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稿】全球治理倡議: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指引方向-紫荊網

【紫荊專稿】全球治理倡議: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指引方向

日期:2025-10-01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北京 吳曉丹 張玉環 張偉鵬 金晨禕

9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鄭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議,這是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後,習近平提出的又一重大全球性倡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和聯合國成立80周年這一承前啟後的特殊歷史年份,習近平再一次站在世界各國安危與共和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高度,深刻回答了“構建什麼樣的全球治理體系,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這個時代課題,為破解治理赤字、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了中國理論和中國方案。

9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鄭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議,這是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後,習近平提出的又一重大全球性倡議(圖:新華社)

深刻領悟全球治理倡議的豐富內涵

全球治理倡議以奉行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倡導以人為本、注重行動導向五大理念為核心要義,是對全球治理和國際關係理論的重大創新,具有深刻豐富的理論內涵。

以奉行主權平等為首要前提,切實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主權平等是國與國規範彼此關係的基本準則,是聯合國憲章的首要原則,也是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的根本前提。當前,國際格局發生很大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全球南方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的貢獻與日俱增,但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代表性仍嚴重不足。與此同時,少數國家仍大搞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企圖壟斷國際事務,無視其他國家的權益。主權平等的核心要義在於,各國無論大小、強弱、貧富,在推進全球治理的進程中都有權平等參與、平等決策、平等受益。各國都應堅持不干涉別國內政這一“黃金法則”,尊重彼此的主權和尊嚴,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權利,共同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全球治理不應是少數國家的特權和工具,而應更多體現和反映大多數國家的利益和訴求,提升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以遵守國際法治為根本保障,確保國際法和國際規則的平等統一適用。國際法和國際規則是共同的準繩,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共同維護、共同執行,沒有也不應該有例外。當前,全球治理體系正在遭到侵蝕,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未能得到有效履行,個別大國甚至“退群毀約”“撤資斷供”,阻撓安理會決議通過,癱瘓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遵守國際法治的核心要義在於,要全面、充分、完整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等公認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維護適用國際法和國際規則的平等性和統一性,反對將少數國家的“家法幫規”作為所謂“國際規則”,反對“合則用、不合則棄”。要弘揚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的國際法治精神,大國更應帶頭做國際法治的倡導者和維護者,遵信守諾,不搞例外主義,不搞雙重標準,也不能歪曲國際法,以法治之名侵害他國正當權益、破壞國際和平穩定。針對數字經濟、綠色發展、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國際社會應該在廣泛共識基礎上共同推進規則制定,確保治理規則有法可依,公平惠及每個國家。

以踐行多邊主義為基本路徑,實現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全球治理是大家的事,關係每個國家的切身利益,要靠協調合作,而不是單邊霸凌。近年來,個別大國大搞本國優先,奉行單邊主義,高築保護主義壁壘,嚴重破壞多邊主義和全球治理。一些國家從私利出發,推行形形色色的偽多邊主義,比如表面上打著多邊合作的旗號,實質上搞的是“小圈子”,試圖以意識形態劃線站隊,實則延續的是冷戰思維,踐踏的是公道正義,挑起的是對立對抗,分裂的是整個世界。踐行多邊主義的核心要義在於,國際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著辦,世界前途命運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合作機制的改革完善需要各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成果應該惠及所有國家的人民。聯合國是踐行多邊主義的核心平台,因此,聯合國的權威和核心地位只能加強,絕不能削弱,要切實發揮聯合國在全球治理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他全球和區域多邊機制要立足自身優勢,發揮建設性作用,避免任何歧視性、排他性安排。

以倡導以人為本為價值取向,不斷鞏固擴大全球治理體系的民意基礎。全球治理說到底,就是把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共同建設一個讓人人享有富足安康的世界。當今世界,無論是氣候變化、公共衞生危機還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都直接關係到每個普通人的生活質量與發展前景。如果全球治理體系不能回應各國人民對安全、發展、尊嚴等的基本訴求,其權威性和執行力必將大打折扣。倡導以人為本的核心要義在於,深刻認識各國人民是全球治理的根本參與者和受益者,真正以民眾福祉為目標來謀劃和推進全球治理。通過改革完善全球治理,讓各國人民在共同發展中擁有更大獲得感、在共克挑戰中擁有更大安全感、在共享成果中擁有更大幸福感。

以注重行動導向為重要原則,把全球治理的美好願景轉化為豐富實踐。全球治理的活力源於實踐,關鍵重於行動,根本要看成效。當前,多邊國際組織常陷入“議而不決”的困境,難以快速及時形成應對危機的行動方案。一些國家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網絡安全等全球性議題上,僅停留在簽署國際協議、發表聯合聲明的層面,卻遲遲不落實減排目標,動輒實施單邊制裁與出口限制,濫用技術優勢構建“數字壁壘”。注重行動導向的核心要義在於,堅持系統謀劃、整體推進,統籌協調應對緊迫性問題和長期性挑戰,解決好各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關心的實際問題。充分調動各方資源,促成全球行動,打造更多可視成果,以務實合作避免治理滯後和碎片化。發達國家要切實履行責任,兌現承諾,注重知識和技術分享,提供更多資源和公共產品。廣大發展中國家也要聯合自強,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全面把握全球治理倡議的重大現實意義

全球治理倡議立足百年變局,順應時代潮流和歷史大勢,闡明了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需要遵循的原則、方法和路徑,是新時代中國向國際社會貢獻的又一重要公共產品,一經提出就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支持。

全球治理倡議契合了國際社會合力應對全球性挑戰的迫切需求。世界歷史發展到21世紀,人類日益打破地理、民族、文化的界限,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各國利益休戚相關、命運緊密相連,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與此同時,人類社會面臨的全球性問題愈發複雜多元,地區衝突和局部戰爭持續不斷,全球衝突數量達到二戰結束以來新高;世界開放指數不斷下滑,關稅戰、貿易戰陰雲密布,多邊主義、自由貿易受到嚴峻挑戰;恐怖主義、網絡安全、氣候變化、人工智能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著眼變亂交織的國際局勢和層出不窮的全球性挑戰,中國提出全球治理倡議,契合了國際社會加強團結協作、攜手應對共同挑戰的強烈願望,為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形勢下應對全球性挑戰提供了現實路徑和解決方案。

全球治理倡議響應了各國人民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的強烈願望。80年前,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硝煙中,各國攜手創建了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這是人類文明的一次巨大進步,為國際關係和國際體系建設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然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冷戰思維嚴重侵蝕多邊機制權威性和有效性。全球治理倡議超越了傳統現實主義“權力政治”的單一敘事、“另起爐灶”的激進思維和“大國競爭”的零和邏輯,而與聯合國憲章精神一脈相承,發出了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的有力聲音,為世界各國共同維護戰後國際秩序,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完善指明了前進方向。

全球治理倡議順應了國際關係民主化的時代潮流。世界百年大變局下,全球南方聲勢卓然壯大,成為這個時代的鮮明標誌。全球南方經濟總量全球佔比超過40%,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其參與全球治理的意願不斷增強、推動全球治理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的能力不斷上升。然而,發達國家不願意向發展中國家讓渡更多權力,甚至為維護自身霸權和私利長期阻礙聯合國及其機構改革進程,致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未能充分體現。全球治理倡議立足國際格局變化,順應世界多極化發展進程,主張各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礎上開展對話合作,響應了全球南方完善全球治理、糾正歷史不公的呼聲和心願,有助於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更加客觀反映國際政治現實。

全球治理倡議豐富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引領。面對“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時代之問,習近平歷史性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理念,為處於十字路口的國際社會指引前進方向。全球治理倡議體現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核心要義,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一道,從發展、安全、文明、治理四個維度,為動盪不安的世界注入穩定性、確定性。“四大全球倡議”各有側重、彼此呼應、相輔相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發展提供有效路徑,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更有力的戰略引領。落實“四大全球倡議”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引領,助力國際社會有效破解不斷出現的風險挑戰,擘畫共同發展最大同心圓、尋求普遍安全最大公約數、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豐富全球治理新路徑。

9月22日,紀念聯合國成立80周年高級別會議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與會各方強調,要重申對多邊主義以及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承諾,攜手共進,強化聯合國作用(圖:新華社)

落實全球治理倡議的行動方向

站在全球治理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全球治理倡議的提出正逢其時,充分彰顯中國作為世界和平建設者、全球發展貢獻者、國際秩序維護者的大國擔當。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期待與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攜手共進,落實好全球治理倡議,譜寫多邊主義新篇章,開闢人類文明新境界。

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針對個別國家公然違背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抵制安理會決議,致使聯合國深陷失效失能的危機,習近平擲地有聲地指出,“國際形勢越是變亂交織,我們越要堅持和維護聯合國權威”。“隨著世界不斷發展變化,隨著人類面臨的重大跨國性和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有必要對全球治理體制機制進行相應的調整改革。這種改革並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創新完善。”長期以來,中國同聯合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堅定支持聯合國維和行動,帶頭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深入參與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工作。“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設立十年來,已支持實施200多個項目,惠及100多個國家,有力推動了聯合國重大議程。作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中方願同各方一道,圍繞維護聯合國權威和核心地位、支持聯合國落實《未來契約》等問題加大溝通合作,推動聯合國通過改革更好地成為各國協調行動、共同應對挑戰的主要平台。

匯聚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共識合力。近年來,國際多邊合作遭遇空前阻力和挑戰,面臨動力衰減的危機。習近平深刻指出,“靠冷戰思維,以意識形態劃線,搞零和遊戲,既解決不了本國問題,更應對不了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歷史啟示我們,多邊主義、團結合作是解決全球性難題的正確答案”。中國全方位建設性參與國際多邊事務,堅定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積極推進國際軍控和反恐合作,探索並踐行熱點問題的政治解決之道,參與搭建起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合作機制、亞投行、新開發銀行等深受歡迎的國際和區域合作平台。“大團結”必將擊破“小圈子”。中國將一如既往,與國際社會一道,秉持守正創新、開放包容精神,依託有關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加強政策溝通、採取聯合行動,攜手探尋改革完善全球治理的新方法、新路徑。

充分發揮全球南方在全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全球南方正大踏步走上歷史舞台,成為全球治理的建設性力量。習近平多次在重要場合呼籲“提升全球南方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以平等、開放、透明、包容的精神團結全球南方國家,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國始終心繫全球南方、扎根全球南方,在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問題上支持就優先解決非洲訴求作出特殊安排,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改革,支持非盟加入二十國集團,引領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合作機制等全球南方合作平台做大做強,以務實舉措助力全球南方國家邁向現代化。展望未來,中國將進一步加強與全球南方國家就全球治理進行協調溝通,形成更多共識,提出更多共同方案和議程,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攜手共進,追求公平正義,謀求發展振興,捍衞共同利益,推動全球治理架構更加均衡有效。

優先彌補全球治理短板弱項。針對國際金融、貿易等迫在眉睫的領域,習近平多次強調要“共同維護國際金融市場穩定”“持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中國倡導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反對強徵關稅、濫施管制等保護主義行徑,支持推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機構改革,不斷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作出新貢獻。面對新疆域治理缺位的新挑戰,習近平高瞻遠矚地指出,“要秉持和平、主權、普惠、共治原則,把深海、極地、外空、互聯網等領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競技場”,並多次闡述“縮小南北國家間數字鴻溝”“確保人工智能向善、造福全人類”“堅定不移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等中國主張。中國積極參與制定新興領域治理規則,提出《全球數據安全倡議》《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倡議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組織,推動達成並落實《巴黎協定》《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始終堅持和平利用外空,為彌補治理赤字提供重要公共產品。中國將努力消弭國際社會分歧,優先在治理緊迫性突出、治理赤字較大的領域凝聚共識、鎖定成果,推動治理規則與時俱進、公平惠及各國。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80年前,聯合國的創立開啟了全球治理的嶄新實踐,為人類進步事業提供強大動力。80年後的今天,中國願同各方一道,促進團結而非分裂,倡導合作而非對抗,共同踐行全球治理倡議,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攜手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單位: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

(本文發布於《紫荆》雜誌2025年10月號)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江心雨 校對:周默 監製:張晶晶
再次“停擺”,美國這是怎麼了?
西夏陵申遺成功後首展亮相首都博物館
今年入境澳門旅客已達3000萬人次
【紫荊論壇】郭正林:深港抗日之紅色通道、歷史記憶及時代價值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