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舞入戲,跨界融合創新爆點;薪火新生,青年傳承掀新熱潮;古今交融,數字賦能助新發展……近年來,一股洋溢着青春氣息的創新之風正吹拂着古老的梨園。傳統戲曲正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擁抱新潮元素,探索青春表達。
探索傳統戲曲新敘事
“川劇高腔亮一嗓子,硬是幺不倒台;古戲台上跳街舞,更是幺不倒台……”今年8月,重慶市川劇院與不齊舞團合作推出作品《幺不倒台》,將川劇的造型身段與街舞的動感節奏融合,並注入地道的重慶方言說唱,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川劇街舞。
“‘幺不倒台’是川渝地區方言,在戲班裏面是說角色演得好,觀眾不讓你下台,這是對演員的高度認可。”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說。
“街舞+川劇真的很棒!”“希望看到更多傳統文化結合新元素,迸發出新的生命力”……對此,不少網友給出了正面反饋。“我希望我們以後能夠更多地創造出一些傳統文化和潮流文化相結合的作品,通過這些跨界作品,使觀眾有一個了解傳統文化的新窗口。”重慶市川劇院青年演員萬玥含說。

川劇與街舞的結合是傳統戲曲尋求突圍之路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不同劇種表現形式的相互借鑑與融合,帶來了新的藝術效果。
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婺劇《三打白骨精》借鑑了川劇“變臉”的表演形式,白骨精扮演者楊霞雲通過變臉,配合服裝的瞬間更替,將角色的“皮、肉、骨”三重形態具象化。黃梅戲與樅陽腔等多聲腔的跨界融合催生出輕喜劇《湯生與鸝娘》,劇中樅陽腔的蒼勁與黃梅戲的柔美靈動碰撞交織,喚醒古老藝術的當代生命力。原創京劇《遲開的山丹丹》以現代戲劇的“小切口”敘事切入,在保留傳統戲曲唱詞合轍押韻文學特徵的同時,對唱詞、唸白進行了現代化創新。

為契合當代審美與精神需求,戲曲工作者還積極通過敘事改編和創新,將傳統戲曲融入現代社會語境。崑曲《重逢〈牡丹亭〉》運用倒敘手法使杜麗娘從“為情而死”的符號化形象,漸次蛻變為有血有肉的個體,她在還魂後仍直面現實挑戰,契合現代觀眾更易接受的“活在當下、把握此刻”的精神內涵。
關於崑曲《牡丹亭》的創新,崑曲小生演員張軍曾在採訪中表示,過去需要“拽”人來看戲,現在更多年輕觀眾主動走進劇場,這部戲為演員和觀眾提供了共同成長的機會。
新生力量入戲唱主角
今年5月,柳子戲“90後”演員尹春媛憑藉《玩會跳船》摘得中國戲劇表演領域的最高獎——中國戲劇梅花獎。這是青年演員崛起的縮影,折射出戲曲年輕化的發展趨勢。
當下,一批90後、00後的青年演員逐漸進入觀眾視野,扛起大戲唱主角。今年4月在南京首演的崑劇校園青春版《牡丹亭》由50名“00後”高校學生組成演出團隊,平均年齡不到22歲。6月甬劇《楊乃武與小白菜》傳承版在浙江演出,上台的演員中,八成以上都是寧波市甬劇團最年輕的第九代演員。

青年演員有了更多發揮的空間,將傳統戲曲與當下流行內容相結合,產出更多為年輕觀眾喜聞樂見的戲曲作品。
“能給人們帶來快樂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南昌大學2024級新生開學典禮上,川劇變臉演員王雨將哈士奇表情包、《黑神話:悟空》角色圖案融入川劇變臉表演,台下掌聲雷動。“若衣服也能變,是否更具衝擊力?”白骨精扮演者楊霞雲在婺劇《三打白骨精》排練時迸發“變臉+變裝”新點子,相關視頻在社交平台上點贊超百萬。
為迎合年輕受眾的審美,濟南市鋼城區蟠龍梆子劇團將傳統戲曲與微短劇相結合,推出《正月剃頭》《彩禮惹的禍》等作品,西安三意社推出國內首部非遺秦腔微短劇《火焰駒之烈焰不滅》。據某短視頻平台發布的非遺戲劇數據報告顯示,90後、00後已成非遺戲劇的主要觀看人群,在觀眾總數中的佔比超過一半,傳統戲曲正與年輕觀眾“雙向奔赴”。
“戲曲傳承發展,敬老人、推新人,傳遞接力棒,讓更多年輕人喜歡,十分重要。”中國文聯副主席孟廣祿撰文指出。
技術賦能戲曲新體驗
“這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沒想到黃梅戲也可以這麼潮!”在安慶師範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黃梅戲實驗室裏,該校新聞學專業學生鄧欣雨佩戴頭戴式顯示器,通過傳感器設備,身臨其境演繹《女駙馬》經典唱段。
在數字技術日新月異的背景下,科技與戲劇有機融合,觀眾戲曲體驗感不斷加強,從“單向觀賞”進階為“入戲共創”。

泉州提線木偶戲舞台上,可以看到非遺“靈猴”與機器狗同台互動;短視頻直播間化身“雲戲台”,觀眾滑動屏幕即可沉浸式欣賞豫劇鑼鼓、婺劇絃歌……戲曲隨點隨看,實時彈幕互動實現“點戲選角”;虛擬平台中,AR技術讓靜態臉譜“活化”為可交互動態唱段。
此外,一系列“硬核”科技手段賦能戲曲保存傳承令人印象深刻。騰訊多媒體實驗室運用AI技術修復《逍遙津》《九江口》《天仙配》等近50部經典戲曲影像,精準還原人物面部細節,精細到髮絲和睫毛,並上線“戲曲數據資源庫”專區;四川省藝術研究院《川劇黑膠唱片合集》、《川劇臉譜·百戲千面》等數字藏品將戲曲文化從現實載體拓展至虛擬資產,推動戲曲資源永久存檔與創新活化。
當古老的戲曲藝術與前沿的數字技術碰撞交融,梨園新韻裡奏響的是文化自信的時代強音。正如國家京劇院一級編劇、中國梅蘭芳文化藝術研究會副會長池浚所說:“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呈現傳統的民族文化,吸引觀眾的是時尚,征服他們的依然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