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法會今日10日通過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致謝議案,行政長官李家超對此表示感謝。他提到,政府會仔細研究和考慮各項建議,讓施政更能落到實處,讓市民更受惠。
李家超指出,今年施政報告以“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為主題,通過進一步改革和部署,制訂短、中、長期政策,同時作出多元發展的系統性布局。這份施政報告圍繞經濟和民生兩大主軸,通過改革發展經濟,讓社會創造財富、增加資源,讓政府提供更多服務,建造更多基建,達致我施政的最終目標——改善民生。這份施政報告結合了政府謀劃和民間智慧,是我們共同為香港創建未來的策略部署。
他感謝立法會議員在連續3日的致謝議案辯論期間,就施政報告中有關深化改革;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強化治理體系;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促進產業發展和革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鞏固香港國際中心地位;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強化房屋、勞工、醫療、社福措施等政策範疇提出不同意見。政府會仔細研究和考慮各項建議,讓施政更能落到實處,讓市民更受惠。
李家超表示,自己和團隊會繼續與立法會保持良性互動、緊密交流和協作。有信心在行政主導和“愛國者治港”原則相適應下,行政立法會共同推動施政報告的理念,帶領社會深化改革,心繫民生,發揮優勢,同創未來。
今日,多名司局長在立法會會議上就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致謝議案辯論(第四節: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豐富置業階梯、勞工支援和保障、醫療健康、社會福利和社會發展)致辭。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是新時代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香港在《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由去年的第九位大幅躍升至第四位,是歷來最高排名,亦為亞洲之冠,證明本屆政府搶人才的政策措施方向正確,成效顯著,並獲得國際認可。
陳國基指出,事實上,行政長官一直十分重視民生,改善民生亦是特區政府施政的最終目標,所以大家會在施政報告中看到很多改善民生的措施,當然施政報告中亦有不少振興經濟的措施。其實民生與經濟相輔相成──經濟發展為改善民生提供基礎,而民生改善又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過去三年,在本屆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多項客觀的評級和排名都證明香港在“一國兩制”下長期繁榮穩定的強大生命力。無論在貿易自由、金融中心地位、創新指數、人才排名以至競爭力都名列前茅。站在“由治及興”的關鍵節點,香港會同時面對挑戰和機遇,但憑藉獨特優勢和祖國的堅強後盾,香港的機遇一定會大於挑戰。
他提到,在以改善民生作為施政最終目標的方向下,政府致力推出不同政策措施支援勞工、提升醫療健康、豐富置業階梯、加強社會福利和促進社區發展。施政報告宣布推出青年人才培養計劃,更好裝備香港青年,擴闊他們的國際視野及建立大局觀。啟德“青年驛站”旅舍已開始試業,透過提供實惠的住宿和舉辦多元化交流活動,促進本地、內地及海外青年互動。在完善地區治理方面,18區關愛隊將展開第二期服務,政府按地區需要新增了三支關愛隊小隊,並優化了第二期服務的關鍵績效指標。政府亦會加強培訓,強化關愛隊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他強調,只要堅守“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的施政理念,行政立法機關齊心協力,社會各界團結一致,必定能克服困難,登上一個又一個高峰。
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表示,在今日的辯論中,多位議員均歡迎政府成立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他提到,工作組會在2025年第4季內召開第一次會議,以商討工作計劃框架,展開工作,並於2026年向李家超提交對策報告。
卓永興指出,在鼓勵生育方面,推出各項措施是要明確告知社會政府是重視和鼓勵生育,並在可行範圍內提供支援措施。就出生數字而言,新生嬰兒數目在2023和2024年均有所上升,逆轉了自2017年起連續6年下跌的趨勢。2024年的按年增幅更為顯著,共有36700名新生嬰兒,較前一年多約3500名,增幅約11%。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就推展醫療人手發展方面,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將於2025年之內向行政長官提交成立新醫學院的最終建議。為加強以預防為重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政府會於2026年內向立法會提交法案,賦權基層醫療署有效規劃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和資源運用。此外,《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將於2026年中實施,醫管局亦會加強晚期照顧服務。
盧寵茂指出,政府會在2025年底之前公布《中醫藥發展藍圖》,香港中醫醫院亦會於2025年底分階段投入服務,首年將會開展多項中醫專病服務。同時,政府會進一步完善醫療器械的監管法規,在2026年內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並且提交規管醫療器械的立法建議。
盧寵茂提到,在加強大灣區醫療協作方面,政府已經推出“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下一階段,政府會聯同粵澳政府有序地擴展救護車跨境轉運病人服務,包括實施雙向轉運,以及納入珠海市人民醫院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南沙院區2間指定醫院,預計可於2025年底前將試行計劃擴展至珠海市。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表示,今年房屋措施的主調是豐富置業階梯,鼓勵上進上流。隨着整體公營房屋供應的提升,以及公屋輪候時間的下降,房屋局可以加大力度,透過推出一系列措施回應市民的置業願望,並且優化相關機制,例如會將居屋綠白表配額比例由40∶60調升至50∶50,鼓勵更多公屋租戶購買居屋成為業主,循置業階梯向上流動,同時騰空原有公屋單位給正在輪候的申請人;由下一期“白居二”起,再增加1000個配額,總數達7000個;亦會推出資助出售單位“長者業主樓換樓計劃”,容許年滿60歲並擁有單位十年或以上的業主,可在第二市場出售原有單位後,購買一個較小或較偏遠的單位,地區分類會沿用房委會的市區/擴展市區/新界/離島四類。此舉既能夠協助長者騰出現金作生活費,亦都可以騰出市區或較大單位讓有需要家庭申請,達至雙贏局面。
何永賢指出,今年施政報告房屋措施的另一個重點,是進一步提升公營房屋建造的成本效益。房屋署將成立一個“項目促成辦公室”,由房屋署副署長帶領,以“推進及促成者”的思維模式檢視、理順及推進公營房屋項目,協調各部門加快完成工作。
此外,房屋局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有序落實“簡樸房”規管制度。《簡樸房條例》已於10月3日刊憲,並將於明年3月1日生效,為香港告別劣質“劏房”踏出很有意義的一步。在該條例生效當日,房屋局會為現存住宅樓宇分間單位進行登記,並給予寬限期進行改建成為“簡樸房”,及同步接受“簡樸房”申請認證,確保分間單位能夠以安全、衞生和合理的居住環境,方可合法出租作居住用途。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為配合國家科教興國戰略,今年施政報告清晰規劃香港發展的方向與重點,致力建設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並在中小學推動教育數字化,裝備年輕一代迎接未來的機遇和挑戰。為建設國際教育樞紐,新措施包括:成立“留學香港專班”,與相關政策部門及機構加強聯動,推出“Hong Kong: Your World-class Campus”大型宣傳計劃,制定宣傳策略,組織高校併船出海,推廣“留學香港”品牌,吸引海內外一流教研人才和學生來港升學和進行科研;推出高增值“遊學香港”活動,吸引非本地高中生來港體驗,增加對香港高等教育的認知與認同;另外,教資會亦會撥款4,000萬元資助八所資助大學加大國際和內地宣傳。
蔡若蓮指出,本地院校循序漸進以超額形式吸納非本地生自費入讀,將會調整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生學額上限,由目前40%增至50%;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的超額收生自資學額上限,亦由100%增至120%,支持專上院校擴大規模,提升質素,強化國際化與多元化的校園環境。現時每年15000個本地生的資助學額維持不變,各大學亦會以謹慎負責的態度,在配套和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以超額形式錄取非本地學生。
蔡若蓮同時感謝議員支持北都大學城的發展。行政長官在“北都發展委員會”下,成立“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由政務司司長擔任組長,成立調研專班,研究發展模式,實地考察不同地方大學城的成功模式,以及廣納意見。教育局會積極參與其中,加快發展北都大學城。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提到,由啟德社區隔離設施改造的“青年驛站”旅舍已於2025年7月開始進行試業,並已舉辦多項青年活動,營運團體正收集和整理青年的反饋,為2025年內正式開幕作好準備。“青年驛站”除了為內地和海外青年人提供經濟實惠的住宿,亦計劃於未來5年營運期內籌辦約100個不同類型的青年活動,促進內地及海外青年來港與本港青年交流。
麥美娟指出,民青局會在位於柴灣的青年廣場開闢全新互動空間及設置視頻工作室;“連青人網絡”現已有近20000個會員,南昌社區中心和毗鄰的通州街臨時街市會設置“連青人網絡”的實體互動平台。這兩個項目的首階段工程將在2025年底前完成。麥美娟續指,為回應青年對擁有自住空間的期望,政府繼續以多管齊下的方式推展青年宿舍計劃。現時在不同計劃下推出的宿位數目已由本屆政府接任時的80個,大幅增加到超過3700個。
麥美娟還表示,18區關愛隊將開展第二期服務,政府新增了3支關愛隊小隊,並優化了第二期服務的關鍵績效指標,讓關愛隊可按區情區需提升服務。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截至2025年8月,“搶人才、留人才”措施已成功吸引超過23萬名人才來港工作及發展。其中,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至今續簽情況理想,申請續簽率達55%。
孫玉菡表示,政府採取精準扶貧政策,將資源用於幫助最有需要的人。政府會聚焦以下重點:
增設6個社區客廳,加上已推出的9個社區客廳,預計共可惠及約7000個“劏房”戶,每年服務超過140萬人次;
取消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計劃名額上限;
推出“共建關愛社會資助計劃”,推動家族辦公室提供資源,推行惠澤弱勢社群的項目;
以試行方式,為離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計劃,並符合資格領取在職家庭津貼的住戶,提供有時限的現金獎勵,鼓勵他們自力更生;
於2026年中發表《香港精準扶貧工作成果報告》。
孫玉菡提到,跨境養老方面,參加“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的內地安老院總數已增至24家,覆蓋大灣區8個內地城市。政府將於2025年底前推出為期2年的試行安排,分擔參加計劃的長者在當地的部分醫療開支。同時,政府會進一步加強日間嬰幼兒照顧服務,預計由2026至2027年起3年內新增15所資助獨立幼兒中心,合共提供約1500個0至3歲的兒童日間照顧服務名額,比現時規模增加近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