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顯示,在北京部分社區,新能源車主可以像“點外賣”一樣為車充電了:只需在手機端上下單充電服務,選擇充電量,待移動充電車抵達自己設定的位置後,遠程開啓充電口,即可靜待車輛“滿電覆活”了。
目前,這一服務仍處於市場拓展初期。已有企業在北京、上海、河南等地的老舊小區、企業園區及部分高速服務區投放數十臺移動充電車。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給一臺車充滿電大約耗時一小時,收費標準參照區域內固定充電桩的價格,有的還設置了價格優惠時段。
移動充電車的出現,是對當前一些電動汽車充電痛點的迴應:有的公用充電桩“充電一小時,排隊四小時”,車位費遠高於電費;有的老舊小區,找桩難、安桩難、電網擴容難;還有部分高速路段仍無充電設施覆蓋。憑藉滿足車主“離車充電”“臨時補電”等現實需求,移動充電模式從傳統“車找桩”轉變為“桩找車”,對一些車主而言,的確省時省力。
儘管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網絡,充電桩建設持續提速,但伴隨新能源汽車行業迅猛發展,充電等配套設施從“夠用”到“好用”仍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140萬輛;而截至2025年5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1440萬台,當前桩車增量比為1︰3。
這些數字背後,有用戶的“里程焦慮”,也預示着巨大的市場潛力。長期以來,新能源汽車行業都在雙向發力:既向電池要容量,也向充電要效率。在家用桩、公共桩、換電站等現有模式難以覆蓋“最後一公里”的情況下,移動充電等新業態新模式的出現,顯示着充電行業持續的活力與廣闊的成長空間。可以說,“充電經濟”不僅關乎民生體驗,更是產業發展的關鍵增長點。
移動充電,展示了“創新引領發展”的一個典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科技與場景深度融合,多元解決方案不斷涌現,企業競爭推動服務持續升級。譬如,充電桩與機器人相結合的“無人駕駛充電桩”,就已經在探索如何替代眼下新興的人工駕駛充電車了,這不僅要具備完善的儲能設備集成技術,還要搭載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技術,實現自主避障、精準泊車等功能。更為超前的無線充電技術,則在思考通過道路下方的電線與汽車接收器的磁感應,實現讓電動汽車“邊跑邊充電”了。這些科幻遠景正在被逐步拉近,每一項創新應用能走多遠,也正是取決於科技迭代的速度以及與民生需求的契合度。
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認識到,充電技術的演進內生於城市資源與環境的約束。眼下,充電車在小範圍地進入部分社區和商圈,也正體現了城市管理者的謹慎態度。充電車能否準確停靠、是否佔用車道或車位、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都應在推廣前期得到充分評估與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