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訪】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 共譜創科新篇——訪香港特區政府創科及工業局局長孫東-紫荊網

【紫荊專訪】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 共譜創科新篇——訪香港特區政府創科及工業局局長孫東

日期:2025-09-30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本刊記者 王慧娟

9月17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發布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將“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的理念作為核心施政思路之一,將科技創新置於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核心位置,首次系統性地提出以“北部都會區”為載體的產業發展路徑,並以獨立章節闡述“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明確提出通過完善創科布局、加速新型工業化等舉措,推進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近日,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接受本刊專訪,詳細解讀香港創科發展的戰略思路、實施路徑與未來布局。

創科生態與基建:

築牢發展根基,明確產業方向

螢幕截圖 2025-09-30 下午5.28
孫東(本刊記者 梅肯 攝)

“經過近三年的布局,香港的創科架構已越來越清晰。”孫東開門見山地指出,香港正構建“三大創科園區、五大研發機構”的立體化創科體系,這是完善創科生態的核心布局,也是落實施政報告中創科發展策略的關鍵抓手。

從園區布局來看,“三大創科園區”並非全新構建,而是在原有基礎上的優化與拓展。北部區域成為新的戰略重點——以河套香港園區為代表的跨境合作園區,以及即將加入發展序列的新田科技城,共同構成了香港創科“北拓”的核心力量。新田科技城更是承載著“香港未來最重要的產業發展基地”的使命,其規劃的創科用地規模令人矚目——約210公頃的核心用地,再加上河套的87公頃用地,總計近300公頃,相當於17個現有科學園的面積,將為香港創科產業提供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

在研發機構層面,“五大研發機構”的構成兼顧了傳承與創新。“香港生產力局和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作為長期服務本地產業的機構,因獨特定位與歷史價值得以保留;而另外三所新型研發院——微電子研發院、人工智能研發院和生命健康研發院,則完全瞄準未來,代表了香港創科的三大核心發展方向:第三代半導體、人工智能賦能產業、生命科學與醫療科技,”孫東強調。

三大新型研發院各有側重、協同發力。微電子研發院打通“從1到N”的轉化瓶頸。人工智能研發院則統籌全局,賦能多領域。生命健康研發院則通過“1+3”模式,應對民生與科技挑戰。“1”即一個中央平台(總院),由特區政府直接領導,核心方向聚焦“AI+生命科學”。“3”則是三個分院,分別由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牽頭,並非簡單的地域劃分,而是基於高校的特色領域進行差異化布局。

另外,還要新增創科用地為產業發展“騰空間”。其中新田科技城與北區沙嶺數據園區是兩大重點。孫東表示,今年內將公布《新田科技城創科產業發展規劃概念綱要》。他特別強調,新田科技城的發展並非孤立的“造城”,而是與北部都會區的整體規劃相銜接,定位為“香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地”,將重點布局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高端先進製造、新能源科技等領域,與三大新型研發院的產業方向形成呼應。

北區沙嶺的數據園區,則是針對香港AI發展的算力需求精準布局。沙嶺數據園將採用“市場主導”的運營模式,規模也將遠超數碼港——目前全港政府支持的算力約為5,000P,而沙嶺園區建成後,將大幅提升香港的算力供給,助力香港成為區域算力樞紐。“沙嶺轉型為國際數據園,既是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也是產業升級的象徵,”孫東說。

產業推動與政策支持:

激發市場活力,加速轉型步伐

施政報告將“加速新型工業化發展”列為重要任務,而“場景招商”則是這一戰略的創新舉措。孫東解釋,過去招商引資是“一個個招”,而現在是“一片片招”,通過提供真實的應用場景,吸引龍頭企業與具有引領性的團隊來港“扎根”,實現“成片落地”的效果。2025年4月,他曾陪同行政長官訪問杭州並專門拜訪“六小龍”企業,除了邀請企業在港設立研發中心、國際總部,更重要的是為其提供定制化的應用場景。例如,針對“強腦科技”的新科技義肢技術,香港通過“創新及科技基金”下的“公營機構試用計劃”推出兩年先行計劃,由政府資助公營機構(如醫院管理局)轉介截肢人士,聯合香港理工大學的相關院系,為患者免費配置新科技義肢(單套成本約10萬港元)。這一舉措既讓香港市民享受到科技紅利,也為企業提供了“應用場景”,幫助其驗證技術、積累案例,為後續拓展國際市場奠定基礎。

“企業來港很看重香港的國際平台與應用場景。”孫東舉例,幾年前從北京引進的“馭勢科技”,最初在港並無成熟應用,香港特區政府協助其在香港國際機場落地無人駕駛技術,如今該技術已成為香港國際機場的標誌性應用,並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多個國家的大型機場都在使用或計劃引入。這類案例證明,“場景招商”不僅能吸引企業,更能幫助企業成長,形成“引進—落地—出海”的良性循環。

施政報告提出“下調‘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申請門檻”,將項目總成本最低要求由3億港元調低至1.5億港元,同時為企業聘用相關技術人員提供配對資助。此外,2026-27年度即將啟動的100億港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通過政府投資帶動各類市場資本共同參與,期望在十年內推動整體創科產業的資金規模達到1,000億港元。該基金將重點引導市場資本投向策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為香港創科產業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

支持惠民科研,讓科技“接地氣”。“創科發展不能只談技術,更要談民生。”孫東強調,施政報告中“支持惠民科研”的舉措,正是為了讓科技成果真正服務市民,提升生活品質。香港通過“創新及科技基金”引入更多貼近民生的科研技術,覆蓋醫療、養老、無障礙設施等領域。他特別提到,惠民科研不僅能改善民生,還能為創科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當一個技術能解決市民的真實問題,它就有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製造及生產線‘升’級支援先導計劃”是核心舉措之一。該計劃採用“政府1:企業2”的配對資助比例,為每家企業提供最高25萬港元的資助,預計覆蓋約400家企業。孫東解釋,這一計劃政府不僅提供資金,還會協助企業制定智能生產策略、篩選合適的技術方案、對接服務商資源,確保資助真正用於提升企業的數字化水平。計劃還將在兩年後進行成效檢視,根據企業反饋調整政策,確保可持續性。

區域協同與全球鏈接:

立足灣區,擁抱世界

聯合北部都會區與河套園區,共同打造跨境創科共同體。北部都會區是香港創科“北拓”的核心載體,而新田科技城與河套園區則是其中的兩大關鍵節點。

河套園區的核心優勢在於“跨境”。目前,河套香港園區生命健康科技、微電子、新能源及人工智能等支柱產業的租戶正陸續進駐。為加速產業落地,特區政府創新性地允許企業在大樓尚未完全竣工時提前入駐,減少等待時間,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孫東表示,河套園區的目標是“吸引全球資源,服務大灣區發展”,一方面將海外的先進技術、人才、資本引入園區,另一方面通過跨境合作機制,將科研成果快速對接內地產業鏈,實現“在河套研發,在大灣區轉化”。新田科技城則重點解決香港創科產業“有研發、無空間”的問題。其約210公頃的創科用地,將主要布局中試產業、高端製造、數據中心等需要較大空間的業態。

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集群優勢升級。“推動早日實現內地數據在合規安全保障下可跨境流動到河套香港園區用於科研”,這一舉措被視為大灣區創科協同的“關鍵突破”。孫東介紹,目前香港已與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簽訂《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的合作備忘錄》,首項便利措施《大灣區標準合同》已推出,應用於銀行、信貸資料及醫療業界的個人信息跨境流通,便利措施現已向所有行業開放,恆常化推行。未來,隨著數據跨境流動機制的不斷完善,河套園區將成為“數據跨境創新的試驗田”,為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此外,最新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已躍居全球首位,這一成績也印證了大灣區協同的成效。孫東認為,這一排名的背後,是三地優勢的互補共贏:深圳強在產業化與市場活力,廣州強在製造業基礎與產業鏈完整,香港強在科研實力、國際化平台與市場化機制。 “我們不會刻意追求排名,但會研究排名背後的邏輯,找到提升空間。”孫東指出,此次排名提升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風險資本交易量”的增長,這反映出香港創科生態正從“重研發”向“研發與轉化並重”轉變。過去幾年,特區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推動成果轉化的政策:“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支持大學技術轉移,“大學科技初創企業支援計劃”每年為每所高校提供超1,000萬港元支持學生創業,政府轄下的創科創投基金及科學園、數碼港的基金累計投資11億港元,帶動業界投資超180億港元。這些舉措讓香港的創科生態更具活力,也為大灣區創新集群的升級提供了支撐。

加強國際合作,當好“超級聯繫人”與“超級增值人”。“香港創科發展離不開國家支持,也需要全球視野。”孫東強調,香港的定位是“國際創科交流的樞紐”,既要協助內地企業“出海”,也要將全球優質資源“引進來”,通過雙向通道建設,實現“超級聯繫人”與“超級增值人”的角色。

在“引進來”方面,第三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是重要載體。該平台聚焦可持續發展、能源、先進製造及材料等領域,旗下的研發中心將於2026年上半年陸續成立。孫東表示,這一平台的優勢在於“國際化合作”——通過與海外頂尖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共建實驗室,將全球的智慧資源引入香港,同時也為香港科研團隊提供了參與國際項目的機會。在“走出去”方面,香港國際創科展與世界互聯網大會亞太峰會是兩大核心平台。孫東透露,2026年香港國際創科展將於4月13日至16日舉辦,同期將繼續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亞太峰會。2025年的峰會吸引了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1,000名嘉賓出席,創科展則匯聚了17個國家和地區的約500家參展商,促成了多項投資與合作項目。2026年的展會將邀請更多東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企業參與,幫助內地企業對接國際市場,同時也將香港的創科成果推向全球。

此外,香港在航天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也在逐步推進。除了參與國家嫦娥八號任務,研發月球表面機器人,香港還計劃利用自身的國際化優勢,助力國家航天產業“出海”。

AI發展與人才戰略:

搶佔未來先機,夯實人才根基

AI全面賦能,從政務革新到民生服務。人工智能是香港創科的“關鍵賽道”,而“AI效能提升組”的成立則是其中的標誌性舉措。孫東介紹,該小組由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擔任組長,將於2025年11月訂定工作計劃及時間表,核心目標是“統籌和指導政府部門有效應用AI技術,提升政務效率與服務質量”。

施政報告提出“明年內推出涵蓋100個政務環節的AI工具”,2027年內將這一數量增至200個,孫東表示,這一目標並非簡單的數量堆砌,而是要確保每個AI工具都能真正解決問題、提升效率,例如“智方便”平台將新增“AI助手”,幫助市民更便捷地辦理政務服務。

孫東強調,香港發展AI的優勢不僅在於算力與資金,更在於“數據與國際化”。香港擁有國際化的數據資源與開放的科研環境,能吸引全球AI企業來港發展;同時,香港的法律體系與國際接軌,在AI倫理與數據安全方面的規範能為企業提供穩定的發展環境。

在“吸引人才”方面,30億港元“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是重要抓手。在“培育人才”方面,香港注重“產學研結合”。在“留住人才”方面,香港則通過“優化發展環境”增強吸引力。除了完善的科研設施與資金支持,政府還在北部都會區規劃了“創科人才社區”,配套住房、學校、商業設施;同時,通過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創科賽事等活動,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讓人才在香港既能實現事業發展,又能安居樂業、快速融入。

專訪最後,孫東用“頂天立地”總結了香港創科的願景:“‘頂天’是在前沿科技領域力爭世界領先,為國家科技發展貢獻力量;‘立地’是讓科技真正服務市民、賦能產業,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能。”他表示,從《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的發布到如今各項政策的落地,香港創科已從從“藍圖”走向“實景”——三大研發院即將投入運作,河套與新田科技城建設加速,AI應用逐步普及,人才不斷匯聚,這些都讓香港離“國際創科中心”的目標越來越近。

“香港的創科發展,必須緊貼國家所需、發揮香港所長。”孫東強調,在國家“十五五”規劃與大灣區建設的戰略機遇下,香港的創科優勢將進一步凸顯;同時,香港也將以“有為政府+高效市場”的雙輪驅動,持續優化創科生態,吸引全球資源,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與全球創科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本文發布於《紫荆》雜誌2025年10月號)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孫藝寧 校對:梅肯 監製:張晶晶
【紫荊直播】香港同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六周年國慶文藝晚會
1200架無人機點亮灣仔海濱 慶賀祖國76華誕
23分鐘足本重溫|香港舉行國慶煙花匯演 3萬枚煙花閃耀維港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位黃岩島領海領空及周邊區域組織戰備警巡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