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起,中國將正式推出K字簽證,這一針對外國青年科技人才的新簽證類別,將在美國收緊移民政策、全球科技人才流動面臨瓶頸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有分析稱,中國此舉不僅回應了美國的“設限”,更在全球人才爭奪戰中邁出關鍵一步。

一個多星期前,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將H-1B簽證申請費用大幅提高至10萬美元,宣稱此舉旨在確保引進“高技能、無法被美國人替代的人才”。這一政策迅速引發全球科技界震動,不少外籍人士擔心無法續簽或入境,甚至在社交媒體上表達對“美國吸引力下降”的失望。H-1B簽證作為美國科技企業吸引高學歷外籍人才的主要渠道,每年僅限8.5萬個名額,且需僱主擔保和抽籤制度,新規無疑加劇了申請者的困境。
與此形成對比,中國8月14日公布在普通簽證類別中新增K字簽證,自10月1日起生效。此簽證發給入境的外國青年科技人才,相較於現有的12類普通簽證,K字簽證將在入境次數、有效期、停留期方面為持證人提供更多便利。持證人入境後,可從事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交流及創業、商務等活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9月29日例行記者會上回應外媒提問時表示,這是為促進中外青年科技人才交流與合作而設。
英國《獨立報》評論稱,這是中國簽證體系的重大擴展,申請者無需先獲得工作機會、研究安排或當地擔保,這與美國H-1B的僱主擔保要求形成鮮明反差。有移民律師指出,這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當美國不斷設限時,中國正在放寬門檻。有地緣政治戰略策略師更直言,美國在H-1B簽證問題上可以說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中國K字簽證推出的時機“堪稱絕妙”。
相較於中國以往的人才政策,K字簽證在多方面實現了制度創新。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執行所長余凌曲9月30日對中通社表示,其突破在於入境便利性和靈活性,能滿足人才跨境交流需求;有效期和停留期顯著延長,為深度參與科研項目提供時間保障;申辦流程大幅簡化,減少繁瑣材料和審批環節。這些設計直接回應了國際人才的痛點,尤其在美國簽證困境下,全球青年科技人才正尋找替代方案。
余凌曲指出,K字簽證的吸引力一方面來自於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和自主創新,另一方面准入門檻的包容性是其顯著優勢。“大多數發達國家人才簽證門檻很高,將大量優秀人才擋在門外,而K字簽證覆蓋範圍遠超國際同類簽證,普惠性設計使其能够吸納更廣泛的青年科技人才,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優秀人才具有特殊吸引力。”他預計,K字簽證將通過制度創新打破傳統人才引進壁壘,從而從人才儲備、創新生態等維度提升中國高科技領域的全球競爭力。
雖然中國擁有大量國內人才,短期內不大可能像西方國家一樣依賴大規模移民,但路透社分析稱,“如果中國能吸引到哪怕一小部分的全球科技人才,其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力也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