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戰“以筆為幟”到AI智媒發展 海外華文媒體在滇論劍-紫荊網

從抗戰“以筆為幟”到AI智媒發展 海外華文媒體在滇論劍

日期:2025-09-08 來源:中國新聞網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以“致勝利 話復興 謀大同”為主題的第十二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7日在雲南昆明舉行。論壇回望歷史,重溫華文媒體在抗戰時期以筆為戈的擔當;也立足當下,聚焦華媒在服務社群、文化傳承、文明互鑑中的實踐;同時着眼未來,共話AI智媒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9月7日,第十二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在雲南昆明舉行。中新社記者劉冉陽攝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陳旭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今年適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希望廣大華文媒體繼續傳承民族精神和抗戰精神,廣泛團結海外僑胞,積極向國際社會宣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推動互利共贏的理念,以融通中外的表達講好中國故事,為中外文明對話和世界文明發展貢獻媒體力量。

雲南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李保俊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中國新聞社社長陳陸軍致辭。

華文媒體代表、香港《亞洲周刊》總編輯邱立本指出,當前,人工智能大模型、短視頻成為海外華文媒體的“新質競爭力”,《黑神話:悟空》《哪吒》等中國作品的海外熱展現了中國的“新質軟實力”,隨着越來越多非中文母語者開始關注中文內容,華文媒體需依託新形式實現文化創造性轉化,將前沿技術與人文關懷、價值思考相結合。

大會主題發言中,中國新聞社原社長章新新介紹了抗日戰爭時期海外華文媒體以筆為幟,記錄戰爭真相、揭露侵略暴行、突破殖民話語,宣傳支持抗戰的事蹟。他表示,海外華文媒體始終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世界和平的推動者、踐行者。

“如果說今日之中國已是‘世界之中國’,那麼‘中國敘述’也必然意味着文明間的對話。”如何以對話式“中國敘述”講好中國故事、促進文明交流?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楊慧林提出,對話式敘述需避免“單一主體論”與“自說自話論”,既不能用西方邏輯套中國思想,也能不固守傳統,要在差異中相向而行。

從新聞生產的流程革新到輿論場的格局重塑,AI正以不可逆轉的態勢改變傳統媒體生態。在圓桌對話環節,專家學者與華文媒體人圍繞“AI智媒時代華媒的發展路徑”展開探討。

9月7日,第十二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舉行圓桌對話環節。圖為圓桌對話現場。李嘉嫺攝

談及AI對於新聞採編的影響,香港有線電視集團新聞及資訊總監關慧玲表示,在AI的助力下,媒體通過智能編輯、智能剪片,大幅提升了新聞生產與分發的速度,從而能夠更快回應受衆需求。但AI的應用,也對新聞的真實性、原創性提出了挑戰。

新西蘭《鄉音》副社長陸欣讌也指出,很多年輕的新聞從業者習慣性用AI生成內容,這個需要媒體引起重視,要確保讀者看到的是真實新聞,而不是算法和科技製造的“幻象”。

對於海外華文媒體如何借力AI轉型突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原院長劉昶建議,海外華媒人應主動嘗試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並結合自身實際組織團隊開展專業培訓,通過學習及與同行交流掌握數字平台規律。

日本《中文導報》社長兼總編輯楊文凱指出,在AI應用方面,當前不少華文媒體面臨技術、資金、人才等難題,還受版權侵權、虛假信息等困擾,AI轉型期,須堅持原創與互動並提供可信內容,同時從成本控制、新媒體發展等方面發力,推動受衆從“讀者”向“用戶”轉變。

“AI正成為海外華文媒體發展的戰略轉機。”加拿大《蒐羅》雜誌社社長陳林指出,通過AI的數據分析與多語言翻譯技術,華文媒體的報道可以由“大水漫灌”走向“精準破圈”,讓中國故事更貼合不同海外受衆的認知習慣,打破跨文化傳播壁壘。

圖為中國新聞社副總編輯陶光雄(前排左一)向雲南省德宏州畹町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館長羅雲輝(前排左二)捐贈《生命線·滇緬公路》畫卷。李嘉嫺攝

論壇現場,中國新聞社向雲南省德宏州畹町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捐贈《生命線·滇緬公路》畫卷。

來源:中國新聞網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郭孟琦 校對:李博揚 監製:姚潤澤
請記住,這28個名字!
我國科研人員開發可用於癌症免疫治療的“納米標記機器人”
五大洲代表確認出席香港國際中醫藥大會
名中醫落區義診!9月香港這場中醫藥盛會等你來打卡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