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燃新|跨越學系的創新學院 -紫荊網

教育燃新|跨越學系的創新學院

日期:2025-09-09 來源:香港01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教育燃新|跨越學系的創新學院

最近香港大學成立了創新學院 School of Innovation,首年只收25位學生,並不只看DSE 成績。它不隸屬於任何學院,而是特立獨行,強調解難創新,課程由項目帶動學習 project based learning 。

創新學院如何避開JUPAS的派位演算法,自行設立一套收生標準 (例如學生未報名,已要在升中六的暑假參加一個創業創新夏令營)?其做法能否成為先例?另外,創業和創新型的學生必定充滿創意,但如何確保學術水平?

我對創新學院的成立感到興奮。它重視橫向的融會貫通,並非是垂直、穀倉式 (siloed)的學系。如今,只有跨越才能回應急速變化的世界,培育同學捉緊問題的核心,學習提出方案去實驗和解決,比學科知識更重要。

(教育燃新提供)

這類跨學院的結構在香港並非首次,聽說港大的 Fintech金融科技學院,是商、法和工程學院的融合。然而,大學習慣了山頭主義,融會貫通在實質執行中仍有難度;有時,就算標題是跨科為本,也只是規定同學在不同學系多拿幾個學分,卻未必包括跨科碰撞後的領悟和創新思維的建立。

無論如何,我期待創新學院的發展。未來世界太多複雜議題,需要新生代以解難為學習的基石。我只是擔心,創新學院的本地生或會較少?因為家長同學都會認為創業創新的風險,畢業不會迎來穩定高薪的工作。

在AI時代,大學選科的遊戲弔詭的數十年不變,每屆狀元讀醫或金融,極少會選電腦工程,更少人讀環境相關學系,思考氣侯極端化。同學都清楚大學選科的策略玩法。JUPAS透過程式,按DSE分數,再配對同學的選擇,讓同學跌入不同課程。可惜,有時卻因同學太重視“安全”而錯失了入讀心儀學科,被困在毫無興趣的學系。

聽過許多奇怪例子,明明年青人有志在人工智能領域鑽研,但他選的心儀學系不在首三大,家人於是慫恿:港大排名高,不如報港大社會科學啦?雖說本科生的學習是通才的訓練,但社會學和人工智能,真是兩碼子啊。

世界在超乎想像的變。不出數年,中學生都能自學寫出最好的提示 (prompts),讓AI幫助學習,換來的卻是師生關係的衝擊,許多大學已思考如何回應,鼓勵學生能動性,並留白讓學生自行設計主修。

是時候討論何謂“有價值”的學位了嗎?我期待更多能拉闊未來視野的課程,它們讓學生擁抱創新、建立韌性的態度和多方面的技能。入大學,是為了看通未來社會的不確定,這種思維,可能是中學生涯規劃最忽視的重點。

來源:香港01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羅皓天 校對:但紅玲 監製:廖國良
請記住,這28個名字!
我國科研人員開發可用於癌症免疫治療的“納米標記機器人”
五大洲代表確認出席香港國際中醫藥大會
名中醫落區義診!9月香港這場中醫藥盛會等你來打卡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