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側彎成青少年健康“第三大威脅” 青春期是治療窗口期-紫荊網

脊柱側彎成青少年健康“第三大威脅” 青春期是治療窗口期

日期:2025-09-08 來源:中國青年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第一次聽到脊柱側彎這個詞很陌生,平時做的體檢也沒有這方面的篩查。”在北京兒童醫院脊柱健康夏令營訓練場地,家長鄭冠男對記者說。今年6月,這位來自齊齊哈爾的父親帶着12歲的女兒去醫院檢查感冒咳嗽。拍胸片的時候,呼吸科醫生提示女兒可能有脊柱側彎。經骨科進一步檢查,她的脊柱側彎已發展至30度。

“因為對脊柱側彎不了解,我們很怕做手術,孩子還這麼小,要在背上開那麼長的口子。孩子聽到自己確診脊柱側彎也哭了,在她的想象中這非常嚴重。她不敢讓小夥伴們知道,怕被他們歧視。”鄭冠男說。

脊柱作為人體的中軸骨,具有支撐、保護、運動等多重功能,是人們的“第二生命線”。然而,在我國,根據中華預防醫學會脊柱疾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前期流調數據,結合權威雜誌、國內專家共識預計,目前我國中小學生發生脊柱側彎人數已經超過500萬,並且還在以每年30萬左右的速度遞增。

脊柱側彎不僅影響孩子的體態,不美觀,還可能對心肺發育造成不利影響。此外,它還可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深遠影響。因此,脊柱側彎已成為繼近視、肥胖後的第三大青少年健康威脅。

近日,記者探訪北京兒童醫院脊柱健康夏令營,了解脊柱側彎的篩查與治療現狀。

孩子與家長走了許多彎路

像鄭冠男一樣對脊柱側彎不了解的家長並非個例。在北京兒童醫院骨科門診,每天都有數十個家庭帶着相似困惑前來求診。

脊柱側彎指脊柱在冠狀面上發生側方彎曲,形成帶有弧度的脊柱畸形。一般而言,脊柱彎曲度在10度以內被視為正常,超出此範圍則需干預治療。國家衞生健康委疾控局組織編寫的《兒童青少年脊柱彎曲異常防控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到,特發性脊柱側彎(指僅存在脊柱結構異常而無其他明確病因的側彎類型——記者注)發病原因不明,為兒童青少年脊柱側彎中最常見的類型,佔比約75%-80%,以青春期女性為主。特發性脊柱側彎依據年齡分為:嬰兒型,0-3歲;少兒型,4-9歲;青少年型,10-18歲。其中青少年型特發性脊柱側彎最為常見,佔特發性脊柱側彎發病人數的70%-90%。

山東德州的劉炳帶着10歲女兒求醫時,孩子脊柱側彎度數已從半年前的12度發展到30度。此前,當地醫院建議的吊單槓訓練收效甚微,後續佩戴的支具又讓孩子痛苦不堪。“特別硌,每天最多戴15個小時,孩子非常抗拒。”

這樣的治療彎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骨科主任醫師郭東見過太多。有家長輾轉多地,花費十餘萬元“保守治療”,最終仍逃不過手術;有孩子被不合適的支具磨破皮膚,反而加重病情。

“特發性脊柱側彎目前尚未找到確切病因。”郭東表示,“公眾常認為與坐姿不良相關,但研究證實二者沒有直接因果關係。”

病因不明也帶來系列難題。國家衞生健康委2021年發布的《指南》要求,將篩查納入學年體檢,但各地執行標準參差不齊。一些校醫僅靠目測和簡易角度儀檢查,“胖孩子易漏診,瘦孩子可能被過度轉診。”郭東說。

病因不明也導致治療標準混亂,市場亂象叢生。有家長花費數萬元購買“特效矯形器”,結果發現只是普通按摩器;一些機構將普通瑜伽動作包裝成“特效療法”,收取高額費用。

“隨着篩查推廣,大家越來越關注脊柱側彎,但許多治療機構不夠專業,市場比較混亂。不少患者像無頭蒼蠅一樣,得不到專業指導。”郭東說。

治療脊柱側彎不僅是骨科的事情

2014年,北京兒童醫院創辦國內首個脊柱側健康令營。“初衷是提供規範治療。”郭東回憶。當前國際認可的治療方案根據彎曲度數量化分級:輕度(25度以下)以觀察和針對性運動訓練為主;中度(25-45度之間)需嚴格佩戴支具;“超過45度通常意味着手術指標達到了”,需手術治療,規避心肺功能受損風險。

每年參加夏令營的30名患兒均處於青春期前後關鍵發育階段,大部分患有中度脊柱側彎。

“支具治療是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中度)最有效的保守治療方法,有效率達72%。”郭東強調佩戴時間的重要性:“研究表明,16個小時才剛剛起效,建議每天佩戴至少20個小時,佩戴效果與時間成正相關。”他比喻:“一棵小樹如果長歪了,在柔軟狀態時容易矯正,等長成參天大樹,再想矯正就難了。”

關於支具選擇,郭東推薦色努支具等具有抗旋轉作用的設計,並提醒“生長發育高峰期建議半年到9個月更換一次”。他還特別強調,佩戴支具期間運動量需增加:“體育運動時間最好是原來的1.5倍以上,來對抗支具對骨骼肌肉的不利影響。”

在9年的脊柱健康夏令營探索中,北京兒童醫院的醫生們越來越意識到多學科協作對於脊柱側彎治療的重要性。因此,夏令營彙集了骨科、精神心理科、臨床營養科等專家,教授脊柱側彎、支具使用、手術、心理健康、營養健康等知識。

“很多家長和孩子存在焦慮、恐懼心理,部分家長甚至為此長期失眠。”郭東說,因此夏令營專門安排心理專家進行疏導。營養課程則指導家長科學搭配飲食,“促進肌肉生長而非脂肪堆積,讓脊柱得到更好支撐”。

通過病友推薦,鄭冠男和女兒一起報名了夏令營。“我們更了解脊柱側彎,也知道在家裏怎麼訓練了,焦慮的心情緩解了很多。”劉炳也為女兒換上了在北京製作的新支具:“孩子覺得比之前的舒服,也願意佩戴了。”

抓住青春期治療脊柱側彎,與時間賽跑

“青少年時期是脊柱側彎的重點治療時期。但臨床工作中,我們見過太多因為‘等一等’‘再看看’而錯過最佳干預時機的案例。”郭東解釋,在青春期生長發育高峰階段,孩子的生長潛能最大,脊柱側彎有84%的機率會快速加重;而當青春期結束、骨骼發育成熟後,側彎進展的風險會大幅降低。因此,在骨骼成熟前進行干預是控制病情的關鍵窗口期。

“近年來,隨着學校和家長對青少年健康的日益關注,脊柱側彎的體檢和篩查也逐漸受到重視。在一些學校的體檢中,脊柱側彎篩查已被納入常規項目。通過專業的體檢,醫生能夠準確測量脊柱的彎曲程度,從而判斷是否存在脊柱側彎以及側彎的嚴重程度,患兒能夠在青春期得到及時治療。”然而,據郭東的臨床實際經驗來看,並非所有學校都進行了脊柱側彎篩查,尤其是一些偏遠或醫療資源匱乏的地區,學校體檢可能不包括這一項目。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是最佳防治策略。

對於家長而言,及時發現孩子存在脊柱側彎至關重要。在家可以通過兩個簡單方法初步篩查:讓孩子站直後觀察雙肩是否在同一水平線上,以及雙側後背是否對稱;或讓孩子雙腿併攏站直做前屈動作,家長從後方觀察其雙側後背是否對稱隆起。如果發現異常,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拍攝全脊柱站立位X光片,以明確側彎的程度和類型。

“我們希望有其他機構、醫院或志同道合的人能參與進來。”郭東表示,“如果認可我們的模式,未來也可以把經驗推廣到不同地區。”

結營當天,30個孩子趴在瑜伽墊上練習脊柱操。他們的脊柱還彎着,佩戴着矯正支具,但郭東知道,抓住青春期的尾巴,這些柔韌的“小樹”或將挺拔生長。“我們希望孩子們跑在時間前面。”郭東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江心雨 校對:李天源 監製:姚潤澤
李家超:與“一帶一路”國家簽署9份備忘錄及協議
李家超晤柬埔寨副首相孫占托
重磅醫學專家雲集香港國際中醫藥大會
百家知名藥企及高校參展香港國際中醫藥博覽會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