國企業家不是躺平,是低調’。現在,他們越來越關心中國企業的新動態,最近還很關注企業怎麼“反內卷”。從關注政策到關注基本面,這個變化特別好。”
陳翊庭還分享了很多細節,比如國際航班上外國面孔多了;參加上海車展的外國人也多了,還看的特仔細,360度拍照。
IPO市場供需兩旺
陳翊庭告訴記者,港股IPO的熱度還在持續,可以說是供求兩旺。
陳翊庭認為,需求端強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全球投資者正在進行資產重新配置。過去幾年很多基金都重倉美元資產,目前考慮到估值、地緣政治等因素,普遍需要分散投資,但又面臨“資金無處安放”的問題——黃金、虛擬貨幣等資產已經累積了較大漲幅。而港股恰好有一批龍頭企業和高成長企業的IPO,對他們來說是很好的選擇。
陳翊庭舉例道,今年某大型科技股IPO,僅中東一家主權基金,就作為戰略投資者認購了5億美元。對於這類資金規模巨大的投資者,通過IPO入場遠比在二級市場分批買入更划算——若要在二級市場買5億美元的股票,不僅要分很多批,還可能推高股價。
至於供給端,陳翊庭透露,目前上市科正在處理的上市申請超過200宗,其中接近一半來自科技企業,主要集中在依據《上市規則》18A章節(以下簡稱18A章)申請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及依據《上市規則》18C章節(以下簡稱18C章)申請的特專科技企業。
而且,陳翊庭說:“我們擁有一大批優秀的創業者和科創企業,對IPO供應端我從不擔心。”
陳翊庭表示,值得注意的是,現在IPO認購中外資佔比很高——尤其是高新科技企業,外資認購佔比往往高達7成至8成,涵蓋歐美、中東、東南亞等全球各地的投資者。
陳翊庭同時強調,港股市場的再融資也非常活躍,今年再融資金額已經超過IPO的兩倍。據陳翊庭介紹,不少希望大額投資的機構,往往會等着企業增發時入場,避免在二級市場分批買入推高股價。今年以來,不少科技企業的“閃電配售”,就吸引了大量大型機構投資者資金,而且不少公司再融資規模都超過了IPO融資規模。
持續提升包容性成就“巨無霸”
陳翊庭反覆強調香港交易所作為交易和融資平台的“包容性”。
在被問及香港交易所上市的中小企業眾多,將來會不會有一家比肩英偉達的科技龍頭時,陳翊庭說:“我沒法預測具體時間,但對此一點都不擔心。騰訊2004年上市時就是個做遊戲的小公司,當時誰能想到它會成長為今天的‘巨無霸’?”
在陳翊庭看來,包容性是香港證券市場的一大優勢——投資者群體非常豐富,有的喜歡英偉達這種大公司,有的偏好“尋寶”潛力股,無論公司大小,都能找到適合的投資者。很多人眼中的‘玩具店’或‘奶茶店’,我們的投資者卻看到了‘IP’和‘連鎖模式’的潛力,願意給出更高的估值。作為交易和融資平台,香港交易所歡迎所有符合上市規則的公司來上市,沒有賽道偏好。她說:“只要投資者認可,我們就充分包容,我們希望儘量為投資者提供豐富的選擇。”
她補充道:“30多年前入行時,我是做IPO的律師,自此與IPO結下不解之緣。這30年間,遇到過無數次關於港股上市企業會不會枯竭的質疑。當年做H股IPO,有人擔心資源枯竭,後來銀行、保險公司、民企、科創企業……一波接一波的企業陸續來上市;2018年香港上市改革推出18A章,現在已經形成生物科技投融資生態圈;之前大家還追問18C章推出後為什麼沒企業申請,我當時也天天盼着18C科技公司IPO,現在我們已經迎來了三家18C上市企業,還有十多家18C企業提交了上市申請。
而香港交易所的包容性,也恰恰來自於一次又一次的上市制度改革。陳翊庭說:“十年前,來港上市企業必須是有連續盈利和營業收入的成熟公司。2018年啟動上市制度改革以來,我們陸續推出了18A章和18C章,突破了盈利和營收限制,甚至未商業化的科技企業,只要能夠得到投資者認可,企業也有融資需求,就能上市。
香港交易所對於與其他交易所的合作也持開放、包容的態度。陳翊庭表示,香港交易所也一直支持企業根據自身需求,自由選擇“A+H同步上市”、“先A後H”或“先H後A”上市,三種選擇都早有先例,且路徑通暢。近年來,在內地企業“出海”熱之下,不少A股龍頭企業赴港上市,募集到的國際資金,很好地支持他們海外業務拓展。
她強調,研究表明,“先A後H”上市的企業,今年年初到現在,其A股的成交額在H股上市後平均上漲了15%左右。陳翊庭說:“香港交易所一直致力於與內地交易所形成優勢互補,攜手服務好實體經濟。”
香港交易所近年來也不斷加強與國外交易所的合作。陳翊庭舉例道:“今年就有幾家東南亞企業來港發行新股,前不久我們還迎來了首例哈薩克斯坦企業在香港交易所和阿斯塔納國際交易所的同步上市。”
陳翊庭告訴記者:“在亞洲地區的國際證券市場,港股在交易量、上市公司數量、融資額等方面都是比較領先的。一些規模較小的交易所因沒有足夠的企業儲備,很難吸引國際資金。隨着港股回暖,交易量明顯提升,最近我們團隊和很多區內資產管理機構、交易所接觸,他們都願意與香港交易所合作,“借港股東風”——發行以港股為基礎資產的ETF或衍生產品,既帶動了當地交易所的流動性,也能進一步提升港股的流動性。
補齊短板不斷豐富“貨架”產品
陳翊庭坦陳,香港交易所雖然在傳統股票和衍生品方面做得不錯,但也有短板——債市及大宗商品仍有提升空間。
“如果說美國市場‘貨架’上有10種產品,我們現在只有3、4種,是沒辦法全方位競爭的。”陳翊庭說:“所以今年我們會在FICC領域,即固定收益(Fixed Income)、貨幣(Currency)、大宗商品(Commodities)投入更多資源。”
陳翊庭表示,當前許多外資機構都在尋找美債的替代品,中國國債信譽好、價格穩,其實是很好的選擇。但外資機構普遍認為,中國國債流動性和風險管理工具不夠多,所以我們要儘快補齊這方面的短板。
在大宗商品方面,擁有149年曆史的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屬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LME)是香港交易所的全資子公司。交易品種有銅、鋁、鉛、鋅、鎳和鋁合金,交易所的價格和庫存對世界範圍的有色金屬生產和銷售有着重要的影響。
陳翊庭告訴記者,倫敦金屬交易所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批准了由第三方建設運營的LME認可交割倉庫,以確保實物交割“有真實倉儲支撐”,從而保障交易真實達成。之前LME在亞洲的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及中國台灣都有倉庫,而“寸土寸金”的香港,則被認為不適合建LME認可倉庫。
如今,一方面中國已成為全球工業金屬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國,有大量的工業金屬交割需求;另一方面,特朗普關稅政策的搖擺,令大宗商品大幅波動,內地企業進行商品交割,若算上物流成本、時間成本,在香港設LME認可倉庫”的綜合成本其實更具優勢。
陳翊庭說:“因此,我們去年開始探討在香港設LME認可倉庫,本來以為能有1家到2家申請就不錯了,沒想到最終有8家倉庫獲批,且7月15日開業後不到一個月就滿倉了,可見需求很大。”
陳翊庭透露,香港交易所還將繼續推動互聯互通產品的不斷豐富,並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除目前推出的股票和ETF互聯互通外,債券通產品也會越來越豐富。她說:“我們的長遠目標是,投資者想交易任何產品,都能通過互聯互通機制實現。目前外資普遍有分散配置需求,所以互聯互通覆蓋的產品越多,越能吸引外資,也能讓內地投資者受益。
對於一些呼聲較高的產品和服務創新,陳翊庭也作出了理性回應。她指出,“新股通”推出的難度不小,例如,當前港股打新熱度已經很高,若開通“新股通”超額認購倍數會非常誇張。
陳翊庭介紹,香港交易所最近還優化了港股打新的回撥機制,取消了以往超額認購100倍以上時發行人必須將一半發行額回撥給公眾認購的規定。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吸引更多機構投資者積極參與。畢竟機構投資者比散戶更有議價能力,更有利於為新股定出一個合理的價格。這樣雖然散戶中籤率降低了,但是打新破發被割韭菜的概率也會降低。
她還透露,關於人民幣櫃檯納入港股通,香港和內地合作方一直在細化細節——技術上要做好系統對接,還要保證結算精準。目前雙方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相關準備工作,希望能夠儘早推出。
對於有人建議“港股24小時交易”,陳翊庭也表示,目前實現的難度很大。首先,交易所每天都需要在收盤後做系統維護和測試,推出24小時交易後,就沒時間做系統維護和測試,一旦系統出問題,可能會無法修復;其次,即便香港交易所員工可以24小時不間斷服務,還要考慮券商、銀行等機構的承受能力;而且,這樣的安排可能對散戶不公平——機構在全球都有交易員,還可以做算法交易,能24小時操作,散戶卻不可能24小時不眠不休。香港交易所更傾向於在市場達成共識的前提下“提升投資者便利”,比如在惡劣天氣下維持市場正常交易和優化港股通的交易日安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